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Jackson:不要在我离开的时候说爱我
这是一个缺少巨星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巨星陨落的时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星的成功拜媒体所赐,而他们的陨落也难逃媒体的众口一词。明星的演变与媒体的发展相并行,甚至随着媒介的前进进程,明星唯媒体马首是瞻,真正有足够智慧,能够玩弄媒体于鼓掌之间的人屈指可数。当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星简单,而做一个成功的巨星则更需要这种与媒体博弈的大智慧。
无疑Michael Jackson比起媒体的道行还是不够。Michael Jackson的离去正如他之前用无人匹敌的太空步轰动全球一样,充满着戏剧化张力。而回顾他一生的事业,是媒体成就了Michael Jackson,不管是妥协于Michael Jackson首次播放黑人MV的MTV台,还是最近《滚石》杂志写的那篇“正名”的悼文,都让Michael Jackson在全球范围内让重新被人们界定,然而我们依然能够清晰的记得,在Michael Jackson深陷窘境之时,全球的各大媒体对他的落井下石。“整容,破产,娈童,梦幻庄园”,这些曾经媒体围绕着Michael Jackson盈利性抨击的关键词最终被媒体自己亲口证明是“Innocent”——是皮肤病而并非漂白,是鼻子受伤而非整容,是追逐童年而非娈童。这样巨大的讽刺鲜明的对比着Michael Jackson的离去,是Michael Jackson的死亡唤起了媒体的觉醒挽回了一生名誉,还是媒体的觉醒恰恰在他的死亡之时?恐怕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时错误的舆论导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个个巨星都在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中迅速陨落,而媒体却依然乐此不疲。
“媒介审判”充斥着Michael Jackson的低谷期,不论是整容还是破产,在这些追究起来并无多少实质性非议的新闻面前,Michael Jackson被媒体刻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古怪失败者,就像《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男主角一般难以被常人所理解,更不用说诸如“娈童”这样牵扯法律与道德的刑事案件,当法律的进程还未得到一个明朗判定结果之时,全世界的媒体便迫不及待口径一致的对Michael Jackson进行了舆论裁决,败诉的当然是Michael Jackson,众多媒体一方面获取者Michael Jackson的“赔偿金”,一方面仍然添油加醋的让事态愈演愈烈,尽管后来证明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同样的“媒介审判”也发生在另一位世界级巨星Britney Spears身上,这位被媒介捧上世界顶端却也被媒体抛向低谷的话题女王。一个Britney养活的是上百个美国娱乐记者成家立业,买车买房,在这样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媒介审判愈演愈烈,“她太令人失望了”“她不可能再回来了”,这样众口一词的声音左右着我们,同时也加速了Britney的堕落。然而幸运的是Britney最终回来了,或许她那疯疯癫癫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唤醒了媒体的反省,而与此同时,Michael Jackson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他事业“第二春”刚刚初现端倪的时候,上天用这么一位巨星的陨落喻意唤醒全世界媒体的觉醒,这样的觉醒是必要的,这样的代价却是惨痛的。
在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商业化已经严重侵袭到了每个行业的运作进程,新闻业也不例外,而且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显示出其弊端所在,巨大的利益驱使导致了媒体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一个时代、人物、事件忠实的记录者,而是一个评论者,甚至审判人的角色参与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不仅引导舆论,更对事件的发生进行推动。这种趋势在娱乐界更为愈演愈烈,法制化的缺失导致娱乐界行业规范越来越趋向于“潜规则”的方向,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人性化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沦丧,这样的空白像是一个个巨大的陷阱,Britney Spears掉进去了,Michael Jackson也未能幸免。
而还会有多少明星会这么可惜的陨落?是风头正劲的Lady GaGa?Rihnna?抑或是“毒后”Amy Winehouse?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大一轮的考验。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方面特点,第五媒体——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传播能力的空前巨大。网络的高度生活化让一个又一个明星得以抛头露面,也使得一个又一个明星丑态百出,轻而易举的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知道明星背后的丑闻,陈冠希以及全世界的“艳照风波”足矣是很好的范例。受众与唱片公司掌握同等的信息资源,这个世界不再具有神秘感和距离感。非法下载四处充斥,《Thriller》的巨星奇迹不会再有,实体唱片业岌岌可危,数字音乐雏形不稳,没有了销量认证的加冕,巨星的概念从此也就慢慢的消失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影响下的受众与媒介越来越趋向低俗化,商业利益第一位,明星从此不再是“人”,而只成为产生惊爆眼球新闻的工具。
与此同时,一方面娱乐界一波又一波的造星,希望这个缺少巨星的时代再诞生一位Michael Jackson,另一方面,媒体乐此不疲的加速着明星陨落的进程,遗憾的抱怨着:“这是一个缺少巨星的时代。”这样的矛盾在科技日渐发达,媒介日渐前进的今天愈演愈烈,不乏Michael Jackson潜质的明星,缺少的是早年Michael Jackson相对贫瘠单一的媒介氛围。
Michael Jackson面对媒介的误解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话,然而他的离去却成为人生中最为纯洁的一笔,当全世界的媒体都开始用铺天盖地的专题、文章悼念这位巨星离世的时候,媒体更应该做的是停下笔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媒介真正的职责,毕竟,再漂亮的专题,再感人的文章,都难以掩饰商业化大潮下刺激销量的初衷。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媒介进行转载。
