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歌和摇滚之间劈腿
曾几何时,以台湾的周杰伦、方文山、王力宏们为始作俑者,内地的李宇春们为接力者,华语流行音乐只要在编曲上用到了民乐、戏曲、山歌等传统元素,MV里出现了唱、念、坐、打的热闹场景,抑或国画山水的泼墨写意,填词上体现出唐诗宋词元曲的格调,就一律冠以“中国风”的标签。摇滚圈内的“中国风”其实走得更远,从大西北的“花儿”劲吹,到关外的东北方言肆虐,再到东南沿海的闽系歌仔戏细软多情、粤语系的生猛生动,很多年轻人都玩着民乐搭配,搞摇滚的鸡尾酒式变革,主旋律是电子、嘻哈、金属、朋克、雷鬼。因为多元、即兴的色彩一时无法集体命名。光是云南的山人、三跺脚等乐队,就让人颇费思量。
1999年组建以来,山人乐队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一群三好少年从二十多岁熬到了三十出头,眼看着十年时间像儿戏作鸟兽散,身为云南摇滚界的老人,却只能在一些小规模的演出场合露面,发布专辑遥遥无期。从云南到北京,今年,乐队终于熬出第一张专辑,这些早已被歌迷烂熟于胸的曲目,重新在CD光盘里面传出来,还是有一种令人时而莞尔,时而轻狂的韵律和情绪。云南山歌小调混搭摇滚曲式是他们的招牌动作,俨然一副上身西装、脚上草鞋的乡村二流子扮相。土洋结合背后,是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过程中哭笑不得的人生写真,酸甜苦辣抖落的一身鸡皮疙瘩一点也不马虎。
2007年底在中央电视台的《纪事》栏目看到关于山人乐队的纪录片《理想病》,我担心他们是不是还熬到下去。看到来自普洱市西盟县的佤族乐手艾勇,山羊一样坐在故乡的山包包上,寻思着自己要不要回去找个媳妇,安定下来算了,沉默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触动。在这个月年,似乎所有人的理想都是赚钱,除此之外都是有病的理想。好在,山人用山里人爱吃辣椒、花椒的热情,撞着南墙也不回头的牛脾气,歪歪斜斜地走在这条“有病”的路上,似乎渐渐有些光明了,很多舞台正等着他们登陆,搞摇滚搞到饭饱衣暖了,再也不要像老鼠一样到处游窜觅食。希望这种上升期的美好迹象不是海市蜃楼般的理想主义幻景。
山人乐队默认自己的音乐风格是农业金属,金属的外壳,山歌的芯子,泼辣得像被捉上岸的鱼,抖鳞壳颤地活蹦乱跳。在这个很多穿着山寨名牌的时尚达人横行,热闹“土摇”遍地的国度,能承认自己土,怕也只有山人有这个气度。他们恶搞,把曾是澳门回归主题歌的《七子之歌》改成了云南小调《蚂蚱》,就义于昆明的原词作者闻一多要是在世,肯定要大笑。他们哀愁,在通往《香格里拉》的路上抬头看天,却不知道何处落脚,浑身是从农业社会跑到大都市的不适应。在云南,摘一朵云下山就是山歌,能保佑山里人嗓子永远清冽,一壶酒下肚就是兄弟姐妹,就是“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的阿妹和阿哥的生动爱情。
山人的脾气是只要有酒喝,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只要有朋友结伴行走四方,就义薄云天乐不思蜀。在《三十年》里,混一碗饭吃的工作没找到,心爱的小阿妹跑了,还是快乐得屁颠屁颠的;在《学习》、《想开看淡》里,弹着可以喝着小酒跳起舞的雷鬼节奏,嬉皮笑脸地调侃着方言和普通话。他们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描述,对那些没有病的理想的揶揄,自然得像拍蚊子下酒抓野菜下肚,让你误以为这几个花花绿绿的云南青年已然赵本山灵魂附体,张罗开了身子骨要演二人转。
我还有些担心的是,这些年纪不算太小的大娃娃们,在灯光散尽、嗓子唱哑之后,回到父母亲人栖息的乡下老家,就像自己的歌词描述一样,长辈们会不会责备说“叫你读书你不好好的读,工作你又丢掉,生意你干亏掉,现在一大把年纪你也不结婚,让爸爸咋个整”?生在这个只有靠谱、听话才有饭吃的国度,生存的底线面前,每个中国孩子的工作与婚姻问题都是长辈关心的头等大事。也许,山人们也可以用歌词机智地回答说“你可吃蚂蚱,吃么我去抓,这里有一只,那边有一只”。然后,整一杯革命的小酒,晕乎乎地继续唱他们的农业金属。
