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陌生人》——开到荼蘼的世纪末华音

厂牌:EMI 语言:中文 / 粤语 曲风:Pop / Alternative-Rock 推荐:《开到荼蘼》《催眠》《只爱陌生人》《百年孤寂/守望麦田》《邮差》
关于王菲的感情生活,一切的一切,似乎如今都已不应多说。这个冷艳女人的喜怒哀乐似乎从来只由音乐来承载,正如当年满城流言纷飞,她却依然矜持而缄默,而这背后开出的绮丽,便是这张《只爱陌生人》。寥寥五字,是聊以自慰或是自我救赎?诚然,无法从眼角眉梢透视她的感情,便凭字里行间解剖她的音乐。 专辑中作品可以大致分化为两类:冷色调的摇滚作品和暖色调的抒情作品。摇滚的部分通过极尽华丽的编曲,阴暗的调式和粗粝的鼓点构建起了专辑中最强烈的记忆点。《开到荼蘼》中的人声进行单声道处理,配上狂躁的电子音效直接展现出了词中闪烁的厌世情怀。略捎几许鬼魅气息的《百年孤寂》则同样设置了大量恢弘的弦乐以铺陈、烘托出暗色的氛围。王菲的唱腔自96年的《浮躁》开始,几乎每张专辑都有细微的调整,到了这张《只爱陌生人》中则变得颓废如泥,细听之下便不难发觉王菲对尾音的处理愈发肆意乖戾。配以随兴的咬字,唱起《催眠》这类内容颇有意识流色彩的英式摇滚反而别具味道。可以说,浓墨重彩的摇滚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撑起了整张作品的框架,更是《只爱陌生人》中最能调动听众感官的部分。 抒情作品歌曲的部分相较之下虽不如摇滚的部分出彩,但也可称得上游刃有余。王菲加入EMI后的第一张专辑《王菲97》中的歌曲因大多偏向商业而遭部分人诟病后,98年的《唱游》便转而在音乐性和商业性间游移,《只爱陌生人》大致也延续了这样的路数。诸如《当时的月亮》和《推翻》这样的吉他小品明显是菲式的商业歌曲,旋律精致而字句工整,是不过不失的选择。相比之下,《只爱陌生人》和《哔一声之后》这样题材有趣、编曲细致的小情小调反而更加值得玩味,王菲的演绎起来则更像是那个《重庆森林》中那个颇具灵气又无法入世的女孩。《过眼云烟》是一众抒情作品中的一抹冷色,流水一般倾泻而出的钢琴声构建出了云雾缭绕的听觉氛围,王菲的冷艳的演绎颇有早年粤语时期的影子。至于国粤两个版本的《蝴蝶》《邮差》,虽都应了情境,但笔者认为还是《邮差》的词与编曲更胜一筹。 似乎正如那些2000年的专辑文案中总会出现“千禧”二字般,1999年的专辑总会被贴上“末世”一词,于是便有人认为这张专辑的内容充斥着对于世纪末的惶惶不安。当然这不过是于大众角度、凭社会背景得出的结论。客观上来说,整张专辑的基调的确略带沉闷与阴郁,但若从主观的角度来讲,原因则很明了:在专辑的筹备过程期间,王菲与窦唯离婚的消息全城炒作,林夕失恋埋下了焦虑症的种子。在歌者与词人私生活的折射下,《只爱陌生人》或就此成为了王菲最悲冷的一张专辑,但与其说是“迎合”末世这一主题,倒不如说是“契合”。 说到这里,林夕的词仍是重要的一环。当年林夕与王菲这对“无名分的夫妻”可谓同病相怜,却造就了笔者自认为两人合作最完美的一张(也有人认为《寓言》是巅峰,但似乎后半部分的五首词比较脱节)。关于《只爱陌生人》中林夕的词,其实背后不乏插曲与典故。王菲曾表示《开到荼蘼》是所有林夕写给她的词中自己最中意的,“谁给我全世界/我都会怀疑/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从每只蚂蚁到每一个人,从谁是偶像到谁是上帝,似乎当年王菲亲自在《末日》中写出的窘境都不及这铺天盖地的疑问与绝望。林夕也曾亲自解析过《百年孤寂》的寓意:“两个人表面分开了潜在或还有联系,就如你的眼泪蒸发化为雨水也会打在我的脸上”,因此《守望麦田》便像是对此段解说的剖白。另外,林夕表示自己词作中偏爱用“蝴蝶”一意象,此次也直接化作标题赠予王菲,对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至于粤语版《邮差》中二次A段中的四句歌词内容句句否定《约定》歌词中情境这一极具匠心的做法,自然也是被后人谈论颇多了。 总得来说,《只爱陌生人》中的词作皆具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恐惧感或散漫感,这或是王菲所有专辑中最无幸福感的一张,甚至可说是最无关“爱情”的一张。然而《只爱陌生人》的微妙之处又在于其中多数作品并没有将这样的负面情绪像在《开到荼蘼》或《百年孤寂》中那样过分地暴露,而是选择了更为隐晦的方式。《催眠》中“太阳上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的寥寥几笔描写便透露出苍凉与感伤,而这样的情绪又是暗藏在所描写的景物中,以朦胧的方式传达给听众的。《当时的月亮》通过一个个假设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嗟叹,《哔一声之后》选取了电话留言为主题,以一个近乎旁观者角度视角来传达歌者的失落,而即便是《只爱陌生人》中喃喃自语的这五个字,也在随性活泼的背景下潜藏着几丝不安分。由此看来,虽同是传达“悲”这一情感,每首歌的表达方式却各异,这更使得《只爱陌生人》给人的印象丰富而立体。 幕后班底的组成方面,《只爱陌生人》大致延续了王菲EMI时期的幕后人员。但值得一提的是张亚东的戏份有所减少,而专辑的主力变成了CY Kong以及从《王菲97》开始接触较多的Adrian Chan,从资源的选择上较倾向于香港的一线音乐人,从而也使得专辑具有前卫感的部分有所增加。至于与台湾音乐人的合作方面,袁惟仁和陈小霞也是前后出现在王菲幕后的常客,贡献的基本都是上乘且商业化的旋律。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只爱陌生人》无非是当年的王菲顺应自己的心境与处境下的产物,当然这个女子寓情于歌的做法的确显示了她不可多得的聪明,同时也令旁人难得地从她的身上捕捉到一抹真实。关于她如今的生活,也正如封套上的她在那片粉红色的暧昧中用目光搜寻着属于自己的情感时,我们只能隔岸观火。而最美的,都已留在了两个世纪的交汇点。 文/Tristan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