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光年行旅--浅析Placebo新专《Battle For The Sun》

《通俗歌曲》八月号 文/ 喜北
提及PLACEBO,难免引发固定模式化联想:躁郁,阴暗,负面情绪导火索,反抗异性恋霸权……及时行乐与愤世忌俗,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与这支难以捉摸的三人乐队形影不离。而那个总是以浓妆示人、向全世界疯狂兜售雌雄莫辨的泛性别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将享乐主义推向极至的玲珑主唱Brian Molko,显然占据了暴风的中心。
然而,当人们以为,那些肆无忌惮的音乐伴随着糜烂的生活方式,将顺理成章地继续上演之时,事情却出人意料地逆向发展: PLACEBO第六张专辑《Battle For The Sun》的封面上,日食即将终结,遮蔽日光的月球阴影尚未退却,第一缕光芒却已刺目而出照亮了整条边缘,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I Song To Say Goodbye:清洗
“我们离开录音棚,没有任何自豪感。可那里还有一场漫长的巡演等着我们。我们站在台前,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在那两年里,我非常非常孤独,但我没有选择,我必须继续——除了表演我一无是处,这就是我的命,我唯一的价值……”
没有人想到,《Meds》时期的PLACEBO,竟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2007年10月,距离Meds巡演结束仅1个月,鼓手Steve Hewitt离队。
这一切,早在Meds创作时期就已埋下了伏笔:Meds纪录片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形裂痕,在他们的脸上,压抑的严肃取代了本应的喜悦。创作核心Brian Molko与Stefan Olsdal也一改往日的习惯,分头写歌。录音室里一个小小的建议都会被视为干涉创作自由,而被断然拒绝——“用不着你来教我怎么调音”。“The Death Of Nancy Boy”,蓦然回首,也许只是对缺乏灵感的一种戏谑。巡演期间,问题愈演愈烈。Brian曾因磕药过度强制戒毒,离开诊所仅四天便又回到了舞台——典型的逃避现实。巴士上的乐队成员没有任何交流,唯一的话题竟然是互相指责演出时所犯的错误。
创作欲望的丧失,无休无止的巡演,濒临破裂的关系,颓废放纵的生活,一如卖场内捆绑销售的货品,绕着环行废墟原地踏步,对于任何乐队、尤其是一支三人乐队,足以致命。Brian Molko坦言,Meds时期的PLACEBO,更像一个品牌,而非一支乐队。
如果没有一次彻底的清洗,PLACEBO就没有任何未来。关于和Steve Hewitt的平静分手,我们终得一窥其原委:曾被外界认为是Molko重蹈“96年关系不和逼走第一任鼓手Robert”覆辙的退出事件,实际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解释:傲慢、自以为是和放浪形骸,绝不是Brian Molko的个人专利。如若加上金钱利益,显然难以容忍。Brian和Stef在接受采访时都分别表示,PLACEBO Mark II的终结,三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他们两人“注定相伴相随”。
接踵而至的是PLACEBO步Radiohead后尘宣布合约期满后退出EMI,毫无喘息的巡演,巧立名目地榨取乐队剩余价值,主流唱片公司对旗下乐队的压榨堪称有目共睹,PLACEBO显然更向往一种自由的创作和运作氛围。
正当外界PLACEBO随后长达半年的沉寂满腹猜疑,并开始对第六张录音室专辑的发行感到遥遥无期的时候,PLACEBO却冷不丁地公布了新鼓手,来自美国加洲的22岁少年Steve Forrest,并立刻遭到了不少冷嘲热讽——留着一头EMO金发、浑身刺青、喷薄青春热血的美国小鬼,同PLACEBO素以阴柔见长的风骨极不相称。
