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的诚意之作
厚积薄发的诚意之作
<My Lonely Planet>
评星:****半
推荐曲:全碟推荐
其实对于这两张碟,22首歌,是我工作这么久以来颇难去下笔评论的作品之一。12年的经历,一年半的筛选和制作,一峰自己甚至还贴了不少制作费,不推单曲,不推EP,而是扎扎实实地出两张原创大碟,踏踏实实地回归到专辑的完整概念中,此番用心在非常不景气的唱片行业已经可以打下五星。又何况,这其中有多少不易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好像我很喜欢的一位音乐人李泉在出专辑时写下的一句话:“这张专辑至少要两个人来完成,我把它唱出来,你把它听进去。”唱出来,或者做出来,的确难,作为一个听者,听进去,又何尝容易?在音乐极易被得到的年代,我们因为自己的缺乏耐性,缺少包容,过于主观,抹杀了多少人的努力和心血?所以,作为一个并不称职的“乐评”,我对自己说,起码是从这张专辑开始,自己的每一笔,都需要斟酌再斟酌。
其实在专辑出版之前自己已经在林一峰的网站上阅读了他关于每首歌的文字,因为题材的多、广,一峰选择用文字导读串联起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老师一样循循善诱着乐迷通过文字去理解这张乍听起来可能会略感庞杂的原声作品,但我相信,一峰亦是希望大家在阅读文字和听到作品之后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所以,导读中,他的文字仅仅是点到为止,但以一个阅读者来看,可能还是过于矜持或书面化了一些,我们不如回归音乐本身。
关于“去路”
初入耳的《维多利亚》,不愧为这张专辑最为打动我的开始,何丙磅礴的编曲,将复杂的情感交杂在其中,好像烛火,忽明忽暗,却永不熄灭,配合着精彩的歌词,一首歌好像带你游历过香港的百年沧桑。小时候,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之前,电视上经常以各种专题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变迁,非香港人的自己,对于香港的认识大多源自于那个时代风靡内地的香港文艺作品,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流行乐,《维多利亚》在多年以后让我找回当初对香港的复杂感情。接下来的《游子意》,不需多说,一首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你若曾有在路上的经历,一定会对歌词很有共鸣。“寻寻觅觅更在乎过程/兜兜转转一样的结果/踏破铁鞋/不经意地答案出现/竟忘了问题是什么。”
在采访中一峰说,“去路”这张碟片记录了很多他在旅途中的感情经历,有点八卦心的自己也特意去寻找,在小品《思路-达尔文清晨》同《从百乐门到百老汇》、《Last Exit To Brooklyn》两首带着爵士风味的轻松小品过后,我们听到了最为柔软的表达《Lost In L.A》,初时听它,是在At17的专辑中,那时就有一击即中之感,如今由原作者亲自演绎出来,彼时的一把吉他、青涩情感已经还原为故事发生时的原貌,依然是何丙的编曲,华丽的沉溺,一峰柔软的一把声线,越轻越沉重的表达,眼前洒脱的游子突然变成了那个依然随时会Lost In Somewhere的感性男孩。若你也是感性之人,《心雪》、《都柏林》同样会是心水之选。
11首歌过后,一段“去路”由《签证·时差·飞行里数》画上句号。“签证一次一次提醒你,世界不是你的家。”所以,该开始归途了。
关于“归途”:
不知为什么,对于碟二,虽然派台歌并不多,但几乎首首心水,可能是带着归家的心,碟二的表达温暖轻柔了更多,也跳脱了私人情感,有了更多和社会的交融和思考。由于曲风统一在林一峰擅长的民谣上,听来也格外顺畅。私人一些的惊喜是《小白船》,这应该是我们80年代生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童谣之一,记得小时候在合唱团唱过,那时候的演绎完全是温暖童稚的,被一峰翻唱之后,竟然多了一丝神秘鬼魅之感,一峰在官网上的解释是:驶向冥王星的渡船,最庄严,最接近死亡的一段……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送给四川地震中那些孩子的安魂曲,如果是,一峰,有心了。
