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给人类带来什么(转载)
木卡姆给人类带来什么 作者:姑丽娜尔(维吾尔族) 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长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们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也许民族间的彼此沟通和理解需要这样的契机。 木卡姆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十二木卡姆和其他地方木卡姆,如喀什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朗木卡姆等。因为十二木卡姆最全面也最具代表性,我们通常就以十二木卡姆指称木卡姆。这次木卡姆入选,再次说明了艺术的全人类性,每一种优秀的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那么,木卡姆带给人类的是什么?我要说,木卡姆道出的是关于人类自身的隐喻。是维吾尔族用诗歌这种最凝练的方式讲述人对生命的疑问和解释,并用最能触动灵魂的音乐向人类展示维吾尔族标志性的精神性格,表达她欲与人类交流的渴望。所以有人曾这样描述,如果西方文化离不开《圣经》,伊斯兰教文化离不开《古兰经》,那么,维吾尔文化离不开十二木卡姆。让我们先来了解孕育了木卡姆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主要生活在天山以南的南疆,“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有“团结”、“联合”、“协助”之意。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游牧于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广袤地区的丁零。此后,又曾陆续以铁勒、袁纥、回纥、回鹘、畏兀、畏兀儿、威武尔等不同汉文译名记录于史册。维吾尔族使用文字历史悠久,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代曾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十世纪逐渐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这种文字不断改革和补充,成为迄今为止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 我们通常所说的木卡姆,是阿拉伯语,指一整套关于音乐的法则和规范。十二木卡姆,是指十二套有严格规范的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每一套木卡姆又分为三大部分,即琼乃格曼(qongneqme颂歌)、达斯坦(dastan民间叙事诗)和麦西来甫(mexrep民间歌舞娱乐活动的总称)。 木卡姆的雏形,是维吾尔族先民在游牧时代的一些长歌,在茫茫旷野上的高亢悠扬的抒情,被称为“博雅婉”(维吾尔语,旷野之意)歌。到了十三世纪,这些博雅婉歌开始出现体系化,以组曲的形式传入中亚和伊朗高原。十二木卡姆作为音乐体系的出现,是在十五世纪以后,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最初被维吾尔人所使用的木卡姆这一阿拉伯术语,是指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并有严格规范的宫廷诗歌音乐的规则。而早期在维吾尔民间被大量传唱的“博雅婉”歌已被此时的民间叙事诗所取代,在民间口头流传。以木卡姆命名的有体系的宫廷演唱并没有与这些民间口头传唱走到一起,甚至完全相对。使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沙罕王妃,她被维吾尔人尊称为“木卡姆之母”。 建立于公元十六世纪的叶尔羌维吾尔汗国,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王朝的都城在莎车,即今天的喀什地区莎车县,阿曼尼沙罕王妃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王朝的第二代汗王阿不都热西提汗通晓维吾尔哲学、诗歌和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具有非凡才华的乡村女子阿曼尼沙罕,受其诗歌与音乐才华的感染将她娶入王宫。此时宫廷有一名为卡德尔汗的高级乐师,他是中亚一带的著名音乐家。他不仅精通音乐,在维吾尔族及中西亚的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在汗王的支持下,阿曼尼沙罕王妃与乐师卡德尔汗一起,通过整理改革,完成了宫廷音乐与民间流传的结合,将纳瓦依等维吾尔族古典诗人的诗歌填入原有的宫廷木卡姆曲调,并增补了民间的达斯坦和麦西来甫,使每一套完整的木卡姆都由这三大部分组成,他们还将整理出的木卡姆确定为十二套,即十二木卡姆。