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如拥抱

我不介意用一年的时间来慢慢听懂《ONCE》的所有曲目,因为经典是值得花时间慢慢品尝的。何况,我们爱上的不仅仅是《ONCE》,还有The Frames。
很开心可以听过了他们所有网上能搜索到的专辑,只有听过大部分的歌曲,我才觉得有资格写下这外行人的乐评心得。今天,我终于突然想到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Glen Hansard的声音,那是一个“拥抱”。
有点沙哑的声线总让人觉得很迷人,很温暖。没有浮躁、没有矫揉、也没有诱惑的暧昧感觉,就是纯粹地想唱一首歌给你听。或许受电影影响太多,所以我也容易把他们对音乐的执着替进了电影中。我像感觉到你们的努力,一直以来的努力,从1999年的《Dance the Devil》到2007年的这张《The Cost》,尽管人员换了不少,但每一张都能保持你们的音乐理念——低调、成熟、百听不厌,要的就是英伦摇滚在耳边缠绕的感觉,率性、朴实、舒缓。
当然,个人认为相比以前的专辑,这张专辑的份量有点“轻”了,不够《Dance the Devil》的率性、也不够《For the Birds》的质朴,是否心态有点急了?还是因为求大全而没了独特之处的原因?嗯,这专辑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不过回想起来,偶尔觉得可惜,这么出色的独立音乐做了那么多年依然需要通过电影来传播。我不知道通过电影这介质来传播音乐,还是通过音乐来传播电影。是谁在策划这事情?独立音乐是应该一直保持属于小众群体,还是应该浮出水面,然后渐渐被大众引导创作方向?这是很多所谓的独立音乐要考虑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做音乐?”
当然,真正的独立音乐不会由听众多少来决定其创作路线的,无论观众群体如何改变,还是希望他们能保持对音乐的热忱与独立性。
专辑中的《Falling Slowly》别有一翻风味。多了一份洒脱,少了一份深情,唱出了两人间“希望”的感觉。
而《RISE》与《The Side You Never Get To See 》,立即让人联想起探戈舞中的裙摆,充满力量与节奏,然后转身,低调却华丽。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true》。一层一层推进的感觉,绝对是第二眼美人。就是从这首歌突然感受到Glen Hansard的声音充满了挽留与拥抱的感觉,一把温暖、沙哑、低沉的声音,唱尽苦涩,始终想挽留逝去的感情。
音乐悦耳、声线动人,有什么比这像“拥抱”的声音更温暖?如果可以,我希望世界开始静止,然后懂得欣赏的人能躲在这温暖的拥抱中,短暂地停留片刻。
很开心可以听过了他们所有网上能搜索到的专辑,只有听过大部分的歌曲,我才觉得有资格写下这外行人的乐评心得。今天,我终于突然想到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Glen Hansard的声音,那是一个“拥抱”。
有点沙哑的声线总让人觉得很迷人,很温暖。没有浮躁、没有矫揉、也没有诱惑的暧昧感觉,就是纯粹地想唱一首歌给你听。或许受电影影响太多,所以我也容易把他们对音乐的执着替进了电影中。我像感觉到你们的努力,一直以来的努力,从1999年的《Dance the Devil》到2007年的这张《The Cost》,尽管人员换了不少,但每一张都能保持你们的音乐理念——低调、成熟、百听不厌,要的就是英伦摇滚在耳边缠绕的感觉,率性、朴实、舒缓。
当然,个人认为相比以前的专辑,这张专辑的份量有点“轻”了,不够《Dance the Devil》的率性、也不够《For the Birds》的质朴,是否心态有点急了?还是因为求大全而没了独特之处的原因?嗯,这专辑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不过回想起来,偶尔觉得可惜,这么出色的独立音乐做了那么多年依然需要通过电影来传播。我不知道通过电影这介质来传播音乐,还是通过音乐来传播电影。是谁在策划这事情?独立音乐是应该一直保持属于小众群体,还是应该浮出水面,然后渐渐被大众引导创作方向?这是很多所谓的独立音乐要考虑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做音乐?”
当然,真正的独立音乐不会由听众多少来决定其创作路线的,无论观众群体如何改变,还是希望他们能保持对音乐的热忱与独立性。
专辑中的《Falling Slowly》别有一翻风味。多了一份洒脱,少了一份深情,唱出了两人间“希望”的感觉。
而《RISE》与《The Side You Never Get To See 》,立即让人联想起探戈舞中的裙摆,充满力量与节奏,然后转身,低调却华丽。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true》。一层一层推进的感觉,绝对是第二眼美人。就是从这首歌突然感受到Glen Hansard的声音充满了挽留与拥抱的感觉,一把温暖、沙哑、低沉的声音,唱尽苦涩,始终想挽留逝去的感情。
音乐悦耳、声线动人,有什么比这像“拥抱”的声音更温暖?如果可以,我希望世界开始静止,然后懂得欣赏的人能躲在这温暖的拥抱中,短暂地停留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