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你做的饭
回到长沙,刚巧LJ巡演到此,在家又听见《等你吃饭》响起,多了很多感受。
-----------------------------------------------------
长沙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生命中的前十八年,我的大部分好年华都留在此。最初,我出生于省妇幼保健院,由于刚出生就身体不好,母亲先于我离开医院,在我状况稳定后,家人大张旗鼓地把我这个长孙迎回家,回祖父家,在文艺路附近的二里牌1号。
后来,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母就把我留在祖父母家。一直到小学,我的户口都是跟着祖父母,对我来说,家,就是二里牌1号。那时祖父母都还上班,找来乡下的表姐带我,每天等待祖父母回家。祖母烧得一手好菜,对于我爱吃什么,不爱什么也是烂熟于心,至今都在每次我回家时精心为我准备丰盛的大餐。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都没有什么胃口,祖母就做上一大碗凉水泡饭,再准备一份凉拌三角干。至今还能记得,那么多的夏夜,三个人坐在6楼阳台的竹床上,就着干子吃着泡饭,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黑白电视里的《戏说乾隆》,享受不时吹来的丝丝凉风。
后来祖父离休了,祖母退休又返聘,祖父每天清晨出去,骑车到烈士公园钓鱼。他一般都在上午回来,中午煮饭的活儿和一部分菜的准备工作就由他担下。祖父话很少,也不太会做饭,却擅长做猪肘,逢年过节他会早早地去菜市场选购猪肘,然后去毛,上高压锅蒸,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这道菜总是特别抢手。虽说那时很少吃肉,由于祖父擅长钓鱼,我幼时总有机会吃鱼,不能说特别喜欢,但所有的肉制品里,我只吃鱼,其他的必须大动干戈一番才能喂进我口中。
到了6岁,父母把我的户口迁回他们名下,我也离开了二里牌1号,但是固定的周末安排是回祖父母家吃晚饭。随着叔叔姑姑陆续结婚,和小我3岁的堂弟和小6岁表弟的出生,祖母需要考虑的口味也逐年增加,媳妇爱吃的,儿子爱吃的,孙女爱吃的,外孙爱吃的,儿孙一共9人,一个都不能落下。后来有了电话,祖母总会在前一天打电话过来询问我们想吃些什么,要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们,又从乡下拿来腊肉或者土鸡,明天会做父亲叔叔爱吃的冬笋腊肉,或者母亲爱吃的清炖土鸡。
对我来说,每周六的家族聚会大餐已经是约定俗成,大家各自享受喜爱的菜肴,或者尝试亲人的爱好。年幼的我和弟弟们老爱吃“抢饭”,总爱抢对方爱吃的菜,弄得祖母每次都叨念又做少了,结果菜量第二周增加,我们的关注点却又转移,最后的剩菜只能由两个儿子吃掉。在饭桌上,大人们也会聊天,渐渐地,我也加入聊天的行列,常常说着说着,大家欢笑开来,也顾不得碗里的饭菜和手里的筷子,祖父总是随着我们微微笑,而祖母则会再笑得合不拢嘴的时候突然回过神来,对我们大嚷一句:“别吃了,快点笑咯!”结果等大家回过神来,又笑成一团。
后来,我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在湘西挂职,我就被寄放在河西一位亲戚家。对于从小就恋家的我来说,每周末回祖父母家吃饭如同过年一样欢乐。有一次,亲戚给了我刚好坐公车回家的5毛钱,我悉心包在小手绢里,结果发现由于奔到6路车站的路途上太兴奋,我不禁扬起了本来紧紧攒在手里的手绢,全然忘记了那5毛钱。伤心了一小会以后,执着的回家心拽着我走过湘江大桥,走回祖母家。那天我吃了好多饭,即便脚酸酸的,心里的幸福却满满的。
慢慢的,祖父母的几个孙子孙女外孙都长大了,最先长大的是我,考上了大学,远离长沙。第一年寒假回到长沙,祖母一连好几天为我准备了各式菜肴,无一不是我爱吃的。就在过完年的第10天,祖父走了,祖母将他送回了老家长沙县,在家里挂上他的照片。到周末聚会时,祖母总在照片前放上祖父爱吃的饭菜,默默地说,你看,大家都会来跟你一起吃饭了。
祖父走了以后,姑姑一家回到祖母家一起住着。从那时起,周末的聚餐就由祖母和姑姑一起操办,而我就只能在放假回家时才能大快朵颐。姑姑每每在我回家之前,都会打电话细细询问我想吃什么,然后在长沙的菜市场精挑细选食材,为我们准备佳肴。祖母对姑姑要求严格,如果做得不是很理想,偶尔还会当着我们说他几句,大家还会忙着打打圆场,纷纷夸赞。姑姑的厨艺一天天进步,祖母也慢慢退下主厨的位置,只是打打下手,指导一下,我们也逐渐适应了姑姑的口味,也习惯了她每周的大餐。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让大家都措手不及的,姑姑也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祖母一时无法承受,每日以泪洗面,亲戚为了让祖母不睹物思人,纷纷接祖母在各处住住,家人也不愿意回到姑姑曾今忙碌的厨房,周末聚餐也就这样被搁置了。
今年过年回家,年夜饭已经换到叔叔家吃,主厨的也变成了能干的婶婶,祖母看着幸福的儿孙们,也开始绽放更多的笑脸,邀请大家回家吃饭。就这样,聚餐又回到这个家庭,由于祖母年纪大了,只是偶尔为之,却也让大家放下心来。
趁着端午,我又回到长沙,刚放下行李,就接到祖母的电话,问我,端午,你想吃我包的什么口味的粽子?