原文地址:http://ent.qq.com/a/20090628/000260.htm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星的成功拜媒体所赐,而他们的陨落也难逃媒体的众口一词。明星的演变与媒体的发展相并行,甚至随着媒介的前进进程,明星唯媒体马首是瞻,真正有足够智慧,能够玩弄媒体于鼓掌之间的人屈指可数。当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星简单,而做一个成功的巨星则更需要这种与媒体博弈的大智慧。
无疑Michael Jackson比起媒体的道行还是不够。Michael Jackson的离去正如他之前用无人匹敌的太空步轰动全球一样,充满着戏剧化张力。而回顾他一生的事业,是媒体成就了Michael Jackson,不管是妥协于Michael Jackson首次播放黑人MV的MTV台,还是最近《滚石》杂志写的那篇“正名”的悼文,都让Michael Jackson在全球范围内让重新被人们界定,然而我们依然能够清晰的记得,在Michael Jackson深陷窘境之时,全球的各大媒体对他的落井下石。“整容,破产,娈童,梦幻庄园”,这些曾经媒体围绕着Michael Jackson盈利性抨击的关键词最终被媒体自己亲口证明是“Innocent”——是皮肤病而并非漂白,是鼻子受伤而非整容,是追逐童年而非娈童。这样巨大的讽刺鲜明的对比着Michael Jackson的离去,是Michael Jackson的死亡唤起了媒体的觉醒挽回了一生名誉,还是媒体的觉醒恰恰在他的死亡之时?恐怕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时错误的舆论导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个个巨星都在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中迅速陨落,而媒体却依然乐此不疲。
“媒介审判”充斥着Michael Jackson的低谷期,不论是整容还是破产,在这些追究起来并无多少实质性非议的新闻面前,Michael Jackson被媒体刻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古怪失败者,就像《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男主角一般难以被常人所理解,更不用说诸如“娈童”这样牵扯法律与道德的刑事案件,当法律的进程还未得到一个明朗判定结果之时,全世界的媒体便迫不及待口径一致的对Michael Jackson进行了舆论裁决,败诉的当然是Michael Jackson,众多媒体一方面获取者Michael Jackson的“赔偿金”,一方面仍然添油加醋的让事态愈演愈烈,尽管后来证明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同样的“媒介审判”也发生在另一位世界级巨星Britney Spears身上,这位被媒介捧上世界顶端却也被媒体抛向低谷的话题女王。一个Britney养活的是上百个美国娱乐记者成家立业,买车买房,在这样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媒介审判愈演愈烈,“她太令人失望了”“她不可能再回来了”,这样众口一词的声音左右着我们,同时也加速了Britney的堕落。然而幸运的是Britney最终回来了,或许她那疯疯癫癫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唤醒了媒体的反省,而与此同时,Michael Jackson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他事业“第二春”刚刚初现端倪的时候,上天用这么一位巨星的陨落喻意唤醒全世界媒体的觉醒,这样的觉醒是必要的,这样的代价却是惨痛的。
在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商业化已经严重侵袭到了每个行业的运作进程,新闻业也不例外,而且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显示出其弊端所在,巨大的利益驱使导致了媒体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一个时代、人物、事件忠实的记录者,而是一个评论者,甚至审判人的角色参与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不仅引导舆论,更对事件的发生进行推动。这种趋势在娱乐界更为愈演愈烈,法制化的缺失导致娱乐界行业规范越来越趋向于“潜规则”的方向,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人性化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沦丧,这样的空白像是一个个巨大的陷阱,Britney Spears掉进去了,Michael Jackson也未能幸免。
而还会有多少明星会这么可惜的陨落?是风头正劲的Lady GaGa?Rihnna?抑或是“毒后”Amy Winehouse?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大一轮的考验。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方面特点,第五媒体——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传播能力的空前巨大。网络的高度生活化让一个又一个明星得以抛头露面,也使得一个又一个明星丑态百出,轻而易举的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知道明星背后的丑闻,陈冠希以及全世界的“艳照风波”足矣是很好的范例。受众与唱片公司掌握同等的信息资源,这个世界不再具有神秘感和距离感。非法下载四处充斥,《Thriller》的巨星奇迹不会再有,实体唱片业岌岌可危,数字音乐雏形不稳,没有了销量认证的加冕,巨星的概念从此也就慢慢的消失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影响下的受众与媒介越来越趋向低俗化,商业利益第一位,明星从此不再是“人”,而只成为产生惊爆眼球新闻的工具。
与此同时,一方面娱乐界一波又一波的造星,希望这个缺少巨星的时代再诞生一位Michael Jackson,另一方面,媒体乐此不疲的加速着明星陨落的进程,遗憾的抱怨着:“这是一个缺少巨星的时代。”这样的矛盾在科技日渐发达,媒介日渐前进的今天愈演愈烈,不乏Michael Jackson潜质的明星,缺少的是早年Michael Jackson相对贫瘠单一的媒介氛围。
Michael Jackson面对媒介的误解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话,然而他的离去却成为人生中最为纯洁的一笔,当全世界的媒体都开始用铺天盖地的专题、文章悼念这位巨星离世的时候,媒体更应该做的是停下笔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媒介真正的职责,毕竟,再漂亮的专题,再感人的文章,都难以掩饰商业化大潮下刺激销量的初衷。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媒介进行转载。
原文地址:http://ent.qq.com/a/20090628/000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