在离乡路上破茧成蝶
半年前在北京组织台湾百大唱片的讨论沙龙之时,陈默之升曾经向我们提起其在电台工作期间的许多逸闻趣事。其中有一节我比较感兴趣,是他曾经作为电台人员全程接待过来访的张洪量。他对于老张的种种描述,基本上与我心目中那个二十年前那个快乐地唱着祭文的年轻且又单纯的医生形象一致。可如今张洪量却已沦为那个走穴于“同一首歌”,无数次唱着“广岛之恋”或者“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的三线过气歌手。一个创作了这许多惊世作品的人何以沦落至斯?这答案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
我在回味着张洪量音乐事业中一张特殊的专辑:《蜕变》。在他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有三张专辑为我所热衷,也位列于我心目中台湾音乐百佳专辑,分别是九一年的《有种》,九四年的《随欲》,以及九零年的《蜕变》。《有种》与《随欲》已然被公认为最能彰显张洪量音乐才华的巅峰之作,肆意并且狂放。喜欢的人奉为经典,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而《蜕变》作为承前启后的专辑,在网络上可以寻找到的大多数评论中被评价为商业痕迹过重,而我觉得这评价中可能有一叶障目或者人云亦云的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蜕变》的积淀,就不会有日后《有种》《随欲》的爆发。
印刷在《蜕变》CD封面上的是穿着黑色毛衣留着青涩胡渣的青年张洪量,一只外表平凡的飞蛾正游荡在他身前。二十年后,歌者早已在离乡路上跋涉经年,只是不知是否破茧成蝶,实现当年理想。答案呐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说起《蜕变》这张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那还是要从“美丽的花蝴蝶”开始。将时间追溯回我的初中一年级,一九九二年夏。那个唱着“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和“心爱妹妹的眼睛”的情歌手张洪量带着他的新作品“美丽的花蝴蝶”又回来了!这段话虽不属于原文摘抄,但确实是当年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基本导向。估计大部分知道张洪量的人对这个歌手的认知也从此定格:一个五音不全但唱着口水情歌的台湾文艺青年。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张洪量的磁带,是在我中学附近的小白楼音像书店。印象中封面色彩感极强,文艺青年在蝴蝶泉边沉思。不知道现在谁会保存着这样一盘古董磁带,算得上是珍稀的文物了。后来因为艾敬的原因知道这是一部叫做《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电影的主题曲(“画眉之乐与愁”似乎也是这部电影中的插曲)。电影没有看过,只知道是出悲剧。“美丽的花蝴蝶”如此唯美,与影片风格反差极大,不知在影片中听到这样的歌会有怎样的感受。总之,那一年,张洪量很红,“你像只蝴蝶在天上飞”也在短时间内传唱于大街小巷。
CD侧标上特别推荐了三首曲目。除了“美丽的花蝴蝶”之外,其他两支便是“罪人”与“分手的那一夜”。请看:
“分手的那一夜”:内心的伤痛,道尽分手的难舍,至情至性的抒情曲。
“罪人”:借问答的音乐形态,说出对人生、爱情的专一执着。
如果一张专辑里仅仅有这三首歌,那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商业作品。想必当年滚石一方面希望老张能唱自己喜欢的歌,另一方面也要延续商业上的成功,于是对于《蜕变》专辑的宣传,我们看到的只是着重于此三首纯粹的情歌。而聪明的张洪量更是合理第将自己的音乐元素加入了简单的情歌中,于是就听到了刘松辉的笛子和黄韵玲的钢琴。如此丰富的编配,日后在《有种》中发扬,在《随欲》中达到极致。
如果在听过以上三首歌之后就对整张专辑盖棺定论,那的确颇为遗憾,真正的精彩才刚刚开始。《蜕变》以此作为分水岭,头也不回地走上了离乡路。
一九九三年春天,天津电台节目改版,从早到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音乐节目。有一档节目比较特殊,每周三晚上十点播出,完全来自台湾,主持人是因为“中国火”与“亲爱的蓝迪”而为我们熟知的张培仁,这档节目也就是著名的《滚石音乐杂志》。应该是在初二下半学期期中考试中的一个夜里,我听到了张培仁与张洪量的对话,也听到了这样的歌词:昨夜我砸碎钢琴,今天我摔断吉他。昨夜我烧掉陈腐规章,今天我击碎玻璃门窗。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均让我瞠目结舌,没想到一个曾经被贴上文雅标签的人转眼间变得狂放。实际上就是在这一年听过“蜕变”之后,我才先后听到“祭文”“中国小孩”“孔子不要打我”“这个种有种”等著名的惊世作品。这样一位奇才,竟被误读了这么多年,而且这种误读一直延续到现在,怎一个憾字了得?!
