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杰克逊
杰克逊走了,五十岁,带着一身是非和五亿美元的债务。
最早接触杰克逊还在读初中,那时候没有CD,也没有VIDEO,只是卡带。
买的第一张卡带是《BAD》,杰克逊歪斜地站着,一头卷曲的长发。卡带放进录音机,是很硬的旋律和声嘶力竭地呼喊,“BAD,BAD,I am bad”。尽管那时候英文单词不识几个,这几个词的意思还是知道的。一直长在红旗下,红领巾不戴还没多久,头一次听人这样彻底地否定自己,在那个蒙昧的年纪,无异另外一种启蒙和想象。
后来看到学校里有人跳太空舞,其时电影《霹雳舞》已经上演,红黑舞鞋卖得火,以为不过是霹雳舞向缓慢处的衍化,很久以后才知道,这原来是杰克逊的秘笈,是他有别于众多流行艺人的独门武器。
随着老崔和魔岩三杰的崛起,与杰克逊的距离感越拉越大,因为语言的靠近和文化的靠近,使心灵更容易靠近。《BAD》之后最常见的两盘带,是《血洗舞池》和《危险之旅》,90年代盗版CD泛滥的时候,这三张非常刺眼,它们分明地寄寓着一种回忆。
直到进入媒体生涯时,才发现这个杰克逊负面新闻如此之多,娈童事件和把小杰克逊悬在阳台上的照片,让媒体狂欢道——“他已经疯了”。他从娈童事件的法庭上走下,那个尖尖的脆弱的鼻子,好像马上就要碎了。
他的疲惫是那样清晰,挥动的手有一股难以言说的厌倦。
从娱记视角出发,他们太需要这样的新闻了,这是职业滋生的敏感,大明星大人物的每一种异常的举动,都可以构成一种狂欢,尤其是杰克逊这样拥有广泛的世界声誉的人物。这也使得杰克逊身上隐藏着的每一丝冲突都会被发掘出来,被放大,被猜测,和在猜测中发酵。
这也使得杰克逊后来越看越像有妖魔化征照的人物。
而从流行音乐史和娱乐文化产业上考量,困挠于皮肤癌的杰克逊怎么都像是一个殉道者。
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的艺人,通过漂白和调整种族形象寻求尽可能大的影响力和亲近性,这种欲求本身是否就存有一种无奈性?因为反复整容罹患白癫风和出现皮肤溃点,难道只是他个人对形象的极端主义?
正常的视角最容易对不正常的现象作评判,人们不假思索且轻而易举,大家懒得起追究不正常的起源。这大约也是娱乐业残酷之所在,更是艺人人生之残酷之所在。
好在,杰克逊还能把无法抺却的音乐印在人们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