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扭曲的感动--《如果看见地狱,我就不怕魔鬼》
关于2009年的TIZZY BAC,我实在不愿再提起那把十年来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但却一直以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吉他,也懒得再牺牲我本来就已近枯竭的脑细胞去编织浮华绮丽的词藻去对一架钢琴所创造的功绩夸耀一番。面对他们的音乐,我试图保留的唯一行为与态度就是遗忘,完全的遗忘。真的,别再去关注他们或许可以被称为奇特的形态了,把那条通往眼球的神经改易路线,让它的终点指向耳朵。十年的时间,应该令你我忘却一些曾经的关于TIZZY BAC的回忆,譬如残破,牢骚系之类的字眼,请就此与它们道别吧,铭记的对象,今天开始起,变成纯粹的钢琴摇滚。
我不知道这是否算是一种巧合,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自从TIZZY BAC上一张拥有无比拗口名字的唱片发行过后,独立音乐的复活也随之开始。虽然我并不知道更应该用咸鱼翻身还是回光返照来更为恰当的描写这一现象,但是起码,INDIE在老死不相往来的纯流行与纯摇滚之间划开了一道界限,虽然这不过是让原本属于地下的窘迫姿态浮到了水面之上,但是起码这种短暂的曝光要远胜过生存于无尽的隐秘里。可是这与TIZZY BAC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已经被冰凉,寒冷这些标签凝固了的独立音乐圈子里,他们依然还是一如往昔的异类,他们的热烈,喧哗,甚至暴躁都与周围显得是如此格格不入。
所以我倒更愿意用一部自己钟爱的电影里那个像偏执狂一样的女主角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台词来形容这张新碟--”我只想活得强烈一些。”这声音,更像是一个长久以来生存在夹缝里的夹缝的乐团的呐喊,但是并不会像你设想的那样像掺入了大量金属元素似的变得很疯狂和沙哑,也绝对与和风细雨无关。牢骚的TIZZY BAC并不需要模仿蹩脚的歌者们在台上上演着年复一年的变脸戏,而故作深沉,回归原点对于他们而言似乎也显得太早与太虚伪。所谓的呐喊,被潜藏在冬春日子的暗流里,在年与年的更迭里平衡着新与旧的情绪。
他们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一副诡异到令人难以捉摸的姿态,有时是情绪在死寂里经历了长久沉默后的极限爆发,有时又变成了一辆在山脊和山谷里反复颠簸着的过山车,让人在享受快感的同时体验着心惊胆战,变幻莫测的节奏让他们很难被机械的定格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虽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纯摇滚,而且钢琴天生偏向于阴冷的特质让激情的释放显得很艰难,不过这都无法阻挡这三个疯子的执着。他们似乎试图永远停滞于用力过猛的状态中。我并不想否认这张新碟听起来依旧还是那么的疯狂,但是我也确实的感受到他们似乎在让自己的音乐看起来多一些柔和与优雅,至少不再是将亢奋的情绪完全直白的袒露在曲调里,相反的,略微迟缓下来的节奏可以允许更多的空间得以出现,而在这些崭新的难以被察觉的缝隙里,许多关于情感的细微元素正在其中缓慢萌发。不过这并不是所谓的成熟或背叛,TIZZY BAC,这三个愤怒的青年是永远不会揭掉自己身体上有关牢骚,轻快的标签的。变化,倒更像是曾经高傲无比的他们脸上温和表情的灵光乍现。但曾经共生的快感与危险仍然存在,新专辑给人的不安感,倒更像是从某种安静与某种浮躁结合之后诞生的混沌状态里所产生的。就好像你身处于一块漂浮在汪洋之上的木板,虽然一时的平稳能让你产生短暂的安全感,但是阴郁的天气却总是在提醒着你时时刻刻都是暴雨将至的状态,你不得不用四肢把自己牢牢的固定在上面,然后静静的等候着接下来每一秒钟未卜的命运安排。这种紧张会让你感到疲乏,但是在疲乏产生之前,极度的快感会让你忘却之后即将产生的所有痛苦。虽然在TIZZY BAC在新碟里把许多歌曲的节奏都放慢了太多,可你依然在心情的运动里寻找不到一丝缝隙或一刻用来小憩的空闲。其实对于TIZZY BAC而言,曲调的快慢始终都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音乐应该一直让人身处于一条轨道里,为了避免遭遇出轨的厄运--与音乐相脱节,你必须保持紧张的状态与他们“可恶”的绵密相对抗,而由他们音乐里产生的最大快乐,恰恰也便是在这战斗里而获得的。