在《蜕变》专辑峰回路转的后半部分,似乎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离开。无论是摔门而去,不愿回头,抑或是逃亡、离乡,张洪量义无反顾地喊出了离开的口号,他也真诚的走在了寻找的路上。
从音乐角度出发,这些作品相当有趣,也别具匠心。在“无名火”中听到了熟悉的二胡声,在文案中也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温金龙。温先生的名字屡见于同时代滚石歌手的专辑文案中,尤其是与张洪量的合作更多一些。而“逃亡”以祖鲁族音乐为背景,令听者恍然间顿觉自己置身于南部非洲,身边满是翩翩起舞的黑人青年。“失真”的歌词中充满着自省意味。阳光撒在地上的声音,盲人梦醒后的光明,这些凡人无法触摸到的光与影,或许才是心底最想得到的东西。作为直接与主题相关的“离乡路”更像是一篇热情洋溢的宣言:今天有路今天走,抓紧命运伸出的手。离乡背井不是我愿意,可是故乡让人心痛。动人心魄的口琴声贯穿始终,似乎在听者面前出现了一条通天大道。这是看不清方向的路,但自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开始,你一定会继续走下去。
张洪量通过《蜕变》表达了太多的想法,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之后数年,他体验着在路上的痛苦与喜悦。这种体验,肯定不可能是没有目的,但这确实单纯: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每个走在离乡路上的人,都希望能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未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走上很多年甚至穷尽一生,依然没有答案。但这过程早已超越了结果本身。如今“理想”“旅途”“上路”“坚持”这样的词汇,大多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被世间视为异类,随处可见的是冷嘲热讽。但那些固执的理想主义者,依然不会因此停下脚步,依然一意孤行。而本文主角,曾经轻狂的张洪量似乎徘徊不前,但愿这只是稍事停歇,但愿他继续走上那曾经指引他方向的荆棘之路。
专辑的最后一曲,是“情人港第一乐章--中国人海”。文案中写道:一种难以捉摸的民族气质就在平凡的形式中展开。张洪量的整个情人港系列,的确是在描述这个民族在潮起潮落中追寻与崛起,但这又何尝不是在说明一个人的成长?迷失,思考,探索,寻找。很遗憾,那个计划中的“终曲”始终没有出现,或许作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会一直期待。
一个人要把肉身放在岁月的砧板上,煅打多少次,他的心才能坚冷如钢?走在离乡路上,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羽化成蝶,但为了那个梦,远走高飞,再不回头。
我在回味着张洪量音乐事业中一张特殊的专辑:《蜕变》。在他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有三张专辑为我所热衷,也位列于我心目中台湾音乐百佳专辑,分别是九一年的《有种》,九四年的《随欲》,以及九零年的《蜕变》。《有种》与《随欲》已然被公认为最能彰显张洪量音乐才华的巅峰之作,肆意并且狂放。喜欢的人奉为经典,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而《蜕变》作为承前启后的专辑,在网络上可以寻找到的大多数评论中被评价为商业痕迹过重,而我觉得这评价中可能有一叶障目或者人云亦云的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蜕变》的积淀,就不会有日后《有种》《随欲》的爆发。
印刷在《蜕变》CD封面上的是穿着黑色毛衣留着青涩胡渣的青年张洪量,一只外表平凡的飞蛾正游荡在他身前。二十年后,歌者早已在离乡路上跋涉经年,只是不知是否破茧成蝶,实现当年理想。答案呐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说起《蜕变》这张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那还是要从“美丽的花蝴蝶”开始。将时间追溯回我的初中一年级,一九九二年夏。那个唱着“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和“心爱妹妹的眼睛”的情歌手张洪量带着他的新作品“美丽的花蝴蝶”又回来了!这段话虽不属于原文摘抄,但确实是当年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基本导向。估计大部分知道张洪量的人对这个歌手的认知也从此定格:一个五音不全但唱着口水情歌的台湾文艺青年。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张洪量的磁带,是在我中学附近的小白楼音像书店。印象中封面色彩感极强,文艺青年在蝴蝶泉边沉思。不知道现在谁会保存着这样一盘古董磁带,算得上是珍稀的文物了。后来因为艾敬的原因知道这是一部叫做《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电影的主题曲(“画眉之乐与愁”似乎也是这部电影中的插曲)。电影没有看过,只知道是出悲剧。“美丽的花蝴蝶”如此唯美,与影片风格反差极大,不知在影片中听到这样的歌会有怎样的感受。总之,那一年,张洪量很红,“你像只蝴蝶在天上飞”也在短时间内传唱于大街小巷。
