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你不懂,就否定他们的用心
这可能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听到最令人惊喜的一张专辑了,同事一句话能表达这种优秀:“现在是中午12点,我还有5个小时下班,如果没有这张专辑撑着,我大概在下班前就死了。”
这夸张了,但我敢毫不吝啬地说,只要你能忍受青峰雌雄莫辩的声音,那你一定爱惨苏打绿。
之前和人聊天,对方很忧心忡忡地讲说传统流行如何如何萧条,如何如何固步自封没有希望。我说其实这是一个将概念进行到底的时代,概念做的好,就是成功。我总觉得器材啦效果啦技巧啦之类的东西经过这么多年挖掘早已很难推陈出新,这条路已经是DEAD END了,如果你还想向前,只能往别的方向走。
“韦瓦第计划”的四季概念如果放在广告里绝对不过是个普通的创意,但放到一张流行音乐专辑里就是一场创举。
这些年,华语流行乐做专辑总跳不开的路子无非是,第一首主打歌,第二首慢歌矫情易忘,第三首第二波主打口水,第四首混个偶像剧主题或者片尾,第五首广告歌芭乐,翻到B面就更是差不多的调调,如果是第一张那可能加一两首试水歌,择一三波主打,看彩铃市场反馈决定下一张走向。有点良心的用INTRO、OUTRO给专辑定个调子,其实不过是鸡肋可有可无。
所以一张专辑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被割裂得七零八碎,除了歌手的嗓音以外很难看到整张有多么统一的元素。这样想来,能将一个概念完整贯穿在整张专辑里面,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打绿从前的歌听多了其实会有点审美疲劳,一是歌词永远听不懂记不住,二是太多哀怨昏暗粘稠敏感的顾影自怜总会将人弄得有点疲惫。《无与伦比的美丽》出版的时候我听到第一首歌是《花茶》,当时觉得整首歌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气场,不是不好听,只是听太多以后,对苏打绿有个惯性固化的认识,早就知道他们会怎么演,怎么唱。
可这张《春◎日光》,它真的不一样。鉴于词我永远听不懂也懒得看,我只说声音。
如果苏打绿不哀怨、不敏感、不粘稠、不惨绿、不顾影自怜,他们会怎么样?
他们会大气、会俏皮、会清甜、会寥廓、会充满温光。
这张专辑里对于我最爱的一首歌大概是《各站停靠》了吧。庄周梦蝶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他觉得人难以将真实和幻境区分。我不过是听者,听到也不过是他们二手的诠释,懒得去印证是否忠实于庄子的理论,我也听不懂穿起所有吟唱口白的法语,青峰的念白让人浑身汗毛倒竖,而听到馨怡这么嘹亮空旷甜美的声音完全不加修饰掩盖地呈现,这是最美好的事情。
听过CD听过视频听过现场,第一次这么直接地触到馨怡的声音,不是采访里所谓“壮士”,不是镜头里涂着漂亮指甲油的爱美女生,她声音如此干净纯粹,一点不输给青峰的妖娆婉转。
闺蜜听完《日光》后第一句话是:“青峰恋爱了吧!”