吹着一片树叶,拨着野性的口弦,弹着一把大三弦琴,插上电勾兑金属、雷鬼的节奏,以云南山歌的腔调,翠生生的云南方言说梦话唱大话,就好比开着拖拉机,却做着奔驰的梦,一身甩不脱乡音乡愁生动有趣。这种自得其乐的洋洋自得,自饮其哀的辗转反侧,或许是一代青年在没有擦掉脚下的故乡泥土,却一心玩起现代化的摇滚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他们的童年在乡土里打滚,他们的青年在城市里追梦,他们的老年至今是未知。山歌是他们的灵魂载体,摇滚是他们喜欢的漂亮外衣,他们必须靠这两样东西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应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互相辉映,山人乐队之后云南摇滚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许在云南这片立体型气候复杂、多民族色彩丰富的山歌土壤上,北回归线附近生长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和几乎同一纬度的南美洲一样,是雷鬼的土壤,云南的澜沧、西盟就是中国的牙买加。现在,一只叫“三跺脚”乐队俨然山人的升级版,正乘着佤族、拉祜族的民风在广州雷鬼扫荡。三跺脚比起前辈,因为年轻的血液正当青春的激情,没有那么浓重的理想主义包袱,多的是对故乡山寨时光和城市生活的印象素描,以及对雷鬼乐音形式的体验和痴迷,讲着充满民族口音的普通话,一身太阳颜色的肌肤,在城市的景深里夜行,骨子里散发一种来自农业深处的淳朴自然。
关于中国摇滚里的云南元素,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里面,那是作为观光客的郑钧对云南边地佤族的奇妙联想,要听灵魂里流露着彩云之南风气的摇滚,还要听山人、三跺脚们一脚泥水一脚效果器的山歌摇滚,被这种有些突兀的形式摇撼之后,你会投入到他们书写的怪诞语境里,该凝神感动的凝神感动,该露齿发笑的露齿大笑。
在乡土中国,走在进城的现代化道路上,山歌是很多人永恒的乡愁,在泱泱山寨大国,无论是极度不屑还是强烈追捧,不管是身在灯火城市还是星夜山乡,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歌词里描写的那些人和事,跟我们当下的处境何其相似。
1999年组建以来,山人乐队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一群三好少年从二十多岁熬到了三十出头,眼看着十年时间像儿戏作鸟兽散,身为云南摇滚界的老人,却只能在一些小规模的演出场合露面,发布专辑遥遥无期。从云南到北京,今年,乐队终于熬出第一张专辑,这些早已被歌迷烂熟于胸的曲目,重新在CD光盘里面传出来,还是有一种令人时而莞尔,时而轻狂的韵律和情绪。云南山歌小调混搭摇滚曲式是他们的招牌动作,俨然一副上身西装、脚上草鞋的乡村二流子扮相。土洋结合背后,是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过程中哭笑不得的人生写真,酸甜苦辣抖落的一身鸡皮疙瘩一点也不马虎。
2007年底在中央电视台的《纪事》栏目看到关于山人乐队的纪录片《理想病》,我担心他们是不是还熬到下去。看到来自普洱市西盟县的佤族乐手艾勇,山羊一样坐在故乡的山包包上,寻思着自己要不要回去找个媳妇,安定下来算了,沉默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触动。在这个月年,似乎所有人的理想都是赚钱,除此之外都是有病的理想。好在,山人用山里人爱吃辣椒、花椒的热情,撞着南墙也不回头的牛脾气,歪歪斜斜地走在这条“有病”的路上,似乎渐渐有些光明了,很多舞台正等着他们登陆,搞摇滚搞到饭饱衣暖了,再也不要像老鼠一样到处游窜觅食。希望这种上升期的美好迹象不是海市蜃楼般的理想主义幻景。