当然,你也不应该忘了他们的歌词,那种远离流行乐里俗套的八股文体式,好像天生就是为了让人在激动与焦躁里徘徊而生的歌词。乐团主唱惠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歌词里对英文的热爱,这似乎可以让音节的数量变得更多?然后繁衍出更多的繁复以让人加剧紧张情绪的蔓延。我曾经把惠婷的声音比喻成仿佛有无数无形的恶魔在追赶着她,逼迫着她的声音去不断狂奔。但是现在看来,她也可以加入追逐者--“恶魔”的行列中,于是你又成了新的受害者。你终于相信声音是可以劫持心灵的,而TIZZY BAC就是众多凶手中的一个。
TIZZY BAC是孤独的,至少在我看来理应如此,在本就是身处于尴尬地位的INDIE领域里,他们偏又选择了一条更偏僻的道路前行--用近乎疯狂的态度去书写“情事”。要知道,自诩为“小资”的歌者与听者似乎早就达成了某种关于如何描绘情感颜色的默契,他们用黑,白,灰等等可以让人产生消极,压抑之类体验但听上去或者说出来又会产生莫名优越感的颜色去垄断有关INDIE的音乐印象。我并不知道应该用何种确切的颜色去形容TIZZY BAC的音乐,尤其是关于内容一类的东西。但我可以确信,即便被冠以“牢骚系”的“恶名”,他们的音乐还是暖色调居多的。正如你无法以曲调的快慢来简单衡量TIZZY BAC打动人心的程度,你同样不能武断的用单纯的牢骚就对他们的音乐敷衍了事。
单纯的牢骚其实是一块太容易麻痹人们味觉的糖果,过于浓重的甜蜜,当然也可能是酸楚,只会让局面急转直下,使得厌烦与乏味在尚未完成热身的时候便匆忙的提前登上舞台,而且自此牢牢的控制着你的神经,正如
你不会喜欢一直的看着一个孤僻的孩子在角落反复嘟囔着你不爱听的话语。牢骚也需要被庞杂的感情所覆盖。于是,在曾经的纯味糖果里,TIZZY BAC加入了名为快乐与痛苦的作料。但要命的是,它们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辩证,对比或者浅显的并列,反倒更像是两种在彼此的表情上写满了仇恨的情感在极端之间来回的穿梭。被尘埃覆盖的童话或是被快乐缠绕着的忧伤,它们的共存是充满矛盾的。但这恰恰就是今天的TIZZY BAC在音乐里所呈现出的状态。飞到幸福的顶端,堕入痛苦的深渊,然后再开始艰难的攀爬,全都是这样不计后果的循环往复。“我们可以越笑越狂,直至泪流成河。”TIZZY BAC把这首写尽了矛盾的《SHALL WE DANCE》不偏不倚的放在了专辑的正中央,而这也更像是他们精神状态的自白。无法为TIZZY BAC所要描述的情感找到一个确切的中心:快乐,痛苦,再快乐...似乎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早已设置好的命定结局。而这种反复并不只是被局限在每一首歌里,歌与歌之间,也都是在这样的明争暗斗里生存着的。刚刚告诉怪女孩们不要哭泣(《HEATHER》),接下来就是一曲充满了罪恶感的《最后告解》;讲过了一个在爱情里失意发疯的《婚礼歌手》的故事后,再用像《铁之贝克》这样令人激动的歌来拯救你。他们用一首歌燃起你的希望,然后再用另一首歌浇灭你的热情。在不确定的情绪里,你又一次体会到了和那种曾经在他们音乐本身里出现过的痛苦感觉--快感居然又是从扭曲的体验里获得的。无所适从的我太想苦笑着质问他们,人生如此短暂,你们为何不能摆出正经的模样把情感描绘成直线,一条不用充满如此多曲折与坎坷的道路,而非要画成一个钟摆,在两极的情感间摆荡?可TIZZY BAC的回答却只有--更加冗长的音乐与更为长久的沉默。沉默是因为语言的无力,也许他们已经感受到,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让一幅充满了交错着的情感的图画变得更绚丽夺目,那么还不如把时间留给更加纯洁的声音,用声音的交错来还原那样一个美丽与丑陋并存的情景。我太喜欢《美丽 哦 忧伤》和《最后告解》里那些大段的几乎于蛮横的演奏,那种狂热与亢奋几乎可以把录音室变成LIVE,可是明明丝毫感受不到压迫的音乐里诉说的却是有关沉重的话题...我终于可以带着和他们一样近乎癫狂的神态说,TIZZY BAC的复调牢骚时代来临了。但这并不应该就是TIZZY BAC蝶变的尽头,或许我可以说,无论是强烈的活,还是欢快的死,完全都是等价的,它们都只不过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你大可不必遵循游戏规则,兼而有之的结果就是在扭曲里享受别样的快感。生命是被一笔勾去的,这结论或许道出来很残酷。但是有关人生的歌唱并不应因为如此就被定义为单纯的或是限定好的,有些人天生就注定了拥有那种异样的敏感。于他们而言,活着,至少应该拥抱那种敏感。我想,TIZZY BAC恰是如此。
