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些人。

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擁有超群的才華,美好的聲音,完美的外貌,堅持自己的夢想,卻還是不能大紫大紅,有時候你會為他們感到惋惜,爲什麽就是不紅呢?爲什麽遇不上好的公司呢?但有時候你會自私的想,這樣或許是最好的,或許他們真的只屬於小眾圈子,那樣你才可以欣賞他們最純淨始終都保持元始的那一面。這是否是因為自己怕那個最美好的形象會破壞?
從小眾走到大眾主流臺面且大紅大紫的人不少,但是有多少是保持了自己的原汁原味呢?比如張懸,我喜歡她的時候她還是個沒多少人認識的獨立創作人而已,比起現在《城市》的越發流行,我更喜歡當初的《my life will》,更喜歡那個地下創作人,蕭瀟最早專輯的很多歌都是張懸創作,可以很明顯的聽出張懸style。陳綺貞也一樣。因為紅了,要迎合主流,他們自己也會不由得更加主流起來,我不是鄙視主流,我也喜歡很多主流的音樂電影書籍,只是有些東西,只能INDIE才能體現它的美。同樣是獨立創作人,我對陳珊妮的喜愛從來沒有削減過,她知道怎樣去保持自己那份獨特。
俗氣所有的人都會,但是不要迫使自己俗氣。我知道這對於歌手來講,我們這樣的聽眾縣的太自私太苛刻,人都是需要生存的,何況人做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但是聽眾的耳朵,永遠是挑剔的。這是很矛盾很糾結的紐扣,音樂人們堅持自己的音樂事業想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可是始終是徘徊在小眾圈子,當他們終於上了檯面了,卻失去了最原始的那些聽眾,有誰能權衡好這些差值呢?做每一份事業都難,即使自己熱愛,也有痛苦的時期,從蕭蕭到蕭瀟再到蕭希榆,或許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蕭希榆是誰,但是蕭瀟始終沒放棄過自己的音樂事業,即使外界對她的評價只是個花瓶而已。對於這個我們是該覺得可惜還是高興呢?王若琳說她覺得做流行歌手很丟臉,這得罪了很多人,既然你不想做流行歌手,在選擇這條路的時候自己就應該想清楚到底是要大眾化還是要獨立化的做小眾音樂,既然已經做了選擇,就不要說後悔的話。況且流行歌手也有很多出色的,不只是INDIE才是牛逼,不管做什麽音樂,只要用心做就是好的。
今天看了部電影,裏面有句臺詞印象頗深“或許一直一來我堅持的那個夢想,根本就不是我的夢想”。很多人總是會在堅持某件事情很久之後又突然放棄,大概每個人在放棄時候的心態都不一樣,有些人會很留戀,有些人會突然一下很放鬆的釋懷。我想我屬於後者,不管你放棄什麽事情,都是自己做的決定,不要回頭也不要後悔,而且你必須得有個新的目標,你要豁達的看待一切,人不能永遠活在過去。但是那些堅持下去的人都是值得敬畏的,不管他們堅持的什麽,就算不是自己的夢想,在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安慰了他人,那些始終堅持自己音樂道路的人也是值得敬畏的,就算他們沒有大紅大紫,但是他們的成功在於永不放棄且慰藉他人,這就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而已。
大概有些扯遠了,本來只是想表示一下惋惜的,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