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文人词——《蜀绣》

还记得白居易在《琵琶行》的最后一段写到: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位江都司马远在浔阳城,偶听夜弹琵琶者,竟能分辨出其中的铮铮之京都声,引出身世飘零之感,仕途迁谪之意,还写出六百一十六言的《琵琶行》。这其中,音乐的力量一定功不可没。
这是乐府诗里和音乐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首歌词。从歌词的创作和演唱上都紧紧围绕着演唱行为而展开。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在我国古代,词为唱作,词的创作是与演唱分不开的。这一传统从汉乐府开始,一直到宋词元曲唐传奇,有形式上的变化,有格律上的创新,但是其为唱词而作一直没变。只是到了近代,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标志,文言唱词为白话唱词所代替,随着西学东渐的加深,话剧舞台剧等集表演和对白为一身的文学样式逐渐代替了晦涩难懂的文言唱词,大行其道。
ps:这里不是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在文化的发展中,不能一味的提倡什么,坚决的反对什么,利弊应有所权衡。
时想,假如我们的古唱词一直流传发展下来,如今会是什么样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不是会像摇滚一样激昂澎湃,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不是同情歌一样荡气回肠,李煜的《虞美人》是不是会像R&B一样婉转流畅。但历史没有假如,真实的情况是,在rap和R&B等欧美音乐风刮过之后,这片有着五千年古文明的土地上回响起一种名叫中国风的音乐潮流。
中国风,更加准确的说是将中国古诗词的词句和意境引入歌词中的一种音乐。有一些是以词入歌,不施修改,比如《明月几时有》。目前很多中国风的歌曲是将文人词稍加通俗化后形成的歌词,曲风以情歌和抒情R&B为主要风格,众所周知的有《东风破》、《江南》、《红颜》。
《蜀绣》是近日听到最让我惊喜的一首歌曲,不禁为郭敬明的才华感叹,亦为李宇春的演绎称赞。
先来说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学大家夏承焘分析,苏轼这首词的感情表达是合生者和死者两边说起的,生亦茫茫,死亦茫茫;生亦难忘,死亦难忘。如果说蜀绣的歌词是一首进化版的词,那么其感情表达亦是合两边说起的。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是从绣娘这方面说起,指丈夫在蜀城三月出征,手中的绣花针恰如窗外细雨纷纷,离愁别绪剪不断理还乱。“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是从绣娘的丈夫这一边说起,沙场点兵指挥若定,烽火三月不断,家中绣娘不知已绣出多少锦缎?“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一句,更是通过镜头切换来展现离别之意,一边是铁马冰河冲锋陷阵,一边是韶华易逝锦缎青春。红尘千帐里,多少风雨兼程。
这是歌词的主歌部分,另外两段也很出彩这里不一一赘述。在演唱方面,李宇春稍显中性的声音把主歌部分演绎的十分到位。因为是合两边的感情表达,如果是声线比较刚硬的不能表达绣娘细腻的感情,而太过柔美又不足以传达沙场征战的艰苦。而李宇春的声音不仅能很好的把握感情的尺度,同时也能控制好主歌部较快的节奏。
作为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比起《青花瓷》来说,《蜀绣》的歌词更加贴近文人词的风格。将全首歌词抽离出来,全然是一首二百六十一字的长调。当然,也有很多人指出歌词中有些硬伤,但从意境表达上来说似乎没必要这样吹毛求疵,即使“满城牧笛声”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六月杏花村”是山西的意象,也不能不排除这两句是从绣娘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角度来理解。另外,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曾经这样写道:“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可见古代文人词中亦有借代之意,并不妨碍这首词流传千古。
在口水歌泛滥的时代,出现这样一首文人词的歌曲既是对我国古词文化的一种承袭和发展,也是唤起我们珍惜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大众化的形式。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欢迎已属不易,既使有人拍砖,也是关注诗词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促使我们更好的沿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
原载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9670100dhdn.html
这是乐府诗里和音乐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首歌词。从歌词的创作和演唱上都紧紧围绕着演唱行为而展开。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在我国古代,词为唱作,词的创作是与演唱分不开的。这一传统从汉乐府开始,一直到宋词元曲唐传奇,有形式上的变化,有格律上的创新,但是其为唱词而作一直没变。只是到了近代,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标志,文言唱词为白话唱词所代替,随着西学东渐的加深,话剧舞台剧等集表演和对白为一身的文学样式逐渐代替了晦涩难懂的文言唱词,大行其道。
ps:这里不是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在文化的发展中,不能一味的提倡什么,坚决的反对什么,利弊应有所权衡。
时想,假如我们的古唱词一直流传发展下来,如今会是什么样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不是会像摇滚一样激昂澎湃,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不是同情歌一样荡气回肠,李煜的《虞美人》是不是会像R&B一样婉转流畅。但历史没有假如,真实的情况是,在rap和R&B等欧美音乐风刮过之后,这片有着五千年古文明的土地上回响起一种名叫中国风的音乐潮流。
中国风,更加准确的说是将中国古诗词的词句和意境引入歌词中的一种音乐。有一些是以词入歌,不施修改,比如《明月几时有》。目前很多中国风的歌曲是将文人词稍加通俗化后形成的歌词,曲风以情歌和抒情R&B为主要风格,众所周知的有《东风破》、《江南》、《红颜》。
《蜀绣》是近日听到最让我惊喜的一首歌曲,不禁为郭敬明的才华感叹,亦为李宇春的演绎称赞。
先来说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学大家夏承焘分析,苏轼这首词的感情表达是合生者和死者两边说起的,生亦茫茫,死亦茫茫;生亦难忘,死亦难忘。如果说蜀绣的歌词是一首进化版的词,那么其感情表达亦是合两边说起的。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是从绣娘这方面说起,指丈夫在蜀城三月出征,手中的绣花针恰如窗外细雨纷纷,离愁别绪剪不断理还乱。“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是从绣娘的丈夫这一边说起,沙场点兵指挥若定,烽火三月不断,家中绣娘不知已绣出多少锦缎?“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一句,更是通过镜头切换来展现离别之意,一边是铁马冰河冲锋陷阵,一边是韶华易逝锦缎青春。红尘千帐里,多少风雨兼程。
这是歌词的主歌部分,另外两段也很出彩这里不一一赘述。在演唱方面,李宇春稍显中性的声音把主歌部分演绎的十分到位。因为是合两边的感情表达,如果是声线比较刚硬的不能表达绣娘细腻的感情,而太过柔美又不足以传达沙场征战的艰苦。而李宇春的声音不仅能很好的把握感情的尺度,同时也能控制好主歌部较快的节奏。
作为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比起《青花瓷》来说,《蜀绣》的歌词更加贴近文人词的风格。将全首歌词抽离出来,全然是一首二百六十一字的长调。当然,也有很多人指出歌词中有些硬伤,但从意境表达上来说似乎没必要这样吹毛求疵,即使“满城牧笛声”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六月杏花村”是山西的意象,也不能不排除这两句是从绣娘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角度来理解。另外,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曾经这样写道:“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可见古代文人词中亦有借代之意,并不妨碍这首词流传千古。
在口水歌泛滥的时代,出现这样一首文人词的歌曲既是对我国古词文化的一种承袭和发展,也是唤起我们珍惜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大众化的形式。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欢迎已属不易,既使有人拍砖,也是关注诗词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促使我们更好的沿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
原载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39670100dh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