最后,忘了和你说,这是一张叫做《如果看见地狱,我就不怕魔鬼》的专辑,一张当下难得的可以叫得上“名副其实”的专辑。
我不知道这是否算是一种巧合,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自从TIZZY BAC上一张拥有无比拗口名字的唱片发行过后,独立音乐的复活也随之开始。虽然我并不知道更应该用咸鱼翻身还是回光返照来更为恰当的描写这一现象,但是起码,INDIE在老死不相往来的纯流行与纯摇滚之间划开了一道界限,虽然这不过是让原本属于地下的窘迫姿态浮到了水面之上,但是起码这种短暂的曝光要远胜过生存于无尽的隐秘里。可是这与TIZZY BAC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已经被冰凉,寒冷这些标签凝固了的独立音乐圈子里,他们依然还是一如往昔的异类,他们的热烈,喧哗,甚至暴躁都与周围显得是如此格格不入。
所以我倒更愿意用一部自己钟爱的电影里那个像偏执狂一样的女主角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台词来形容这张新碟--”我只想活得强烈一些。”这声音,更像是一个长久以来生存在夹缝里的夹缝的乐团的呐喊,但是并不会像你设想的那样像掺入了大量金属元素似的变得很疯狂和沙哑,也绝对与和风细雨无关。牢骚的TIZZY BAC并不需要模仿蹩脚的歌者们在台上上演着年复一年的变脸戏,而故作深沉,回归原点对于他们而言似乎也显得太早与太虚伪。所谓的呐喊,被潜藏在冬春日子的暗流里,在年与年的更迭里平衡着新与旧的情绪。
他们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一副诡异到令人难以捉摸的姿态,有时是情绪在死寂里经历了长久沉默后的极限爆发,有时又变成了一辆在山脊和山谷里反复颠簸着的过山车,让人在享受快感的同时体验着心惊胆战,变幻莫测的节奏让他们很难被机械的定格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虽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纯摇滚,而且钢琴天生偏向于阴冷的特质让激情的释放显得很艰难,不过这都无法阻挡这三个疯子的执着。他们似乎试图永远停滞于用力过猛的状态中。我并不想否认这张新碟听起来依旧还是那么的疯狂,但是我也确实的感受到他们似乎在让自己的音乐看起来多一些柔和与优雅,至少不再是将亢奋的情绪完全直白的袒露在曲调里,相反的,略微迟缓下来的节奏可以允许更多的空间得以出现,而在这些崭新的难以被察觉的缝隙里,许多关于情感的细微元素正在其中缓慢萌发。不过这并不是所谓的成熟或背叛,TIZZY BAC,这三个愤怒的青年是永远不会揭掉自己身体上有关牢骚,轻快的标签的。变化,倒更像是曾经高傲无比的他们脸上温和表情的灵光乍现。但曾经共生的快感与危险仍然存在,新专辑给人的不安感,倒更像是从某种安静与某种浮躁结合之后诞生的混沌状态里所产生的。就好像你身处于一块漂浮在汪洋之上的木板,虽然一时的平稳能让你产生短暂的安全感,但是阴郁的天气却总是在提醒着你时时刻刻都是暴雨将至的状态,你不得不用四肢把自己牢牢的固定在上面,然后静静的等候着接下来每一秒钟未卜的命运安排。这种紧张会让你感到疲乏,但是在疲乏产生之前,极度的快感会让你忘却之后即将产生的所有痛苦。虽然在TIZZY BAC在新碟里把许多歌曲的节奏都放慢了太多,可你依然在心情的运动里寻找不到一丝缝隙或一刻用来小憩的空闲。其实对于TIZZY BAC而言,曲调的快慢始终都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音乐应该一直让人身处于一条轨道里,为了避免遭遇出轨的厄运--与音乐相脱节,你必须保持紧张的状态与他们“可恶”的绵密相对抗,而由他们音乐里产生的最大快乐,恰恰也便是在这战斗里而获得的。当然,你也不应该忘了他们的歌词,那种远离流行乐里俗套的八股文体式,好像天生就是为了让人在激动与焦躁里徘徊而生的歌词。乐团主唱惠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歌词里对英文的热爱,这似乎可以让音节的数量变得更多?然后繁衍出更多的繁复以让人加剧紧张情绪的蔓延。我曾经把惠婷的声音比喻成仿佛有无数无形的恶魔在追赶着她,逼迫着她的声音去不断狂奔。但是现在看来,她也可以加入追逐者--“恶魔”的行列中,于是你又成了新的受害者。你终于相信声音是可以劫持心灵的,而TIZZY BAC就是众多凶手中的一个。