然而,在他寄给乐队的自荐视频末尾,“我想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这个在双手上刺有“OPEN MIND”字样的孩子,同那两个在圈内摸爬滚打十五年的“老人”,恰巧怀有同样的梦想。《Battle For The Sun》的发行和随之而来的巡演,让不少Cult Fans逐渐开始接受现实,除了有时因为兴奋过头而节奏失控外,作为新人的Steve Forrest还算令人满意,只是不习惯美式鼓手的乐迷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个单纯开朗、胸无城府,像小动物一样直接而果敢的年轻人,让陷入中年危机的Brian和Stefan真切地看到了他们曾经的梦想,并实在成为了整个乐队活力的源泉:荷兰PINKPOP音乐节上,Steve跳下舞台同欢呼的人群拥抱击掌的画面甚为震撼,有人说这样的举动让PLACEBO沦为三流POP PUNK乐队,但我却愿意相信,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每一秒钟的全情投入,都会带给另外两个人同样真实的喜悦和感动。
享受重新年轻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II Battle For The Sun: 彩虹鸡尾酒
《Placebo》是熟裂野果表皮滴下的猩红汁液,《Without You I’m Nothing》是醉人致命的紫蓝鸩酒,《Black Market Music》是亢奋且神经质的无糖兴奋剂,《Sleeping With Ghosts》是针管里冰蓝剔透的镇静剂,《Meds》是无色无味的氰化钾溶液和铺天盖地的墨色骤雨,《Battle For The Sun》就会是一杯滋味变幻无穷的彩虹鸡尾酒。
PLACEBO的一张专辑内,通常有着较为统一的风格,构造出一个以抑郁、放纵为中心图象的情绪黑洞。前两张专辑在亢奋与抑郁两种模式间频繁切换,仅仅依靠吉他、贝司和鼓的简单组合,时而华丽爆裂、时而阴郁深邃,交迭出撕心裂肺的呐喊;零零年的《Black Market Music》,乐队倾向于寻找风格的变换,并首度尝试电气化,但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却十分接近Debut;《Sleeping With Ghosts》与前三张的风格有着显著的断层,最大的改换是用易听性更强的旋律替换了曾经的诡异音色;《Meds》尽管更为流行,但那种幽怨深沉甚至有些粘腻的气质,契合Brian Molko拖曳着浓重鼻音的声线,依然证明这是不折不扣的PLACEBO。
但今年的BFTS几乎是一张革命性的专辑,其曲风之跳跃,让人不禁怀疑现存PLACEBO的真伪性。3月18日英国电台首发的《Battle For The Sun》是新专中最为重型的曲目,甚至有不少人相信了Brian Molko关于新专是Hard Pop的鬼话;随后发行的单曲《For What Its Worth》却又用流行的电气键盘编曲使得局势再度陷入迷雾,关于新专的想象开始变得有些天马行空。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将BFTS归入一类流派,甚至连这样的尝试都是徒劳。BFTS既包含《Breathe Underwater》这样活力十足的流行朋克,却也兼容类似后摇和旋律金属宏大叙事。相较先前所有专辑,BFTS有着异常厚重的层次感,“我们需要六个人和两台电脑才能完成一场演出”,继《Meds》之后对弦乐的大剂量沿用,甚至引进铜管乐器无疑更厚实了音墙,也使得听觉元素更加丰富。效果器的选用上,Brian抛弃了失真度过大的Boss Metal Zone而更青睐原汁原味的MXR 和 Electro Harmonix,吉他和贝司的音色都回归了早期的抓狂感而非之前对后期和效果器的过度依赖,意外扣人心弦。与此同时,Brian Molko的别致肉嗓仍是PLACEBO最重要的袖标,一扫《Meds》的阴霾颓废,其唱腔也明显向前三张专辑靠拢,些许积极阳光,满耳青涩逼人(在某些曲目中依然会不小心滑人Meds抑郁悲怆的情绪轨道)。而Brian也继06年剔光头后再度蓄起长发,这一轮回式的转变,似乎暗示着“The Revival Of Nancy Boy”。
新专既应验了Molko一再强调的积极与明快色彩,却也在部分回归乐队早期风格,安抚了Cult Fans的迫切需求。初听《Kitty Litter》之时几乎感动到涕零,旋律中布满令人怀念的纠结趣味,追求原初音色和紧凑的美式节奏交织出一种直抵灵魂深处的窒息感,不由想起Debut和《Taste In Men》中极具侵略性的偏执。让人掉下巴的代表,《Bright Lights》,则是流行化的My Bloody Valentine,相比MBV软化了刺耳的噪音墙而将清新活泼的键盘推至主线,当然,不少人都认为它过于“The Killers”。
总体而言,BFTS在创作上更为接近早年的同名专辑与怪异的BMM,但具体风格间巨大的落差——散尽浑身解数将所擅长的一切都塞进了新专——以致粗略听完后若不细加斟酌,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