肯尼亚的马赛人绑着满头的辫子,披着鲜艳外衣在空旷的野外奔跑舞蹈,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在太阳的暴晒下心无旁骛地欣喜若狂着。
恩,冒着热气的,求偶的诚恳。
盛名之下的乐队,要保持水准本来已经是很难的事情,想要做得更好则是难上加难。撇去《陪我歌唱》不谈,这是苏打绿的第四张创作专辑。从第一张的惊艳,第二张的脍炙人口,到第三张的平稳,第四张已经站在不同的高度。
拥有庞大拥趸群体的乐队,想要创新想要突破本来就必须做好被骂“变了”的准备,因为总是有人愿意停在原地,他们只接受他们想要的苏打绿。
对于一支乐队,别人当然有不喜欢的理由,当然可以说不,只是在你轻易否定他们的时候,麻烦说点有营养的理由。“他们变了!”“配器也能算一首歌吗?”“怎么那么多口白,太随意了!”“打绿变了,再也不是冒着绿色气泡的透明的打绿了!”这类理由看起来实在有点可笑。
当然,我也不是自诩专家,我也不过是随便说说想法。你若是不喜欢,说我是傻逼装有文化,我也不能怎么样。
这夸张了,但我敢毫不吝啬地说,只要你能忍受青峰雌雄莫辩的声音,那你一定爱惨苏打绿。
之前和人聊天,对方很忧心忡忡地讲说传统流行如何如何萧条,如何如何固步自封没有希望。我说其实这是一个将概念进行到底的时代,概念做的好,就是成功。我总觉得器材啦效果啦技巧啦之类的东西经过这么多年挖掘早已很难推陈出新,这条路已经是DEAD END了,如果你还想向前,只能往别的方向走。
“韦瓦第计划”的四季概念如果放在广告里绝对不过是个普通的创意,但放到一张流行音乐专辑里就是一场创举。
这些年,华语流行乐做专辑总跳不开的路子无非是,第一首主打歌,第二首慢歌矫情易忘,第三首第二波主打口水,第四首混个偶像剧主题或者片尾,第五首广告歌芭乐,翻到B面就更是差不多的调调,如果是第一张那可能加一两首试水歌,择一三波主打,看彩铃市场反馈决定下一张走向。有点良心的用INTRO、OUTRO给专辑定个调子,其实不过是鸡肋可有可无。
所以一张专辑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被割裂得七零八碎,除了歌手的嗓音以外很难看到整张有多么统一的元素。这样想来,能将一个概念完整贯穿在整张专辑里面,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打绿从前的歌听多了其实会有点审美疲劳,一是歌词永远听不懂记不住,二是太多哀怨昏暗粘稠敏感的顾影自怜总会将人弄得有点疲惫。《无与伦比的美丽》出版的时候我听到第一首歌是《花茶》,当时觉得整首歌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气场,不是不好听,只是听太多以后,对苏打绿有个惯性固化的认识,早就知道他们会怎么演,怎么唱。
可这张《春◎日光》,它真的不一样。鉴于词我永远听不懂也懒得看,我只说声音。
如果苏打绿不哀怨、不敏感、不粘稠、不惨绿、不顾影自怜,他们会怎么样?
他们会大气、会俏皮、会清甜、会寥廓、会充满温光。
这张专辑里对于我最爱的一首歌大概是《各站停靠》了吧。庄周梦蝶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他觉得人难以将真实和幻境区分。我不过是听者,听到也不过是他们二手的诠释,懒得去印证是否忠实于庄子的理论,我也听不懂穿起所有吟唱口白的法语,青峰的念白让人浑身汗毛倒竖,而听到馨怡这么嘹亮空旷甜美的声音完全不加修饰掩盖地呈现,这是最美好的事情。
听过CD听过视频听过现场,第一次这么直接地触到馨怡的声音,不是采访里所谓“壮士”,不是镜头里涂着漂亮指甲油的爱美女生,她声音如此干净纯粹,一点不输给青峰的妖娆婉转。
闺蜜听完《日光》后第一句话是:“青峰恋爱了吧!”
肯尼亚的马赛人绑着满头的辫子,披着鲜艳外衣在空旷的野外奔跑舞蹈,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在太阳的暴晒下心无旁骛地欣喜若狂着。
恩,冒着热气的,求偶的诚恳。
盛名之下的乐队,要保持水准本来已经是很难的事情,想要做得更好则是难上加难。撇去《陪我歌唱》不谈,这是苏打绿的第四张创作专辑。从第一张的惊艳,第二张的脍炙人口,到第三张的平稳,第四张已经站在不同的高度。
拥有庞大拥趸群体的乐队,想要创新想要突破本来就必须做好被骂“变了”的准备,因为总是有人愿意停在原地,他们只接受他们想要的苏打绿。
对于一支乐队,别人当然有不喜欢的理由,当然可以说不,只是在你轻易否定他们的时候,麻烦说点有营养的理由。“他们变了!”“配器也能算一首歌吗?”“怎么那么多口白,太随意了!”“打绿变了,再也不是冒着绿色气泡的透明的打绿了!”这类理由看起来实在有点可笑。
当然,我也不是自诩专家,我也不过是随便说说想法。你若是不喜欢,说我是傻逼装有文化,我也不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