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碟评
写于2006年9月《音乐周刊》。手欠给删了。
《愉悦麻木》(Comfortably Numb)是迷幻摇滚/吉他大师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ed)最受人喜爱的名曲之一。不仅歌曲旋律和吉他solo如泣如诉,歌词也非常令人动容。谁想多年以后,这首严肃悲壮的名曲竟被五个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伙拿来改造至另一种姿态,并令人惊讶的一举成名。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剪刀姐妹”(Scissor Sisters)。
“剪刀姐妹”2001年成军于纽约,由四男一女组成。乐队名字来源于女同性恋交欢时的姿态,本身即有很色情的含义,又与乐队本身气质不谋而合。经历了艰苦打拼后,“剪刀姐妹”被英国Polydor签下,成为2003年末与2004年初的乐坛热点。上文提到的这首改编版《愉悦麻木》之所以被大众称奇,是因为它在平克•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与比•吉斯(Bee Gees)乐队的唱法相结合,又融合大量电子音效,制造出了仿佛80年代迪斯科舞池般的效果。看一看MV和现场就知道,若用四个字来形容“剪刀姐妹”,那么便是“声、光、色、电”。从2004年成名,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到如今2006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剪刀姐妹”一直扮演者华丽摇滚、滑稽戏与迪斯科舞曲传承者的角色。外表男扮女装,声音阴阳难辨,旋律欢快幽默,表演夸张怪诞。这样的特质在如今这个以“男色”“同性”“搞怪”为看点的时代里,想要被人们记住便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如果只靠上述特征的话,只不过是乐坛的小丑而已。你不能否认的是“剪刀姐妹”在音乐上的造诣,否则他们不会为B-52’s,杜兰•杜兰(Duran Duran)这样的老牌摇滚乐队做过暖场,更不会一举夺得2004年“全英音乐奖” 最佳国际组合、国际专辑及国际新秀等3项大奖。“剪刀姐妹”在得奖时曾说过,“在美国没有人认识我们呢”,确实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所具有的美国特征不甚明显。不知是否是签在英国唱片公司的缘故,“剪刀姐妹”的咬字发音甚至都带有了些许英国风味。唯一令人感到熟悉的便是主音与“枪花”(Guns N’Roses)十分相像的假声唱法。80年代风靡一时的假声,配上6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旋律,再融入点现代电子音效,“剪刀姐妹”俨然一个新时代的复古者,同时也发扬了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风格。也难怪AMG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集合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比•吉斯(the Bee Gees),B-52's,戴维•鲍威(David Bowie)特点为一身,以夸张、装模作样的姿态表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同时也反映出了同性恋文化与纽约夜店人群的生活状态。”
2006年9月,“剪刀姐妹”在歌迷的期待下,终于带来了全新专辑《Ta-Dah》。这张专辑早在2005年乐队巡演途中就开始策划,后来得到了热心的埃尔顿•约翰的协助,据说是在单曲《我不想跳舞》(I Don’t Feel Like Dancin’)中为之献声。从这首于专辑发行之前就开始打榜的单曲开始,“剪刀姐妹”在新专辑中展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自己。《我不想跳舞》以干净明快的吉他铺开整张专辑的基调,歌名便是一个反讽,似乎是要把那些心里无比渴望嘴上却坚持说“不”的姑娘们拉进舞池。接下来的《她是我的男人》(She’s My Man)则更加富含滑稽韵味,你可以把它猜测成为女同性恋的爱情宣言。新专辑多以这种有趣的60年代舞池歌曲为主,比如《我不能决定》(I Can’t Decide)。主音唱“我不能决定/你死还是离开”,好像开玩笑一般挑逗着舞伴。除此之外,专辑中也不乏一些抒情慢歌,比如《千首情歌之地》(Land of a Thousand Words),绝对是80年代流行摇滚大金曲风格。当然,“剪刀姐妹”在新专辑中肯定不会放弃搞怪,《保罗•麦卡特尼》(Paul MaCartney)就是这么一首以这位最近的话题人物命名的歌曲。总之,新专辑没有让“剪刀姐妹”的歌迷失望,它首首丰满并旋律流畅。如果你是位对新生事物好奇又不乏复古情结的音乐爱好者,那么听听这张《Ta-Dah》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愉悦麻木》(Comfortably Numb)是迷幻摇滚/吉他大师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ed)最受人喜爱的名曲之一。不仅歌曲旋律和吉他solo如泣如诉,歌词也非常令人动容。谁想多年以后,这首严肃悲壮的名曲竟被五个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伙拿来改造至另一种姿态,并令人惊讶的一举成名。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剪刀姐妹”(Scissor Sisters)。