BFTS所呈现出的多元化格局,同制作人David Bottrill显然脱不了干系。凭借Tool和dEUS的出色工作,David Bottrill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风格的裂变,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创作灵感。远离熟悉的故土,陌生的加拿大带给PLACEBO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Molko甚至将新专的明朗欢快归结于异常轻快的录音室氛围:没有催命的唱片公司,连乐队经理都被蒙在鼓里,空气中弥漫着坦诚与率直,重拾创作的乐趣和彼此信任的默契协同,一切都仿佛熄灯后的高中宿舍里偷偷举行的诗歌派对般新鲜刺激。两个月完成18首歌录制的奇迹,回溯Meds Tour尾声的濒临崩溃的PLACEBO,简直天方夜谭。
III Soulmates Never Die:一场美好的战争
作家保罗·科埃略曾经描述过一种战争。那是一场发生在我们内心的美好的战争,我们需要在人生特定的时刻,向自己宣战,才不致于世间茫茫的尘流中迷失自我。
BFTS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戏剧专业出身的Brian Molko曾塑造了无数角色,抑郁、谎言、蔑视、反抗、决绝、背弃、怜悯和颓唐是他们的名字,也是其自身想象的放大和扭曲,隐匿于这些面具背后,并试图与之融为一体,以逃避内心无穷无尽的地狱,而今,站在台前的终于是那个真正的Brian Molko。作为PLACEBO的首张概念性专辑,BFTS是PLACEBO历史的浓缩,Brian Molko的自传体专辑,或者更直接一些,是对他与贝司手Stefan Olsdal长达十五年的相濡以沫,一次彻底的回顾与展望。
《Kitty Litter》和《Ashtray Heart》——后者露骨的歌词,Ashtray Heart也是乐队最初的名字——讲述的是两人的相遇;同名曲目则契合96年乐队出道的欣喜若狂,《For What Its Worth》则是摇滚圈混乱生活的揭幕;《Devils In The Details》是撒旦附身的Brian Molko彻头彻尾的自白书,《Bright Lights》描述了97年确诊抑郁症后如释重负的喘息与展望,《Speak In Tongues》在内容和意义上均重复了《Bright Lights》,但人称上有所变化,由此推断应是Stefan Olsdal对主唱的一种承诺;《The Never-ending Why》描绘的是反复纠结与自我折磨,这首由Stef首次独立完成词曲创作的最新单曲,就是PLACEBO meds tour的真实写照;《Julien》中冷酷的语调回忆慢性自杀式的生活及内心难以填平的孤独沟壑,意在鄙薄和轻视曾经怯懦的自我;《Happy You’re Gone》,尽管Brian Molko否认再三,显然隐射了Steve Hewitt的离去,当然,也宣告了令自己深恶痛绝的虚伪人格的死亡;《Breathe Underwater》反照出当下的现实,抑郁症的阴影尚未全然消散,却仍满怀希望;《Come Undone》是Meds Tour行将结束时Brian在巡演巴士上所写,与《I Know》极为相象,描摹了无奈的堕落与悔恨;担纲整张专辑收尾的《Kings Of Medicine》,再一次呼应明快的主线,以拒绝毒品为主题,表明向往阳光的立场。分散于日版和Boxset的三支B-sides,则重复了同一主题:不离不弃,并肩而行。
表达的欲望始终与Brian Molko如影随形,直面自我的勇气固然可嘉,但称之为华丽转身却是不合时宜。与其说BFTS是浩劫过后的新生,不如说是对于旧有承诺的巩固。在Meds巡演中,恶劣的乐队内部关系曾也威胁Brian和Stefan之间那条特殊的纽带,并直接导致Brian Molko疯狂的自我放纵。 BFTS——对其他人或许有欠公允——就是Brian Molko和Stefan Olsdal这一对十余年灵魂伴侣关系的修复与重生,而PLACEBO的创作理念也已从“向外宣泄”的索取转为“向内挖掘”的给予。
IV Bright Lights: 消失的钟形罩
在这个高速旋转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抑郁和颓废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伤痕,而成为一种引人侧目的流行气质。自甘堕落和纵情声色如此诱人,可又何尝不是年少无知的自我标榜。逃开黑暗,选择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心智的成长,其实,也需要更多勇气。
