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
文/刘昊(voiceweekly)
预备……起!
这是合唱的起令,中国近代民间艺人嘴里流传的口语;和“一、二、三,走”或者“one、two、three、four”比起来,属于有些年头的土鳖。这也是山人乐队主唱瞿子寒的开场白,带着昆明郊区口音,说给他舞台上的兄弟听。云南特产的方言和思维,天经地义,保持在几个云南草根身上。这些被外乡人忽略掉的细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没有人觉得了不起。
神奇,往往和落后有关。高原、山岗、红土、河流、田野、民间、乡下、寨子、口音,正成为被淘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意义,是高贵世故,且所谓思想正确的人,在闲暇时打折后精确到小数点的调剂,当代价值观的尊严交媾道德优越感后打着啤酒嗝冒出的惊叹,它们注定边缘,甚至背上世侩、粗俗的骂名。这个世界被人为地规定了,落后的,要由先进的来定义。它的标准,是主流价值、中心主义、城市文化之所以优越的参照。哪怕它只是保持了陈旧的姿态,民间的语法,也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背景下变成朴陋的代名词。
但对于这支云南乐队,却不得不提这些无用的东西。
山人从落后的地方上路,这首先是他们的生活,其次才是他们唱的那些东西。山人刚从云南去北京的时候,适逢青春,莽撞和朝气。他们和上世纪90年代去北京搞摇滚的其他人一样,梦想成为摇滚巨星,成为可以和崔健握手的那一类。用他们的话说,叫闯社会。那些年,一批乐队靠吹牛逼红起来,山人却还不断被观众拷问风格。2000年之后,北京乐队工业金属风潮盛极一时,金属乐开始分化,效果器、笔记本电脑、失真式演奏、试验性演奏让重型乐队分野。大部分乐队都在考虑跟上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山人却浑然不动,依旧喝喝燕京,抽抽红河,交交朋友,唱唱民歌,人们逼急了,就自谑“农业金属”。当年提起山人,要么是熟人,要么是考据癖。但也不能一味埋汰命运不公,低估了他们。山人的冤枉其实在于,虽然诚实,但不成熟。满肚子的货,却不知道找谁卖,卖给谁,怎么卖。
恍若隔世,今天再看“农业金属”,若不是山人对其他乐队的嘲讽,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充满自信(他们还说过,山人自有妙计)。当年的北京,正是摇滚人求功名的时候。群雄逐鹿,门派各立,人们害怕不够新,害怕土。山人干的,却是保持本色,举重若轻,大巧若拙。当八年后他们出了第一张唱片,音乐节上被生人惊为尤物时,仔细一听,所谓本色,不就是那些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么?
音乐从云南开始,即便是新编排的曲目,也有迹可循到上个世纪末他们中的某人,定是在夏凉的昆明海口,或满秋的西盟谷场,听老乡哼的。山人众多酒歌中的一首,就是彝族左脚调祝酒歌的代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当然,现在的情况正如他们改的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摸”,“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脱”(参见湖北巴东邓玉娇案)。调侃社会本来就是民间艺人的大乘法门。
《哇哇歌》是昆明老童谣,几乎失传的城市小调;《螃蟹歌》则改编自云南花灯小调,你也不用担心观众不懂“硬壳壳”是什么东西,哪个中国人童年没听过这些似是而非的旋律?早期的《无声世界》、《彝家山寨》、《自由》,近年的《香格里拉》、《跺脚歌》,则完全云南口味,40%的民歌融合60%的新民谣,用的是最简单的和弦,唱的是最原味的云南。更深邃的是《鸟语》和《撤退的歌》,这两首近来演唱会用来开头结尾的歌,没有汉语,直接裸奔到民歌的和声宇宙。寨林笙歌,山水河乡,音乐后退到一个常识:先声后音,先语后言。这个音乐系不教,要进入,请绕道横断山脉、三江并流、《道德经》和诚实的自然主义诗人那里。