CD侧标上特别推荐了三首曲目。除了“美丽的花蝴蝶”之外,其他两支便是“罪人”与“分手的那一夜”。请看:
“分手的那一夜”:内心的伤痛,道尽分手的难舍,至情至性的抒情曲。
“罪人”:借问答的音乐形态,说出对人生、爱情的专一执着。
如果一张专辑里仅仅有这三首歌,那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商业作品。想必当年滚石一方面希望老张能唱自己喜欢的歌,另一方面也要延续商业上的成功,于是对于《蜕变》专辑的宣传,我们看到的只是着重于此三首纯粹的情歌。而聪明的张洪量更是合理第将自己的音乐元素加入了简单的情歌中,于是就听到了刘松辉的笛子和黄韵玲的钢琴。如此丰富的编配,日后在《有种》中发扬,在《随欲》中达到极致。
如果在听过以上三首歌之后就对整张专辑盖棺定论,那的确颇为遗憾,真正的精彩才刚刚开始。《蜕变》以此作为分水岭,头也不回地走上了离乡路。
一九九三年春天,天津电台节目改版,从早到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音乐节目。有一档节目比较特殊,每周三晚上十点播出,完全来自台湾,主持人是因为“中国火”与“亲爱的蓝迪”而为我们熟知的张培仁,这档节目也就是著名的《滚石音乐杂志》。应该是在初二下半学期期中考试中的一个夜里,我听到了张培仁与张洪量的对话,也听到了这样的歌词:昨夜我砸碎钢琴,今天我摔断吉他。昨夜我烧掉陈腐规章,今天我击碎玻璃门窗。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均让我瞠目结舌,没想到一个曾经被贴上文雅标签的人转眼间变得狂放。实际上就是在这一年听过“蜕变”之后,我才先后听到“祭文”“中国小孩”“孔子不要打我”“这个种有种”等著名的惊世作品。这样一位奇才,竟被误读了这么多年,而且这种误读一直延续到现在,怎一个憾字了得?!
在《蜕变》专辑峰回路转的后半部分,似乎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离开。无论是摔门而去,不愿回头,抑或是逃亡、离乡,张洪量义无反顾地喊出了离开的口号,他也真诚的走在了寻找的路上。
从音乐角度出发,这些作品相当有趣,也别具匠心。在“无名火”中听到了熟悉的二胡声,在文案中也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温金龙。温先生的名字屡见于同时代滚石歌手的专辑文案中,尤其是与张洪量的合作更多一些。而“逃亡”以祖鲁族音乐为背景,令听者恍然间顿觉自己置身于南部非洲,身边满是翩翩起舞的黑人青年。“失真”的歌词中充满着自省意味。阳光撒在地上的声音,盲人梦醒后的光明,这些凡人无法触摸到的光与影,或许才是心底最想得到的东西。作为直接与主题相关的“离乡路”更像是一篇热情洋溢的宣言:今天有路今天走,抓紧命运伸出的手。离乡背井不是我愿意,可是故乡让人心痛。动人心魄的口琴声贯穿始终,似乎在听者面前出现了一条通天大道。这是看不清方向的路,但自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开始,你一定会继续走下去。
张洪量通过《蜕变》表达了太多的想法,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之后数年,他体验着在路上的痛苦与喜悦。这种体验,肯定不可能是没有目的,但这确实单纯: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每个走在离乡路上的人,都希望能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未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走上很多年甚至穷尽一生,依然没有答案。但这过程早已超越了结果本身。如今“理想”“旅途”“上路”“坚持”这样的词汇,大多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被世间视为异类,随处可见的是冷嘲热讽。但那些固执的理想主义者,依然不会因此停下脚步,依然一意孤行。而本文主角,曾经轻狂的张洪量似乎徘徊不前,但愿这只是稍事停歇,但愿他继续走上那曾经指引他方向的荆棘之路。
专辑的最后一曲,是“情人港第一乐章--中国人海”。文案中写道:一种难以捉摸的民族气质就在平凡的形式中展开。张洪量的整个情人港系列,的确是在描述这个民族在潮起潮落中追寻与崛起,但这又何尝不是在说明一个人的成长?迷失,思考,探索,寻找。很遗憾,那个计划中的“终曲”始终没有出现,或许作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会一直期待。
一个人要把肉身放在岁月的砧板上,煅打多少次,他的心才能坚冷如钢?走在离乡路上,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羽化成蝶,但为了那个梦,远走高飞,再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