如果说过去的专辑着眼于“不断诘问”和“情绪的环行废墟”,那么BFTS就会是“反思总结”和“消失的钟形罩”,一张写给未来的专辑。
许多人无法忍受PLACEBO的转型,可人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往。Brian Molko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抑郁症的阴影下把享乐主义推向了极致,制造出无数的混乱与喧嚣,而如今他正试图拒绝无意义的无病呻吟和任性妄为。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再多一个自杀的摇滚歌手绝无任何意义。远离那个sex drugs rock & roll的怪圈与噩梦,对Brian Molko的乐观主义,我举四肢表示赞成。
他说自己的内心仍时有波澜,而当这些负面情绪完全消失,也就预示着想象力的枯竭。因而BFTS绝不是一张从头阳光到尾的朋克男孩专辑,这毕竟是PLACEBO,年过三十,生命的累积已达到了应有的厚度。也许我们很难再目睹Brian和Stefan两人在台前忘情热吻,也无法奢望他们如年轻乐队般爆出无数猛料,他们令人诧异选择了一种付出的姿态:在继续反异性恋文化霸权和反抑郁的同时,PLACEBO对于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怀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曾经以Nancy Boy自居,流连床第却不够温存的泛性别美人Brian Molko亦最终习惯了“父亲”这一社会角色,也曾体味“让爱渗透灵魂”的美妙而自然……万幸的是,长发披肩的Molko并未放弃对化妆品的狂热嗜好,而Stef的旅行箱里显然塞满了各式各样的Gay Suits。
诚然,《Battle For The Sun》作为PLACEBO最积极同时也是最易入耳的专辑,旨在赢得一次大众流行的胜利,标准因人而异,我绝不能说这是他们最好的专集。但PLACEBO,终究还是那个一起成长的乐队,是那些执着而漫长心灵行旅的真实写照:犹如一颗耗尽能量的人造卫星,漂浮在冰冷而广袤的黑暗宇宙,旅行亿万光年,终于寻到那一缕珍贵的阳光。
提及PLACEBO,难免引发固定模式化联想:躁郁,阴暗,负面情绪导火索,反抗异性恋霸权……及时行乐与愤世忌俗,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与这支难以捉摸的三人乐队形影不离。而那个总是以浓妆示人、向全世界疯狂兜售雌雄莫辨的泛性别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将享乐主义推向极至的玲珑主唱Brian Molko,显然占据了暴风的中心。
然而,当人们以为,那些肆无忌惮的音乐伴随着糜烂的生活方式,将顺理成章地继续上演之时,事情却出人意料地逆向发展: PLACEBO第六张专辑《Battle For The Sun》的封面上,日食即将终结,遮蔽日光的月球阴影尚未退却,第一缕光芒却已刺目而出照亮了整条边缘,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I Song To Say Goodbye:清洗
“我们离开录音棚,没有任何自豪感。可那里还有一场漫长的巡演等着我们。我们站在台前,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在那两年里,我非常非常孤独,但我没有选择,我必须继续——除了表演我一无是处,这就是我的命,我唯一的价值……”
没有人想到,《Meds》时期的PLACEBO,竟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2007年10月,距离Meds巡演结束仅1个月,鼓手Steve Hewitt离队。
这一切,早在Meds创作时期就已埋下了伏笔:Meds纪录片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形裂痕,在他们的脸上,压抑的严肃取代了本应的喜悦。创作核心Brian Molko与Stefan Olsdal也一改往日的习惯,分头写歌。录音室里一个小小的建议都会被视为干涉创作自由,而被断然拒绝——“用不着你来教我怎么调音”。“The Death Of Nancy Boy”,蓦然回首,也许只是对缺乏灵感的一种戏谑。巡演期间,问题愈演愈烈。Brian曾因磕药过度强制戒毒,离开诊所仅四天便又回到了舞台——典型的逃避现实。巴士上的乐队成员没有任何交流,唯一的话题竟然是互相指责演出时所犯的错误。