TIZZY BAC是孤独的,至少在我看来理应如此,在本就是身处于尴尬地位的INDIE领域里,他们偏又选择了一条更偏僻的道路前行--用近乎疯狂的态度去书写“情事”。要知道,自诩为“小资”的歌者与听者似乎早就达成了某种关于如何描绘情感颜色的默契,他们用黑,白,灰等等可以让人产生消极,压抑之类体验但听上去或者说出来又会产生莫名优越感的颜色去垄断有关INDIE的音乐印象。我并不知道应该用何种确切的颜色去形容TIZZY BAC的音乐,尤其是关于内容一类的东西。但我可以确信,即便被冠以“牢骚系”的“恶名”,他们的音乐还是暖色调居多的。正如你无法以曲调的快慢来简单衡量TIZZY BAC打动人心的程度,你同样不能武断的用单纯的牢骚就对他们的音乐敷衍了事。
单纯的牢骚其实是一块太容易麻痹人们味觉的糖果,过于浓重的甜蜜,当然也可能是酸楚,只会让局面急转直下,使得厌烦与乏味在尚未完成热身的时候便匆忙的提前登上舞台,而且自此牢牢的控制着你的神经,正如
你不会喜欢一直的看着一个孤僻的孩子在角落反复嘟囔着你不爱听的话语。牢骚也需要被庞杂的感情所覆盖。于是,在曾经的纯味糖果里,TIZZY BAC加入了名为快乐与痛苦的作料。但要命的是,它们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辩证,对比或者浅显的并列,反倒更像是两种在彼此的表情上写满了仇恨的情感在极端之间来回的穿梭。被尘埃覆盖的童话或是被快乐缠绕着的忧伤,它们的共存是充满矛盾的。但这恰恰就是今天的TIZZY BAC在音乐里所呈现出的状态。飞到幸福的顶端,堕入痛苦的深渊,然后再开始艰难的攀爬,全都是这样不计后果的循环往复。“我们可以越笑越狂,直至泪流成河。”TIZZY BAC把这首写尽了矛盾的《SHALL WE DANCE》不偏不倚的放在了专辑的正中央,而这也更像是他们精神状态的自白。无法为TIZZY BAC所要描述的情感找到一个确切的中心:快乐,痛苦,再快乐...似乎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早已设置好的命定结局。而这种反复并不只是被局限在每一首歌里,歌与歌之间,也都是在这样的明争暗斗里生存着的。刚刚告诉怪女孩们不要哭泣(《HEATHER》),接下来就是一曲充满了罪恶感的《最后告解》;讲过了一个在爱情里失意发疯的《婚礼歌手》的故事后,再用像《铁之贝克》这样令人激动的歌来拯救你。他们用一首歌燃起你的希望,然后再用另一首歌浇灭你的热情。在不确定的情绪里,你又一次体会到了和那种曾经在他们音乐本身里出现过的痛苦感觉--快感居然又是从扭曲的体验里获得的。无所适从的我太想苦笑着质问他们,人生如此短暂,你们为何不能摆出正经的模样把情感描绘成直线,一条不用充满如此多曲折与坎坷的道路,而非要画成一个钟摆,在两极的情感间摆荡?可TIZZY BAC的回答却只有--更加冗长的音乐与更为长久的沉默。沉默是因为语言的无力,也许他们已经感受到,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让一幅充满了交错着的情感的图画变得更绚丽夺目,那么还不如把时间留给更加纯洁的声音,用声音的交错来还原那样一个美丽与丑陋并存的情景。我太喜欢《美丽 哦 忧伤》和《最后告解》里那些大段的几乎于蛮横的演奏,那种狂热与亢奋几乎可以把录音室变成LIVE,可是明明丝毫感受不到压迫的音乐里诉说的却是有关沉重的话题...我终于可以带着和他们一样近乎癫狂的神态说,TIZZY BAC的复调牢骚时代来临了。但这并不应该就是TIZZY BAC蝶变的尽头,或许我可以说,无论是强烈的活,还是欢快的死,完全都是等价的,它们都只不过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你大可不必遵循游戏规则,兼而有之的结果就是在扭曲里享受别样的快感。生命是被一笔勾去的,这结论或许道出来很残酷。但是有关人生的歌唱并不应因为如此就被定义为单纯的或是限定好的,有些人天生就注定了拥有那种异样的敏感。于他们而言,活着,至少应该拥抱那种敏感。我想,TIZZY BAC恰是如此。
最后,忘了和你说,这是一张叫做《如果看见地狱,我就不怕魔鬼》的专辑,一张当下难得的可以叫得上“名副其实”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