当然也不全是象谷回声,山人注定要用他们的阅历去问候社会。套在云南曲调下的现实主义作品,譬如《山人》、《三十年》、《学习》、《还钱》,都是从云南城镇生活带来的记忆,现实的纠结和无奈如影随形。这些作品里,方言戏谑成为标签,但是山人之前处理此类部分作品时,囿于蓝本起草于云南方言,形式大于表达,略有微瑕。比如动机独特的《大年初一》,现在听不到了。剩下的作品,随着场面越来越大的舞台经历得于修正。
换句话说,对待现实生活,山人还真不好太严肃。云南人常说,“你这个人太不好玩啦”,于人于己都透着骨子里的童真。云南人看重的不是意义深刻,而是自然而然;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安于天命,与世无争。云南是上帝留下的,懂点常识找点玩场就可以了。他们改造他们的世界,我们烤自家的太阳。千百年来,云南人的幸福指数就是这样烤上去的。山人当然也会好玩。听听《蚂蚱》,我知道你一听就会唱。蚂蚱,地瓜,现在还加了红烧肉和米线。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大诗人杜甫当年的笔触,也不就是这些土特产;听听《姑娘的酒窝》,地道的台湾民歌,但天下大同,寨无二寨,乡间趣味殊途同归;《春天在哪里》里还藏着一个会唱歌的小保姆,童真不幸猝死在老人头下。
发乎情,止于礼。山人的幽默,并非过度的阴损,那些纯口语的云南段子,绝处逢生在民乐的弹拨上;即便效果器下的吉他音色,也透露着憨厚的诙谐。也因此,箱琴、电吉他、贝斯、架子鼓以外,你更应该注意他们的弦子(彝族月琴)、三线(苗族三弦)、大三弦、排萧、竹筒、巴乌、彝萧、口弦、卡林巴、Djembe、Bongo、手铃、沙锤、口技……还有小不点,被坊间誉为贵州天才音乐家的他,本身就是一组乐器——人肉合成器。他们有一首不太演的曲目,以“有事没事看电视,偷偷摸摸上上网”开头,小不点要完成至少8个乐器的衔接,当然不是技术,而是语感的衔接,“得意忘形”的接力,让你不会对形式产生怀疑,反而流动进旋律的思维;之后,小不点在某个时刻秀起口技——贵州土话夹杂巫山云雨,Zubi Zuva玩的那一套,而吉田达也们的口技和声组合,早已在欧洲树立了声誉;这边厢,指日可待。
佤族贝斯手艾勇,则像一个黑色的神,他和主唱瞿子寒插诨打科,一会儿学暴发户,一会儿作花姑娘。瞿子寒则一直穿着第三生产队的白汗衫,扭过头就和小不点玩阿细跳月。或歌或舞,舞台变寨子,彝家人的女弹口弦、男奏彝萧,苗族寨的姑娘月琴、小伙三弦,他两个都要整上几遍。打击乐手小欧,他几乎不说话,他的交流方式是击鼓,这是他的玩具,世界在他手里。
从气质上看,山人的音乐更适合不插电,小剧场。他们的音乐起源,本来就是乡间传唱,靠山唱山,靠水唱水,老爹唱给舅舅听,姑姑唱给嫂子听。好听的,难听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开心,要谢天谢地谢乡亲,而不是CCTV组委会。当然作为现代音乐,民歌小调之外,摇滚、新民谣、戏谑式即兴、美式说唱、雷鬼乐的元素,Acappella和Progressive Rock的影子也在不同作品里出现。但是别再挖空心思去让山人和坚硬的风格对号入座,悄悄地告诉你,如今听摇滚不流行问风格了。大音稀声,直到剩下最后一声回响,依旧是山里人的歌。
刀耕火种、青山绿水、旱蚂蟥、绿辣子、挖地瓜、香格里拉、彝家山寨、小阿妹……所以你可以说这群深谙高原美学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干着Hughes de Courson的工作,但比起后者,山人没有现成的古典乐可借鉴;楚雄或者牟定,也没有开罗那么举世闻名,只是面对着土著文化、民族音乐、乡土趣味,山人和所有民乐大师一样,对土地和乡音保持着最基本的信仰。旋律上,心驰神往;精神上,返璞归真;气质上,立心传神。不仅仅征服了年轻的一代,更取悦了那些较为世故的人。
预备……起!