创作欲望的丧失,无休无止的巡演,濒临破裂的关系,颓废放纵的生活,一如卖场内捆绑销售的货品,绕着环行废墟原地踏步,对于任何乐队、尤其是一支三人乐队,足以致命。Brian Molko坦言,Meds时期的PLACEBO,更像一个品牌,而非一支乐队。
如果没有一次彻底的清洗,PLACEBO就没有任何未来。关于和Steve Hewitt的平静分手,我们终得一窥其原委:曾被外界认为是Molko重蹈“96年关系不和逼走第一任鼓手Robert”覆辙的退出事件,实际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解释:傲慢、自以为是和放浪形骸,绝不是Brian Molko的个人专利。如若加上金钱利益,显然难以容忍。Brian和Stef在接受采访时都分别表示,PLACEBO Mark II的终结,三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他们两人“注定相伴相随”。
接踵而至的是PLACEBO步Radiohead后尘宣布合约期满后退出EMI,毫无喘息的巡演,巧立名目地榨取乐队剩余价值,主流唱片公司对旗下乐队的压榨堪称有目共睹,PLACEBO显然更向往一种自由的创作和运作氛围。
正当外界PLACEBO随后长达半年的沉寂满腹猜疑,并开始对第六张录音室专辑的发行感到遥遥无期的时候,PLACEBO却冷不丁地公布了新鼓手,来自美国加洲的22岁少年Steve Forrest,并立刻遭到了不少冷嘲热讽——留着一头EMO金发、浑身刺青、喷薄青春热血的美国小鬼,同PLACEBO素以阴柔见长的风骨极不相称。
然而,在他寄给乐队的自荐视频末尾,“我想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这个在双手上刺有“OPEN MIND”字样的孩子,同那两个在圈内摸爬滚打十五年的“老人”,恰巧怀有同样的梦想。《Battle For The Sun》的发行和随之而来的巡演,让不少Cult Fans逐渐开始接受现实,除了有时因为兴奋过头而节奏失控外,作为新人的Steve Forrest还算令人满意,只是不习惯美式鼓手的乐迷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个单纯开朗、胸无城府,像小动物一样直接而果敢的年轻人,让陷入中年危机的Brian和Stefan真切地看到了他们曾经的梦想,并实在成为了整个乐队活力的源泉:荷兰PINKPOP音乐节上,Steve跳下舞台同欢呼的人群拥抱击掌的画面甚为震撼,有人说这样的举动让PLACEBO沦为三流POP PUNK乐队,但我却愿意相信,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每一秒钟的全情投入,都会带给另外两个人同样真实的喜悦和感动。
享受重新年轻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II Battle For The Sun: 彩虹鸡尾酒
《Placebo》是熟裂野果表皮滴下的猩红汁液,《Without You I’m Nothing》是醉人致命的紫蓝鸩酒,《Black Market Music》是亢奋且神经质的无糖兴奋剂,《Sleeping With Ghosts》是针管里冰蓝剔透的镇静剂,《Meds》是无色无味的氰化钾溶液和铺天盖地的墨色骤雨,《Battle For The Sun》就会是一杯滋味变幻无穷的彩虹鸡尾酒。
PLACEBO的一张专辑内,通常有着较为统一的风格,构造出一个以抑郁、放纵为中心图象的情绪黑洞。前两张专辑在亢奋与抑郁两种模式间频繁切换,仅仅依靠吉他、贝司和鼓的简单组合,时而华丽爆裂、时而阴郁深邃,交迭出撕心裂肺的呐喊;零零年的《Black Market Music》,乐队倾向于寻找风格的变换,并首度尝试电气化,但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却十分接近Debut;《Sleeping With Ghosts》与前三张的风格有着显著的断层,最大的改换是用易听性更强的旋律替换了曾经的诡异音色;《Meds》尽管更为流行,但那种幽怨深沉甚至有些粘腻的气质,契合Brian Molko拖曳着浓重鼻音的声线,依然证明这是不折不扣的PLACEBO。