-----------------------------------------------------
长沙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生命中的前十八年,我的大部分好年华都留在此。最初,我出生于省妇幼保健院,由于刚出生就身体不好,母亲先于我离开医院,在我状况稳定后,家人大张旗鼓地把我这个长孙迎回家,回祖父家,在文艺路附近的二里牌1号。
后来,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母就把我留在祖父母家。一直到小学,我的户口都是跟着祖父母,对我来说,家,就是二里牌1号。那时祖父母都还上班,找来乡下的表姐带我,每天等待祖父母回家。祖母烧得一手好菜,对于我爱吃什么,不爱什么也是烂熟于心,至今都在每次我回家时精心为我准备丰盛的大餐。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都没有什么胃口,祖母就做上一大碗凉水泡饭,再准备一份凉拌三角干。至今还能记得,那么多的夏夜,三个人坐在6楼阳台的竹床上,就着干子吃着泡饭,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黑白电视里的《戏说乾隆》,享受不时吹来的丝丝凉风。
后来祖父离休了,祖母退休又返聘,祖父每天清晨出去,骑车到烈士公园钓鱼。他一般都在上午回来,中午煮饭的活儿和一部分菜的准备工作就由他担下。祖父话很少,也不太会做饭,却擅长做猪肘,逢年过节他会早早地去菜市场选购猪肘,然后去毛,上高压锅蒸,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这道菜总是特别抢手。虽说那时很少吃肉,由于祖父擅长钓鱼,我幼时总有机会吃鱼,不能说特别喜欢,但所有的肉制品里,我只吃鱼,其他的必须大动干戈一番才能喂进我口中。
到了6岁,父母把我的户口迁回他们名下,我也离开了二里牌1号,但是固定的周末安排是回祖父母家吃晚饭。随着叔叔姑姑陆续结婚,和小我3岁的堂弟和小6岁表弟的出生,祖母需要考虑的口味也逐年增加,媳妇爱吃的,儿子爱吃的,孙女爱吃的,外孙爱吃的,儿孙一共9人,一个都不能落下。后来有了电话,祖母总会在前一天打电话过来询问我们想吃些什么,要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们,又从乡下拿来腊肉或者土鸡,明天会做父亲叔叔爱吃的冬笋腊肉,或者母亲爱吃的清炖土鸡。
对我来说,每周六的家族聚会大餐已经是约定俗成,大家各自享受喜爱的菜肴,或者尝试亲人的爱好。年幼的我和弟弟们老爱吃“抢饭”,总爱抢对方爱吃的菜,弄得祖母每次都叨念又做少了,结果菜量第二周增加,我们的关注点却又转移,最后的剩菜只能由两个儿子吃掉。在饭桌上,大人们也会聊天,渐渐地,我也加入聊天的行列,常常说着说着,大家欢笑开来,也顾不得碗里的饭菜和手里的筷子,祖父总是随着我们微微笑,而祖母则会再笑得合不拢嘴的时候突然回过神来,对我们大嚷一句:“别吃了,快点笑咯!”结果等大家回过神来,又笑成一团。
后来,我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在湘西挂职,我就被寄放在河西一位亲戚家。对于从小就恋家的我来说,每周末回祖父母家吃饭如同过年一样欢乐。有一次,亲戚给了我刚好坐公车回家的5毛钱,我悉心包在小手绢里,结果发现由于奔到6路车站的路途上太兴奋,我不禁扬起了本来紧紧攒在手里的手绢,全然忘记了那5毛钱。伤心了一小会以后,执着的回家心拽着我走过湘江大桥,走回祖母家。那天我吃了好多饭,即便脚酸酸的,心里的幸福却满满的。
慢慢的,祖父母的几个孙子孙女外孙都长大了,最先长大的是我,考上了大学,远离长沙。第一年寒假回到长沙,祖母一连好几天为我准备了各式菜肴,无一不是我爱吃的。就在过完年的第10天,祖父走了,祖母将他送回了老家长沙县,在家里挂上他的照片。到周末聚会时,祖母总在照片前放上祖父爱吃的饭菜,默默地说,你看,大家都会来跟你一起吃饭了。
祖父走了以后,姑姑一家回到祖母家一起住着。从那时起,周末的聚餐就由祖母和姑姑一起操办,而我就只能在放假回家时才能大快朵颐。姑姑每每在我回家之前,都会打电话细细询问我想吃什么,然后在长沙的菜市场精挑细选食材,为我们准备佳肴。祖母对姑姑要求严格,如果做得不是很理想,偶尔还会当着我们说他几句,大家还会忙着打打圆场,纷纷夸赞。姑姑的厨艺一天天进步,祖母也慢慢退下主厨的位置,只是打打下手,指导一下,我们也逐渐适应了姑姑的口味,也习惯了她每周的大餐。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让大家都措手不及的,姑姑也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祖母一时无法承受,每日以泪洗面,亲戚为了让祖母不睹物思人,纷纷接祖母在各处住住,家人也不愿意回到姑姑曾今忙碌的厨房,周末聚餐也就这样被搁置了。
今年过年回家,年夜饭已经换到叔叔家吃,主厨的也变成了能干的婶婶,祖母看着幸福的儿孙们,也开始绽放更多的笑脸,邀请大家回家吃饭。就这样,聚餐又回到这个家庭,由于祖母年纪大了,只是偶尔为之,却也让大家放下心来。
趁着端午,我又回到长沙,刚放下行李,就接到祖母的电话,问我,端午,你想吃我包的什么口味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