这是合唱的起令,中国近代民间艺人嘴里流传的口语;和“一、二、三,走”或者“one、two、three、four”比起来,属于有些年头的土鳖。这也是山人乐队主唱瞿子寒的开场白,带着昆明郊区口音,说给他舞台上的兄弟听。云南特产的方言和思维,天经地义,保持在几个云南草根身上。这些被外乡人忽略掉的细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没有人觉得了不起。
神奇,往往和落后有关。高原、山岗、红土、河流、田野、民间、乡下、寨子、口音,正成为被淘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意义,是高贵世故,且所谓思想正确的人,在闲暇时打折后精确到小数点的调剂,当代价值观的尊严交媾道德优越感后打着啤酒嗝冒出的惊叹,它们注定边缘,甚至背上世侩、粗俗的骂名。这个世界被人为地规定了,落后的,要由先进的来定义。它的标准,是主流价值、中心主义、城市文化之所以优越的参照。哪怕它只是保持了陈旧的姿态,民间的语法,也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背景下变成朴陋的代名词。
但对于这支云南乐队,却不得不提这些无用的东西。
山人从落后的地方上路,这首先是他们的生活,其次才是他们唱的那些东西。山人刚从云南去北京的时候,适逢青春,莽撞和朝气。他们和上世纪90年代去北京搞摇滚的其他人一样,梦想成为摇滚巨星,成为可以和崔健握手的那一类。用他们的话说,叫闯社会。那些年,一批乐队靠吹牛逼红起来,山人却还不断被观众拷问风格。2000年之后,北京乐队工业金属风潮盛极一时,金属乐开始分化,效果器、笔记本电脑、失真式演奏、试验性演奏让重型乐队分野。大部分乐队都在考虑跟上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山人却浑然不动,依旧喝喝燕京,抽抽红河,交交朋友,唱唱民歌,人们逼急了,就自谑“农业金属”。当年提起山人,要么是熟人,要么是考据癖。但也不能一味埋汰命运不公,低估了他们。山人的冤枉其实在于,虽然诚实,但不成熟。满肚子的货,却不知道找谁卖,卖给谁,怎么卖。
恍若隔世,今天再看“农业金属”,若不是山人对其他乐队的嘲讽,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充满自信(他们还说过,山人自有妙计)。当年的北京,正是摇滚人求功名的时候。群雄逐鹿,门派各立,人们害怕不够新,害怕土。山人干的,却是保持本色,举重若轻,大巧若拙。当八年后他们出了第一张唱片,音乐节上被生人惊为尤物时,仔细一听,所谓本色,不就是那些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么?
音乐从云南开始,即便是新编排的曲目,也有迹可循到上个世纪末他们中的某人,定是在夏凉的昆明海口,或满秋的西盟谷场,听老乡哼的。山人众多酒歌中的一首,就是彝族左脚调祝酒歌的代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当然,现在的情况正如他们改的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摸”,“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脱”(参见湖北巴东邓玉娇案)。调侃社会本来就是民间艺人的大乘法门。
《哇哇歌》是昆明老童谣,几乎失传的城市小调;《螃蟹歌》则改编自云南花灯小调,你也不用担心观众不懂“硬壳壳”是什么东西,哪个中国人童年没听过这些似是而非的旋律?早期的《无声世界》、《彝家山寨》、《自由》,近年的《香格里拉》、《跺脚歌》,则完全云南口味,40%的民歌融合60%的新民谣,用的是最简单的和弦,唱的是最原味的云南。更深邃的是《鸟语》和《撤退的歌》,这两首近来演唱会用来开头结尾的歌,没有汉语,直接裸奔到民歌的和声宇宙。寨林笙歌,山水河乡,音乐后退到一个常识:先声后音,先语后言。这个音乐系不教,要进入,请绕道横断山脉、三江并流、《道德经》和诚实的自然主义诗人那里。