但今年的BFTS几乎是一张革命性的专辑,其曲风之跳跃,让人不禁怀疑现存PLACEBO的真伪性。3月18日英国电台首发的《Battle For The Sun》是新专中最为重型的曲目,甚至有不少人相信了Brian Molko关于新专是Hard Pop的鬼话;随后发行的单曲《For What Its Worth》却又用流行的电气键盘编曲使得局势再度陷入迷雾,关于新专的想象开始变得有些天马行空。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将BFTS归入一类流派,甚至连这样的尝试都是徒劳。BFTS既包含《Breathe Underwater》这样活力十足的流行朋克,却也兼容类似后摇和旋律金属宏大叙事。相较先前所有专辑,BFTS有着异常厚重的层次感,“我们需要六个人和两台电脑才能完成一场演出”,继《Meds》之后对弦乐的大剂量沿用,甚至引进铜管乐器无疑更厚实了音墙,也使得听觉元素更加丰富。效果器的选用上,Brian抛弃了失真度过大的Boss Metal Zone而更青睐原汁原味的MXR 和 Electro Harmonix,吉他和贝司的音色都回归了早期的抓狂感而非之前对后期和效果器的过度依赖,意外扣人心弦。与此同时,Brian Molko的别致肉嗓仍是PLACEBO最重要的袖标,一扫《Meds》的阴霾颓废,其唱腔也明显向前三张专辑靠拢,些许积极阳光,满耳青涩逼人(在某些曲目中依然会不小心滑人Meds抑郁悲怆的情绪轨道)。而Brian也继06年剔光头后再度蓄起长发,这一轮回式的转变,似乎暗示着“The Revival Of Nancy Boy”。
新专既应验了Molko一再强调的积极与明快色彩,却也在部分回归乐队早期风格,安抚了Cult Fans的迫切需求。初听《Kitty Litter》之时几乎感动到涕零,旋律中布满令人怀念的纠结趣味,追求原初音色和紧凑的美式节奏交织出一种直抵灵魂深处的窒息感,不由想起Debut和《Taste In Men》中极具侵略性的偏执。让人掉下巴的代表,《Bright Lights》,则是流行化的My Bloody Valentine,相比MBV软化了刺耳的噪音墙而将清新活泼的键盘推至主线,当然,不少人都认为它过于“The Killers”。
总体而言,BFTS在创作上更为接近早年的同名专辑与怪异的BMM,但具体风格间巨大的落差——散尽浑身解数将所擅长的一切都塞进了新专——以致粗略听完后若不细加斟酌,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
BFTS所呈现出的多元化格局,同制作人David Bottrill显然脱不了干系。凭借Tool和dEUS的出色工作,David Bottrill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风格的裂变,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创作灵感。远离熟悉的故土,陌生的加拿大带给PLACEBO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Molko甚至将新专的明朗欢快归结于异常轻快的录音室氛围:没有催命的唱片公司,连乐队经理都被蒙在鼓里,空气中弥漫着坦诚与率直,重拾创作的乐趣和彼此信任的默契协同,一切都仿佛熄灯后的高中宿舍里偷偷举行的诗歌派对般新鲜刺激。两个月完成18首歌录制的奇迹,回溯Meds Tour尾声的濒临崩溃的PLACEBO,简直天方夜谭。
III Soulmates Never Die:一场美好的战争
作家保罗·科埃略曾经描述过一种战争。那是一场发生在我们内心的美好的战争,我们需要在人生特定的时刻,向自己宣战,才不致于世间茫茫的尘流中迷失自我。
BFTS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戏剧专业出身的Brian Molko曾塑造了无数角色,抑郁、谎言、蔑视、反抗、决绝、背弃、怜悯和颓唐是他们的名字,也是其自身想象的放大和扭曲,隐匿于这些面具背后,并试图与之融为一体,以逃避内心无穷无尽的地狱,而今,站在台前的终于是那个真正的Brian Molko。作为PLACEBO的首张概念性专辑,BFTS是PLACEBO历史的浓缩,Brian Molko的自传体专辑,或者更直接一些,是对他与贝司手Stefan Olsdal长达十五年的相濡以沫,一次彻底的回顾与展望。