阿曼尼沙罕王妃确定的十二木卡姆便有了这样重要的意义:维吾尔木卡姆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得到彰显,与中亚木卡姆之间的混杂的状况得以澄清,木卡姆中过多的波斯、阿拉伯借词被剔除;积极吸收民间歌舞,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有歌有舞的木卡姆表演形式;木卡姆的歌词得到重新确定,从以往的带有晦涩难懂的宗教色彩的宫廷诗词中摆脱出来,以维吾尔十五世纪以来的重要诗人如纳瓦依等人的诗歌为主。之后的音乐家们就以纳瓦依等人的诗篇丰富和发展着十二木卡姆。经过改革后的木卡姆,健康而高雅,它以讴歌公正与善良、幸福和爱情为永恒主题。木卡姆从此成为集歌、诗、乐、舞在内的维吾尔民族艺术的盛宴——十二套木卡姆共包括了320首音乐曲、44位诗人的4492行诗,要将它们全部唱完,需要花费24小时。 木卡姆的表演过程华丽而高雅,欣赏者是一些有素养的群体,木卡姆欣赏成为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后来由于汗国的崩溃,艺人流散到民间,十二木卡姆音乐也随之融入民间。从此才开始了木卡姆真正民间化过程,成为口传心授的人民自己的艺术。这也是木卡姆何以能如此绵延不绝的原因。不论走到哪里,只要鼓乐响起,木卡姆就会在每一个维吾尔人的心灵中展开,目光中传递,而他们自身也成为一件件发出美妙音响的乐器。 所以,不能把十二木卡姆仅仅理解为大型民间歌舞艺术,因为这是维吾尔族所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维吾尔族以诗歌和音乐的神秘方式去感知世界,与宇宙万物对话。在坎坷的生命历程中,维吾尔族几经迁徙,文化多有变革,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痛苦的抉择。由于命运所迫,维吾尔族离开漠北大草原最初的草原之家,举族迁移,来到西域这个永久居住地,在原有的萨满教、摩尼教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生活,信仰了当地已有的佛教。他们离开马背,走入田间。骏马和草原,渐渐成为他们久远的回忆,并被留在了作为木卡姆雏形的博雅婉歌里。之后,依然是为了渴求生存与发展,他们又选择了伊斯兰教,并进行了文字的改革,直到今天伊斯兰教文化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十二木卡姆,就是在这一时期与维吾尔民族一道,开始走向成熟。而木卡姆音乐,特别是坦布尔琴弹奏下的喀什木卡姆音乐,悠长婉转,如泣如诉,会使倾听者心灵颤抖,似乎被带到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海边缘,让你体验宇宙的无限和个体生命的渺小,同时感激造物的神奇,带给生活在死亡之海边缘的人们片片绿洲和眼眼清泉,让他们在畏惧之后又欢欣无比。因此,在十二木卡姆中,可以找到人类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哀伤的挽歌,高雅的颂歌,热烈欢快的抒情歌。但它的基调,应该说是深邃而凝重的。是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当她跋山涉水,历经命运的考验和磨难,当她的思想、信仰不得不因生存而一次次改变时,从她心底发出的声音,除了深邃、凝重之外,还会是别的什么呢? 也许,选自十二木卡姆中的这两首诗,可以帮助你感受木卡姆的魅力,并将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1 若想知爱情的秘密,请问那失恋的人, 若想知享乐的结晶,去问那幸运的人。 爱情的不幸,难道是命中注定? 要想透晓她的珍贵,请问那白发老人。 劳动的艰辛,会使人消瘦而苍老, 要知玫瑰的美丽,只能问热恋中的人。 要想知道孤独的痛苦,就别问有权的人, 要想知穷困的滋味,问那衣衫褴褛的人。 意志薄弱的懦夫,在门前等待死亡来临, 谁能对恶者下死亡令,请问那勇敢的人。 要想在百姓中取得美名, 所作所为,必须言而有信。 朋友们,纳瓦依在爱的百花园中徜徉, 谁欲知我的经历,就问那常年跋涉的旅人。 2 我第一次见到你仙女般的花容就开始迷恋, 企盼着第二次见到你那惺忪的双眼。 第三次见了面我想做殉情者为她而去, 第四次见到她愿她把爱的利剑插入我心间。 第五次我愿再看她那月亮般的小痣一点, 第六次见她时我愿那勾魂者把我召唤。 我在七重天上未曾见到你这样苗条的身段, 即使有第八重天在我眼里别人也到不了你身边。 我焦急地在你身边九次回旋, 愿那连心的十指将你的全身浏览。 已经十一个月了,纳瓦依未见到心上人一面, 一年十二个月从未见到那惦念着我的婵娟。 (刊发于2005年12月30日文汇报《笔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