一首一首地听到《游子魂》,前面竟然又重复了《维多利亚》《Lost In L.A》《心雪》《不属于我的乡愁》中等等的片段,好像电影结尾的片段闪回,游子在回忆那些过去,我们也在跟着那些声音片段重新品读过往的经历,后来,游子回家了,回到了《老榕树》面前,才发现,无论你曾经走到多远,永远离不开的地方,是你的家,你的根永远扎在生你养你的地方。“走过千山万水/故事留在远方/树上名字不复存在/树干却依然”任凭曾经的波澜壮阔,一切终是归于平静,听到最后一句歌词,身在异乡的自己不禁有些泪湿眼眶。这个家,对于林一峰,是维多利亚,对于我们,是北京,是上海,是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那个“越想摆脱,越放不下”的所在。
听他们说:
雷贝卡:听一峰唱歌,总能让我的心静下来。这次的《My Lonely Planet》又是一张在途上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张。《维多利亚》的出发点让我有莫名的亲切感,辗转各地的游子即使看过万般繁华最终仍要返回出发点。概念性使得它有了鲜明的“一峰”印记,也给我完整的感觉,似随着他从香港出发,像一个旅人,走走停停,一路走过,又返回来,而这时的我,已经与彼时大不相同了。
万千个朋友仔:开场两首<维多利亚>与<游子意>就抓住听众耳朵,特别是提前曝光的<游子意>让我对这张国语专辑充满期待……而之后的<Lost in L.A.>也是心水之一.总而言之,初初听闻林一峰又出国语专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很想他再做张出色的广东专辑.但这张效果出来后是让人惊喜的.大碟还在途中,还没到手中.对封套也很期待,听闻中间有他旅途的笔记和相片.最后仍是希望林一峰能做张出色的广东碟来为我们止渴.
Ellen:春夏秋冬的感動延續了一整年,且行且珍惜的旅途歡唱讓孤獨星球變得溫暖許多。
杂志供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My Lonely Planet>
评星:****半
推荐曲:全碟推荐
其实对于这两张碟,22首歌,是我工作这么久以来颇难去下笔评论的作品之一。12年的经历,一年半的筛选和制作,一峰自己甚至还贴了不少制作费,不推单曲,不推EP,而是扎扎实实地出两张原创大碟,踏踏实实地回归到专辑的完整概念中,此番用心在非常不景气的唱片行业已经可以打下五星。又何况,这其中有多少不易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好像我很喜欢的一位音乐人李泉在出专辑时写下的一句话:“这张专辑至少要两个人来完成,我把它唱出来,你把它听进去。”唱出来,或者做出来,的确难,作为一个听者,听进去,又何尝容易?在音乐极易被得到的年代,我们因为自己的缺乏耐性,缺少包容,过于主观,抹杀了多少人的努力和心血?所以,作为一个并不称职的“乐评”,我对自己说,起码是从这张专辑开始,自己的每一笔,都需要斟酌再斟酌。
其实在专辑出版之前自己已经在林一峰的网站上阅读了他关于每首歌的文字,因为题材的多、广,一峰选择用文字导读串联起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老师一样循循善诱着乐迷通过文字去理解这张乍听起来可能会略感庞杂的原声作品,但我相信,一峰亦是希望大家在阅读文字和听到作品之后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所以,导读中,他的文字仅仅是点到为止,但以一个阅读者来看,可能还是过于矜持或书面化了一些,我们不如回归音乐本身。
关于“去路”