当然也不全是象谷回声,山人注定要用他们的阅历去问候社会。套在云南曲调下的现实主义作品,譬如《山人》、《三十年》、《学习》、《还钱》,都是从云南城镇生活带来的记忆,现实的纠结和无奈如影随形。这些作品里,方言戏谑成为标签,但是山人之前处理此类部分作品时,囿于蓝本起草于云南方言,形式大于表达,略有微瑕。比如动机独特的《大年初一》,现在听不到了。剩下的作品,随着场面越来越大的舞台经历得于修正。
换句话说,对待现实生活,山人还真不好太严肃。云南人常说,“你这个人太不好玩啦”,于人于己都透着骨子里的童真。云南人看重的不是意义深刻,而是自然而然;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安于天命,与世无争。云南是上帝留下的,懂点常识找点玩场就可以了。他们改造他们的世界,我们烤自家的太阳。千百年来,云南人的幸福指数就是这样烤上去的。山人当然也会好玩。听听《蚂蚱》,我知道你一听就会唱。蚂蚱,地瓜,现在还加了红烧肉和米线。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大诗人杜甫当年的笔触,也不就是这些土特产;听听《姑娘的酒窝》,地道的台湾民歌,但天下大同,寨无二寨,乡间趣味殊途同归;《春天在哪里》里还藏着一个会唱歌的小保姆,童真不幸猝死在老人头下。
发乎情,止于礼。山人的幽默,并非过度的阴损,那些纯口语的云南段子,绝处逢生在民乐的弹拨上;即便效果器下的吉他音色,也透露着憨厚的诙谐。也因此,箱琴、电吉他、贝斯、架子鼓以外,你更应该注意他们的弦子(彝族月琴)、三线(苗族三弦)、大三弦、排萧、竹筒、巴乌、彝萧、口弦、卡林巴、Djembe、Bongo、手铃、沙锤、口技……还有小不点,被坊间誉为贵州天才音乐家的他,本身就是一组乐器——人肉合成器。他们有一首不太演的曲目,以“有事没事看电视,偷偷摸摸上上网”开头,小不点要完成至少8个乐器的衔接,当然不是技术,而是语感的衔接,“得意忘形”的接力,让你不会对形式产生怀疑,反而流动进旋律的思维;之后,小不点在某个时刻秀起口技——贵州土话夹杂巫山云雨,Zubi Zuva玩的那一套,而吉田达也们的口技和声组合,早已在欧洲树立了声誉;这边厢,指日可待。
佤族贝斯手艾勇,则像一个黑色的神,他和主唱瞿子寒插诨打科,一会儿学暴发户,一会儿作花姑娘。瞿子寒则一直穿着第三生产队的白汗衫,扭过头就和小不点玩阿细跳月。或歌或舞,舞台变寨子,彝家人的女弹口弦、男奏彝萧,苗族寨的姑娘月琴、小伙三弦,他两个都要整上几遍。打击乐手小欧,他几乎不说话,他的交流方式是击鼓,这是他的玩具,世界在他手里。
从气质上看,山人的音乐更适合不插电,小剧场。他们的音乐起源,本来就是乡间传唱,靠山唱山,靠水唱水,老爹唱给舅舅听,姑姑唱给嫂子听。好听的,难听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开心,要谢天谢地谢乡亲,而不是CCTV组委会。当然作为现代音乐,民歌小调之外,摇滚、新民谣、戏谑式即兴、美式说唱、雷鬼乐的元素,Acappella和Progressive Rock的影子也在不同作品里出现。但是别再挖空心思去让山人和坚硬的风格对号入座,悄悄地告诉你,如今听摇滚不流行问风格了。大音稀声,直到剩下最后一声回响,依旧是山里人的歌。
刀耕火种、青山绿水、旱蚂蟥、绿辣子、挖地瓜、香格里拉、彝家山寨、小阿妹……所以你可以说这群深谙高原美学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干着Hughes de Courson的工作,但比起后者,山人没有现成的古典乐可借鉴;楚雄或者牟定,也没有开罗那么举世闻名,只是面对着土著文化、民族音乐、乡土趣味,山人和所有民乐大师一样,对土地和乡音保持着最基本的信仰。旋律上,心驰神往;精神上,返璞归真;气质上,立心传神。不仅仅征服了年轻的一代,更取悦了那些较为世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