《Kitty Litter》和《Ashtray Heart》——后者露骨的歌词,Ashtray Heart也是乐队最初的名字——讲述的是两人的相遇;同名曲目则契合96年乐队出道的欣喜若狂,《For What Its Worth》则是摇滚圈混乱生活的揭幕;《Devils In The Details》是撒旦附身的Brian Molko彻头彻尾的自白书,《Bright Lights》描述了97年确诊抑郁症后如释重负的喘息与展望,《Speak In Tongues》在内容和意义上均重复了《Bright Lights》,但人称上有所变化,由此推断应是Stefan Olsdal对主唱的一种承诺;《The Never-ending Why》描绘的是反复纠结与自我折磨,这首由Stef首次独立完成词曲创作的最新单曲,就是PLACEBO meds tour的真实写照;《Julien》中冷酷的语调回忆慢性自杀式的生活及内心难以填平的孤独沟壑,意在鄙薄和轻视曾经怯懦的自我;《Happy You’re Gone》,尽管Brian Molko否认再三,显然隐射了Steve Hewitt的离去,当然,也宣告了令自己深恶痛绝的虚伪人格的死亡;《Breathe Underwater》反照出当下的现实,抑郁症的阴影尚未全然消散,却仍满怀希望;《Come Undone》是Meds Tour行将结束时Brian在巡演巴士上所写,与《I Know》极为相象,描摹了无奈的堕落与悔恨;担纲整张专辑收尾的《Kings Of Medicine》,再一次呼应明快的主线,以拒绝毒品为主题,表明向往阳光的立场。分散于日版和Boxset的三支B-sides,则重复了同一主题:不离不弃,并肩而行。
表达的欲望始终与Brian Molko如影随形,直面自我的勇气固然可嘉,但称之为华丽转身却是不合时宜。与其说BFTS是浩劫过后的新生,不如说是对于旧有承诺的巩固。在Meds巡演中,恶劣的乐队内部关系曾也威胁Brian和Stefan之间那条特殊的纽带,并直接导致Brian Molko疯狂的自我放纵。 BFTS——对其他人或许有欠公允——就是Brian Molko和Stefan Olsdal这一对十余年灵魂伴侣关系的修复与重生,而PLACEBO的创作理念也已从“向外宣泄”的索取转为“向内挖掘”的给予。
IV Bright Lights: 消失的钟形罩
在这个高速旋转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抑郁和颓废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伤痕,而成为一种引人侧目的流行气质。自甘堕落和纵情声色如此诱人,可又何尝不是年少无知的自我标榜。逃开黑暗,选择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心智的成长,其实,也需要更多勇气。
如果说过去的专辑着眼于“不断诘问”和“情绪的环行废墟”,那么BFTS就会是“反思总结”和“消失的钟形罩”,一张写给未来的专辑。
许多人无法忍受PLACEBO的转型,可人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往。Brian Molko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抑郁症的阴影下把享乐主义推向了极致,制造出无数的混乱与喧嚣,而如今他正试图拒绝无意义的无病呻吟和任性妄为。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再多一个自杀的摇滚歌手绝无任何意义。远离那个sex drugs rock & roll的怪圈与噩梦,对Brian Molko的乐观主义,我举四肢表示赞成。
他说自己的内心仍时有波澜,而当这些负面情绪完全消失,也就预示着想象力的枯竭。因而BFTS绝不是一张从头阳光到尾的朋克男孩专辑,这毕竟是PLACEBO,年过三十,生命的累积已达到了应有的厚度。也许我们很难再目睹Brian和Stefan两人在台前忘情热吻,也无法奢望他们如年轻乐队般爆出无数猛料,他们令人诧异选择了一种付出的姿态:在继续反异性恋文化霸权和反抑郁的同时,PLACEBO对于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怀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曾经以Nancy Boy自居,流连床第却不够温存的泛性别美人Brian Molko亦最终习惯了“父亲”这一社会角色,也曾体味“让爱渗透灵魂”的美妙而自然……万幸的是,长发披肩的Molko并未放弃对化妆品的狂热嗜好,而Stef的旅行箱里显然塞满了各式各样的Gay Suits。
诚然,《Battle For The Sun》作为PLACEBO最积极同时也是最易入耳的专辑,旨在赢得一次大众流行的胜利,标准因人而异,我绝不能说这是他们最好的专集。但PLACEBO,终究还是那个一起成长的乐队,是那些执着而漫长心灵行旅的真实写照:犹如一颗耗尽能量的人造卫星,漂浮在冰冷而广袤的黑暗宇宙,旅行亿万光年,终于寻到那一缕珍贵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