山人乐队默认自己的音乐风格是农业金属,金属的外壳,山歌的芯子,泼辣得像被捉上岸的鱼,抖鳞壳颤地活蹦乱跳。在这个很多穿着山寨名牌的时尚达人横行,热闹“土摇”遍地的国度,能承认自己土,怕也只有山人有这个气度。他们恶搞,把曾是澳门回归主题歌的《七子之歌》改成了云南小调《蚂蚱》,就义于昆明的原词作者闻一多要是在世,肯定要大笑。他们哀愁,在通往《香格里拉》的路上抬头看天,却不知道何处落脚,浑身是从农业社会跑到大都市的不适应。在云南,摘一朵云下山就是山歌,能保佑山里人嗓子永远清冽,一壶酒下肚就是兄弟姐妹,就是“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的阿妹和阿哥的生动爱情。
山人的脾气是只要有酒喝,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只要有朋友结伴行走四方,就义薄云天乐不思蜀。在《三十年》里,混一碗饭吃的工作没找到,心爱的小阿妹跑了,还是快乐得屁颠屁颠的;在《学习》、《想开看淡》里,弹着可以喝着小酒跳起舞的雷鬼节奏,嬉皮笑脸地调侃着方言和普通话。他们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描述,对那些没有病的理想的揶揄,自然得像拍蚊子下酒抓野菜下肚,让你误以为这几个花花绿绿的云南青年已然赵本山灵魂附体,张罗开了身子骨要演二人转。
我还有些担心的是,这些年纪不算太小的大娃娃们,在灯光散尽、嗓子唱哑之后,回到父母亲人栖息的乡下老家,就像自己的歌词描述一样,长辈们会不会责备说“叫你读书你不好好的读,工作你又丢掉,生意你干亏掉,现在一大把年纪你也不结婚,让爸爸咋个整”?生在这个只有靠谱、听话才有饭吃的国度,生存的底线面前,每个中国孩子的工作与婚姻问题都是长辈关心的头等大事。也许,山人们也可以用歌词机智地回答说“你可吃蚂蚱,吃么我去抓,这里有一只,那边有一只”。然后,整一杯革命的小酒,晕乎乎地继续唱他们的农业金属。
吹着一片树叶,拨着野性的口弦,弹着一把大三弦琴,插上电勾兑金属、雷鬼的节奏,以云南山歌的腔调,翠生生的云南方言说梦话唱大话,就好比开着拖拉机,却做着奔驰的梦,一身甩不脱乡音乡愁生动有趣。这种自得其乐的洋洋自得,自饮其哀的辗转反侧,或许是一代青年在没有擦掉脚下的故乡泥土,却一心玩起现代化的摇滚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他们的童年在乡土里打滚,他们的青年在城市里追梦,他们的老年至今是未知。山歌是他们的灵魂载体,摇滚是他们喜欢的漂亮外衣,他们必须靠这两样东西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应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互相辉映,山人乐队之后云南摇滚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许在云南这片立体型气候复杂、多民族色彩丰富的山歌土壤上,北回归线附近生长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和几乎同一纬度的南美洲一样,是雷鬼的土壤,云南的澜沧、西盟就是中国的牙买加。现在,一只叫“三跺脚”乐队俨然山人的升级版,正乘着佤族、拉祜族的民风在广州雷鬼扫荡。三跺脚比起前辈,因为年轻的血液正当青春的激情,没有那么浓重的理想主义包袱,多的是对故乡山寨时光和城市生活的印象素描,以及对雷鬼乐音形式的体验和痴迷,讲着充满民族口音的普通话,一身太阳颜色的肌肤,在城市的景深里夜行,骨子里散发一种来自农业深处的淳朴自然。
关于中国摇滚里的云南元素,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里面,那是作为观光客的郑钧对云南边地佤族的奇妙联想,要听灵魂里流露着彩云之南风气的摇滚,还要听山人、三跺脚们一脚泥水一脚效果器的山歌摇滚,被这种有些突兀的形式摇撼之后,你会投入到他们书写的怪诞语境里,该凝神感动的凝神感动,该露齿发笑的露齿大笑。
在乡土中国,走在进城的现代化道路上,山歌是很多人永恒的乡愁,在泱泱山寨大国,无论是极度不屑还是强烈追捧,不管是身在灯火城市还是星夜山乡,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歌词里描写的那些人和事,跟我们当下的处境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