“剪刀姐妹”2001年成军于纽约,由四男一女组成。乐队名字来源于女同性恋交欢时的姿态,本身即有很色情的含义,又与乐队本身气质不谋而合。经历了艰苦打拼后,“剪刀姐妹”被英国Polydor签下,成为2003年末与2004年初的乐坛热点。上文提到的这首改编版《愉悦麻木》之所以被大众称奇,是因为它在平克•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与比•吉斯(Bee Gees)乐队的唱法相结合,又融合大量电子音效,制造出了仿佛80年代迪斯科舞池般的效果。看一看MV和现场就知道,若用四个字来形容“剪刀姐妹”,那么便是“声、光、色、电”。从2004年成名,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到如今2006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剪刀姐妹”一直扮演者华丽摇滚、滑稽戏与迪斯科舞曲传承者的角色。外表男扮女装,声音阴阳难辨,旋律欢快幽默,表演夸张怪诞。这样的特质在如今这个以“男色”“同性”“搞怪”为看点的时代里,想要被人们记住便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如果只靠上述特征的话,只不过是乐坛的小丑而已。你不能否认的是“剪刀姐妹”在音乐上的造诣,否则他们不会为B-52’s,杜兰•杜兰(Duran Duran)这样的老牌摇滚乐队做过暖场,更不会一举夺得2004年“全英音乐奖” 最佳国际组合、国际专辑及国际新秀等3项大奖。“剪刀姐妹”在得奖时曾说过,“在美国没有人认识我们呢”,确实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所具有的美国特征不甚明显。不知是否是签在英国唱片公司的缘故,“剪刀姐妹”的咬字发音甚至都带有了些许英国风味。唯一令人感到熟悉的便是主音与“枪花”(Guns N’Roses)十分相像的假声唱法。80年代风靡一时的假声,配上6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旋律,再融入点现代电子音效,“剪刀姐妹”俨然一个新时代的复古者,同时也发扬了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风格。也难怪AMG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集合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比•吉斯(the Bee Gees),B-52's,戴维•鲍威(David Bowie)特点为一身,以夸张、装模作样的姿态表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同时也反映出了同性恋文化与纽约夜店人群的生活状态。”
2006年9月,“剪刀姐妹”在歌迷的期待下,终于带来了全新专辑《Ta-Dah》。这张专辑早在2005年乐队巡演途中就开始策划,后来得到了热心的埃尔顿•约翰的协助,据说是在单曲《我不想跳舞》(I Don’t Feel Like Dancin’)中为之献声。从这首于专辑发行之前就开始打榜的单曲开始,“剪刀姐妹”在新专辑中展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自己。《我不想跳舞》以干净明快的吉他铺开整张专辑的基调,歌名便是一个反讽,似乎是要把那些心里无比渴望嘴上却坚持说“不”的姑娘们拉进舞池。接下来的《她是我的男人》(She’s My Man)则更加富含滑稽韵味,你可以把它猜测成为女同性恋的爱情宣言。新专辑多以这种有趣的60年代舞池歌曲为主,比如《我不能决定》(I Can’t Decide)。主音唱“我不能决定/你死还是离开”,好像开玩笑一般挑逗着舞伴。除此之外,专辑中也不乏一些抒情慢歌,比如《千首情歌之地》(Land of a Thousand Words),绝对是80年代流行摇滚大金曲风格。当然,“剪刀姐妹”在新专辑中肯定不会放弃搞怪,《保罗•麦卡特尼》(Paul MaCartney)就是这么一首以这位最近的话题人物命名的歌曲。总之,新专辑没有让“剪刀姐妹”的歌迷失望,它首首丰满并旋律流畅。如果你是位对新生事物好奇又不乏复古情结的音乐爱好者,那么听听这张《Ta-Dah》就显得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