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档】就让一切改变自然发生
就让一切改变自然发生
2008年5月,已成立近10年的国内后摇乐队惘闻推出了这张全长《Ⅳ》,键盘手张岩峰的归队令人期待。有评论说惘闻已经面临趋于类型化的瓶颈,但是听过《Ⅳ》之后我稍稍放心了,他们仍然走在自己的路上,同时尝试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便不是很颠覆也总算满足了多数乐迷的期望。
人人都爱《污水塘》。
轻盈的凌波微步式的拨弦,缓缓展开回忆的画卷。像一个孤独的旅者喃喃自语着,那些曾经快乐或者悲伤的过往此时都不请自来了。动情处已然爆发潮水般的轰鸣,但语气是相对平和的,激动却不失文雅。退潮后沙滩上裸露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而最终只淡淡一笑。我听《污水塘》特别容易联想到过去的一些事,记忆就像个污水塘一样混浊可是舍不得丢弃,那里虽然与海隔离但依旧能制造出海浪的声音,因此我们相信我们是去过海的,于是渴望有一天记忆能带我们回溯到那片初始的海。
谢老师又开唱了。
《rust inside》和《to the mars》,前者胜在它完全就是一首歌而且歌词很棒,谢玉岗的人声演绎充满复杂的情绪和单纯的释放。后者胜在它是整张专辑中最令人意外的,前面平平的铺垫之下迸发出新鲜的步调。《rust inside》有人翻译为《内心锈迹》,还写了这样一段话:“谁说我的爱情没有音乐。只是。谁能看见,我内溃疡的爱情呢?”我不知道写这话的女孩是感慨自己呢还是揣测主唱的经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口琴发出的涩涩叹息,谢玉岗百感交集时而深沉时而悲怆的歌声,那一次次的问句,听者会感应到的情感共鸣。《to the mars》的开头有点MONO式的内敛与拖沓,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你催眠,就在你即将睡着之际,谢玉岗与韭菜的合声立刻调转了这枚天体的运行方向,进行曲式的鼓点叫醒你的耳朵,你恍然大悟原来这条轨道才是奔向火星的,前面的章节不过是为了获取一个加速度。他们用那越发美妙的体验告知你什么叫作绝处逢生。进而想到我们都必须经历类似的平凡庸俗,谁都逃不掉,也只有经过一番尘世的洗炼,在某个即将死寂的时刻超越了这一切无谓的贪恋,通往外太空的再生之路方能向我们敞开。
《龙西》是一只大肥猫。
略显忧郁的开场,我想象着谢老师家的龙西在一个雨天静静趴在窗台上看外面的路人和车辆。谢老师就坐在它旁边抱着吉他弹起来,然后念一段龙西听不懂的英文。我依稀记得龙西的毛很长,听力貌似不太好,眼睛却相当有神采。或许龙西早已是一只看透世事的老猫,它趴在那里听着也不动弹,主人对它的爱就那样慢慢地渗透到它的血液里。
听歌名就很惘闻。
浓重的中国风情是惘闻的一大利器。《花满都VS川味子》,悠扬的口琴配合着吉他和鼓轻快的律动,沉稳的贝司同样彰显着大气。几缕碎拨如青丝落入画中,后面大段的铺陈将题目的意象婉转地表达出来。带有异域味道的号角和揉碎在掌心里的梦幻质感,将我们带入更深的一脉天地。于是川味子与花满都的鲜明对比跃然耳上。《抿嘴谣》绝对是第二眼美女。效果器和渐进的节奏,吉他与贝司的柔声细语,有着似曾相识的旋律,整体又回到惘闻惯有的气质中去了。刚开始听觉得不起眼,但是听着听着层次感就出来了。而在结尾处又点睛一笔,荡漾出一抹抿嘴浅笑。
最飘的就是《06M》。
从第一个音出来就使人陷入缥缈,每一个鼓点都击打在最脆弱的地方,有些阴森的哽咽声,各种美妙的音色,貌似飘在上面又感觉好像沉到了水底,能伸手触摸到那向上托举你身体的浮力。电子化的配器营造出迷幻的太空效果,整个人放松地浸淫在这股星云漩涡之中。据说键盘手那里还有一个剪切的版本,他个人觉得比CD的这版好,但由于当时身在北京没来得及缩混就没采用,这不得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记得我在豆瓣发帖赞这首歌时,也有网友说觉得有很重的GIAA(即God Is An Astronaut)的味道不够惘闻,然后我反问惘闻是有规律可循的吗?我更喜欢不像惘闻的惘闻,如同病婴(惘闻的乐迷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惘闻最好的歌永远是下一首。
其实要避免音乐被类型化所局限,最佳的做法就是让改变自然而然的发生,既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框架内,也不为了改变而改变,一切都是随着创作者心境的延续发展而影响着作品的质地。换言之,创作者通过音乐最终要表达的是他自己,人即是乐,乐即是人,真正的音乐创作乃应达到人乐合一的境界。当然时下很多乐队都难以确实的达到这个境界,有的是动机出现了但表达出来仍然是套在老的框架特征之下,重复过去而没有实质的改变,令人产生疲劳感。还有的是强烈寻求创新和颠覆,甚至强迫自己推翻过去传承下来的风格特色,这样反而会出现一种盲目,创作出的作品已经完全不是在表达自己。任何创意都不是冥思苦想硬挤出来的,它需要不断积累和放松的状态,听从你的心就是最好的。
惘闻作为内地一线的后摇乐队与很多国外优秀乐队相比,差距也是存在的,但他们的坚持和勇于实验使他们的音乐日臻成熟,这张《Ⅳ》也称得上是国内器乐摇滚的典范专辑,在时间的沉淀中依然闪耀着不可置若罔闻的光芒。
