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呃钱的名义

一直以来,对精选集都是又爱又恨的感觉。爱的是,一次过能够打包某位歌手的饮歌,恨的是,许多唱片公司把精选集当成包赚不赔的挖空歌迷钱包的工具。不幸的是,“阿菲正传”更像是后者。
阿菲正传,听名字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Beatles的The Beatles 1精选那样的经典,但实际上许多faye耳熟能详的名曲都并不包括,例如“约定”、“爱与痛的边缘”、“人间”等等。这也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毕竟王菲的好歌那么多,加上可能受版权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歌都一网打尽,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之所以觉得骗钱,是因为大碟里面收录了许多"特别"混音的作品,包括什么Europe Mix、Historical Mix、Discovery Mix等等,而这些混音版是怎样产生的?这就要说说上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的一段历史了。那是香港乐坛的黄金年代,像张学友那样,一年甚至可以出四张大碟,大大小小的知名不知名的歌手一大把,人多了作品多了,流行歌曲排行榜自然就竞争激烈了,大家就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歌曲在排行榜登上更高的位置或者停留更长的时间,于是,各种混音版本就应运而生了。
假设你是歌手,你的歌上榜已经5个星期,现在还只是处于某某音乐排行榜的第6位,电台的DJ好像对这首歌的感觉强差人意,而且已经打榜一个多月了,后面还有N多新歌等着,怎么办?
搞个什么什么混音版派台吧,虽然唱的部分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但背景不同嘛,编曲不同嘛,好歹还能多挣一点播放率……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纷纷涌现的混音歌曲出现的背景。先是快歌搞混音版(印象中郭天王几乎每首派台的快歌都有混音版),接着连慢歌也搞些“另类”的版本。所以你在这张王菲的精选里看到有那么多混音歌曲时,不应该感到什么惊讶。
至于这些混音歌曲的质量如何?我不想一竹杠打死一船人,但是不得不说,这类歌曲许多都是属于临急赶工的粗制滥做之作,有的纯粹就是为了混音而混音。以这张精选里收录的那首誓言(Discovery Mix)为例,说白了就是在原曲基础上,随便塞上一段不知所谓的音乐,就成了新的编曲。这跟步行街大喇叭上放的disco串烧歌有何区别?
所以,我给这张精选集打了个三星。当然,这与王菲本人无关。就当是金融海啸的衍生品吧,正版就不要破费了,下载来听听就好了。
阿菲正传,听名字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Beatles的The Beatles 1精选那样的经典,但实际上许多faye耳熟能详的名曲都并不包括,例如“约定”、“爱与痛的边缘”、“人间”等等。这也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毕竟王菲的好歌那么多,加上可能受版权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歌都一网打尽,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之所以觉得骗钱,是因为大碟里面收录了许多"特别"混音的作品,包括什么Europe Mix、Historical Mix、Discovery Mix等等,而这些混音版是怎样产生的?这就要说说上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的一段历史了。那是香港乐坛的黄金年代,像张学友那样,一年甚至可以出四张大碟,大大小小的知名不知名的歌手一大把,人多了作品多了,流行歌曲排行榜自然就竞争激烈了,大家就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歌曲在排行榜登上更高的位置或者停留更长的时间,于是,各种混音版本就应运而生了。
假设你是歌手,你的歌上榜已经5个星期,现在还只是处于某某音乐排行榜的第6位,电台的DJ好像对这首歌的感觉强差人意,而且已经打榜一个多月了,后面还有N多新歌等着,怎么办?
搞个什么什么混音版派台吧,虽然唱的部分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但背景不同嘛,编曲不同嘛,好歹还能多挣一点播放率……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纷纷涌现的混音歌曲出现的背景。先是快歌搞混音版(印象中郭天王几乎每首派台的快歌都有混音版),接着连慢歌也搞些“另类”的版本。所以你在这张王菲的精选里看到有那么多混音歌曲时,不应该感到什么惊讶。
至于这些混音歌曲的质量如何?我不想一竹杠打死一船人,但是不得不说,这类歌曲许多都是属于临急赶工的粗制滥做之作,有的纯粹就是为了混音而混音。以这张精选里收录的那首誓言(Discovery Mix)为例,说白了就是在原曲基础上,随便塞上一段不知所谓的音乐,就成了新的编曲。这跟步行街大喇叭上放的disco串烧歌有何区别?
所以,我给这张精选集打了个三星。当然,这与王菲本人无关。就当是金融海啸的衍生品吧,正版就不要破费了,下载来听听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