初入耳的《维多利亚》,不愧为这张专辑最为打动我的开始,何丙磅礴的编曲,将复杂的情感交杂在其中,好像烛火,忽明忽暗,却永不熄灭,配合着精彩的歌词,一首歌好像带你游历过香港的百年沧桑。小时候,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之前,电视上经常以各种专题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变迁,非香港人的自己,对于香港的认识大多源自于那个时代风靡内地的香港文艺作品,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流行乐,《维多利亚》在多年以后让我找回当初对香港的复杂感情。接下来的《游子意》,不需多说,一首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你若曾有在路上的经历,一定会对歌词很有共鸣。“寻寻觅觅更在乎过程/兜兜转转一样的结果/踏破铁鞋/不经意地答案出现/竟忘了问题是什么。”
在采访中一峰说,“去路”这张碟片记录了很多他在旅途中的感情经历,有点八卦心的自己也特意去寻找,在小品《思路-达尔文清晨》同《从百乐门到百老汇》、《Last Exit To Brooklyn》两首带着爵士风味的轻松小品过后,我们听到了最为柔软的表达《Lost In L.A》,初时听它,是在At17的专辑中,那时就有一击即中之感,如今由原作者亲自演绎出来,彼时的一把吉他、青涩情感已经还原为故事发生时的原貌,依然是何丙的编曲,华丽的沉溺,一峰柔软的一把声线,越轻越沉重的表达,眼前洒脱的游子突然变成了那个依然随时会Lost In Somewhere的感性男孩。若你也是感性之人,《心雪》、《都柏林》同样会是心水之选。
11首歌过后,一段“去路”由《签证·时差·飞行里数》画上句号。“签证一次一次提醒你,世界不是你的家。”所以,该开始归途了。
关于“归途”:
不知为什么,对于碟二,虽然派台歌并不多,但几乎首首心水,可能是带着归家的心,碟二的表达温暖轻柔了更多,也跳脱了私人情感,有了更多和社会的交融和思考。由于曲风统一在林一峰擅长的民谣上,听来也格外顺畅。私人一些的惊喜是《小白船》,这应该是我们80年代生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童谣之一,记得小时候在合唱团唱过,那时候的演绎完全是温暖童稚的,被一峰翻唱之后,竟然多了一丝神秘鬼魅之感,一峰在官网上的解释是:驶向冥王星的渡船,最庄严,最接近死亡的一段……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送给四川地震中那些孩子的安魂曲,如果是,一峰,有心了。
一首一首地听到《游子魂》,前面竟然又重复了《维多利亚》《Lost In L.A》《心雪》《不属于我的乡愁》中等等的片段,好像电影结尾的片段闪回,游子在回忆那些过去,我们也在跟着那些声音片段重新品读过往的经历,后来,游子回家了,回到了《老榕树》面前,才发现,无论你曾经走到多远,永远离不开的地方,是你的家,你的根永远扎在生你养你的地方。“走过千山万水/故事留在远方/树上名字不复存在/树干却依然”任凭曾经的波澜壮阔,一切终是归于平静,听到最后一句歌词,身在异乡的自己不禁有些泪湿眼眶。这个家,对于林一峰,是维多利亚,对于我们,是北京,是上海,是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那个“越想摆脱,越放不下”的所在。
听他们说:
雷贝卡:听一峰唱歌,总能让我的心静下来。这次的《My Lonely Planet》又是一张在途上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张。《维多利亚》的出发点让我有莫名的亲切感,辗转各地的游子即使看过万般繁华最终仍要返回出发点。概念性使得它有了鲜明的“一峰”印记,也给我完整的感觉,似随着他从香港出发,像一个旅人,走走停停,一路走过,又返回来,而这时的我,已经与彼时大不相同了。
万千个朋友仔:开场两首<维多利亚>与<游子意>就抓住听众耳朵,特别是提前曝光的<游子意>让我对这张国语专辑充满期待……而之后的<Lost in L.A.>也是心水之一.总而言之,初初听闻林一峰又出国语专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很想他再做张出色的广东专辑.但这张效果出来后是让人惊喜的.大碟还在途中,还没到手中.对封套也很期待,听闻中间有他旅途的笔记和相片.最后仍是希望林一峰能做张出色的广东碟来为我们止渴.
Ellen:春夏秋冬的感動延續了一整年,且行且珍惜的旅途歡唱讓孤獨星球變得溫暖許多。
杂志供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