撞墙小兔
2009年3月26日
2008年5月,已成立近10年的国内后摇乐队惘闻推出了这张全长《Ⅳ》,键盘手张岩峰的归队令人期待。有评论说惘闻已经面临趋于类型化的瓶颈,但是听过《Ⅳ》之后我稍稍放心了,他们仍然走在自己的路上,同时尝试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便不是很颠覆也总算满足了多数乐迷的期望。
人人都爱《污水塘》。
轻盈的凌波微步式的拨弦,缓缓展开回忆的画卷。像一个孤独的旅者喃喃自语着,那些曾经快乐或者悲伤的过往此时都不请自来了。动情处已然爆发潮水般的轰鸣,但语气是相对平和的,激动却不失文雅。退潮后沙滩上裸露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而最终只淡淡一笑。我听《污水塘》特别容易联想到过去的一些事,记忆就像个污水塘一样混浊可是舍不得丢弃,那里虽然与海隔离但依旧能制造出海浪的声音,因此我们相信我们是去过海的,于是渴望有一天记忆能带我们回溯到那片初始的海。
谢老师又开唱了。
《rust inside》和《to the mars》,前者胜在它完全就是一首歌而且歌词很棒,谢玉岗的人声演绎充满复杂的情绪和单纯的释放。后者胜在它是整张专辑中最令人意外的,前面平平的铺垫之下迸发出新鲜的步调。《rust inside》有人翻译为《内心锈迹》,还写了这样一段话:“谁说我的爱情没有音乐。只是。谁能看见,我内溃疡的爱情呢?”我不知道写这话的女孩是感慨自己呢还是揣测主唱的经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口琴发出的涩涩叹息,谢玉岗百感交集时而深沉时而悲怆的歌声,那一次次的问句,听者会感应到的情感共鸣。《to the mars》的开头有点MONO式的内敛与拖沓,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你催眠,就在你即将睡着之际,谢玉岗与韭菜的合声立刻调转了这枚天体的运行方向,进行曲式的鼓点叫醒你的耳朵,你恍然大悟原来这条轨道才是奔向火星的,前面的章节不过是为了获取一个加速度。他们用那越发美妙的体验告知你什么叫作绝处逢生。进而想到我们都必须经历类似的平凡庸俗,谁都逃不掉,也只有经过一番尘世的洗炼,在某个即将死寂的时刻超越了这一切无谓的贪恋,通往外太空的再生之路方能向我们敞开。
《龙西》是一只大肥猫。
略显忧郁的开场,我想象着谢老师家的龙西在一个雨天静静趴在窗台上看外面的路人和车辆。谢老师就坐在它旁边抱着吉他弹起来,然后念一段龙西听不懂的英文。我依稀记得龙西的毛很长,听力貌似不太好,眼睛却相当有神采。或许龙西早已是一只看透世事的老猫,它趴在那里听着也不动弹,主人对它的爱就那样慢慢地渗透到它的血液里。
听歌名就很惘闻。
浓重的中国风情是惘闻的一大利器。《花满都VS川味子》,悠扬的口琴配合着吉他和鼓轻快的律动,沉稳的贝司同样彰显着大气。几缕碎拨如青丝落入画中,后面大段的铺陈将题目的意象婉转地表达出来。带有异域味道的号角和揉碎在掌心里的梦幻质感,将我们带入更深的一脉天地。于是川味子与花满都的鲜明对比跃然耳上。《抿嘴谣》绝对是第二眼美女。效果器和渐进的节奏,吉他与贝司的柔声细语,有着似曾相识的旋律,整体又回到惘闻惯有的气质中去了。刚开始听觉得不起眼,但是听着听着层次感就出来了。而在结尾处又点睛一笔,荡漾出一抹抿嘴浅笑。
最飘的就是《06M》。
从第一个音出来就使人陷入缥缈,每一个鼓点都击打在最脆弱的地方,有些阴森的哽咽声,各种美妙的音色,貌似飘在上面又感觉好像沉到了水底,能伸手触摸到那向上托举你身体的浮力。电子化的配器营造出迷幻的太空效果,整个人放松地浸淫在这股星云漩涡之中。据说键盘手那里还有一个剪切的版本,他个人觉得比CD的这版好,但由于当时身在北京没来得及缩混就没采用,这不得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记得我在豆瓣发帖赞这首歌时,也有网友说觉得有很重的GIAA(即God Is An Astronaut)的味道不够惘闻,然后我反问惘闻是有规律可循的吗?我更喜欢不像惘闻的惘闻,如同病婴(惘闻的乐迷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惘闻最好的歌永远是下一首。
其实要避免音乐被类型化所局限,最佳的做法就是让改变自然而然的发生,既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框架内,也不为了改变而改变,一切都是随着创作者心境的延续发展而影响着作品的质地。换言之,创作者通过音乐最终要表达的是他自己,人即是乐,乐即是人,真正的音乐创作乃应达到人乐合一的境界。当然时下很多乐队都难以确实的达到这个境界,有的是动机出现了但表达出来仍然是套在老的框架特征之下,重复过去而没有实质的改变,令人产生疲劳感。还有的是强烈寻求创新和颠覆,甚至强迫自己推翻过去传承下来的风格特色,这样反而会出现一种盲目,创作出的作品已经完全不是在表达自己。任何创意都不是冥思苦想硬挤出来的,它需要不断积累和放松的状态,听从你的心就是最好的。
惘闻作为内地一线的后摇乐队与很多国外优秀乐队相比,差距也是存在的,但他们的坚持和勇于实验使他们的音乐日臻成熟,这张《Ⅳ》也称得上是国内器乐摇滚的典范专辑,在时间的沉淀中依然闪耀着不可置若罔闻的光芒。
撞墙小兔
200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