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随谢安琪行下去
从前的特立独行不唱情歌为市井草根弱势小众发声,到唱着《钟无艳》《喜帖街》《年度之歌》,换来红馆个唱加场再加场,场场爆满一时无两。看得出最初热爱她的那群有些忧心,有些甚至已经发出离别宣言。这种转变似乎来得太快太猛,如何适从,今日不妨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肤浅的香港人
我没有要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因为肤浅在我看来没有不妥,我自己亦是肤浅得很。对于很忙的香港普罗大众,不可能指望他们能一夜之间提升什么鉴赏水平。去卡拉OK随便高歌一曲是常态,所以《喜帖街》是市场的必需品,只是幸运之神刚巧降落到谢安琪身上。当然,养成这种“市场需要”的是唱片公司,正如周博贤与唱片公司高层交谈过后,也在博客道出香港乐坛“无得救”。谢安琪和周博贤终究都不是神(亦不是麦浚龙),他们能改变的只能一步步去尝试,能力亦是有限的,若然希冀更广泛地传播想要表达的意念,加入大公司得到更多的宣传资源实属必然,自然地就要按照所谓的“市场规律”去运作。在【YELLING】碟内周博贤所写的那段话,可以看出谢安琪和周博贤多少都会感到无奈。
我爱你,所以更不希望你捱穷
若然能看到如今,又给一个时光逆转的机会,不知道谢安琪最初的乐迷们会否在网上发起“请求谢安琪不要加入新艺宝”小组呢?又假设当初没有新艺宝操作谢安琪这个项目,捱着穷的谢安琪会不会还能唱到今日?这种假设虽然无答案,但我们都不能否认新艺宝的意义是在于提供给了Kay一个比从前要好的生活环境。我明白一点私心是难免的,但若然站在更人道的角度去看,我爱你,所以更不希望你捱穷。这正如一段恋爱关系,大家都会愿意去做一些事,让对方的过得更好。对爱人,那些累人的事都能承受了,何以就受不了谢安琪唱一两首你可以按一下遥控器就跳过的《年度之歌》?更别忘记,她年纪已经不小,亦已经有家室了。
当然,你也可以找出许多的例子来回应,我想表达的是,我相信亦看得出,谢周二人已经在这种环境之下,已经很争取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了。
究竟变了些什么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今晚我看过了【YELLING】第二版中附带的DVD。里面尽是谢安琪从加入新艺宝以后的主打歌MV。我还到youtube找回《愁人节》《姿色份子》的MV来重温了一下。发觉谢安琪确实是变了,在主打歌上。确实,由唱片公司所决定的主打策略只能用“越来越保守”形容,但最初的那群歌迷,你们真的在乎这些“主打歌”那么肤浅吗?
把【Binary】和【Yelling】对照回在ban ban music的两张碟,你想要像《我爱茶餐厅》那样的草根情怀吗?《方玲霞》能够给你。想要《姿色份子》那样对时下价值观的讽刺吗?《直角等于三角形》《入型入格》能够给你。想要《亡命之徒》吗?《私隐线》《红衣天使》能够给你...想要些不一样的又不俗的吗?《港女的幸福星期日》《呐喊》似乎还可以。嫌弃【Binary】和【Yelling】不够数做大碟吗?她从来就没有一张碟有过十个不同的全新旋律。觉得听觉上的新鲜感冲击不够吗?也不见得,如今的每一首电音都仍旧抢耳非常。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不喜欢他喜欢的他喜欢的我不要,不喜欢一窝峰的不动都不玩了”。我猜有部分乐迷会因为“小众”二字带着的神奇魔力而吸引得无法自拔,然而我却愿意信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道理。我会把《钟无艳》《喜帖街》当成一块磁力更大的磁铁,吸纳更多人过来听自己喜欢的谢安琪。自己虽然被埋没成其中一员,但我依然是她磁力还未那么大的时候就被吸过去的一群,还是最近她的一群。况且,谢安琪,从来都不是indie,她只是比较不一样的pop star而已。
说完了。我不能读懂每个人的心,以上文字只是让自己继续坚定地去听这个不一样的女子的理由。若你亦有共鸣,那更好。
肤浅的香港人
我没有要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因为肤浅在我看来没有不妥,我自己亦是肤浅得很。对于很忙的香港普罗大众,不可能指望他们能一夜之间提升什么鉴赏水平。去卡拉OK随便高歌一曲是常态,所以《喜帖街》是市场的必需品,只是幸运之神刚巧降落到谢安琪身上。当然,养成这种“市场需要”的是唱片公司,正如周博贤与唱片公司高层交谈过后,也在博客道出香港乐坛“无得救”。谢安琪和周博贤终究都不是神(亦不是麦浚龙),他们能改变的只能一步步去尝试,能力亦是有限的,若然希冀更广泛地传播想要表达的意念,加入大公司得到更多的宣传资源实属必然,自然地就要按照所谓的“市场规律”去运作。在【YELLING】碟内周博贤所写的那段话,可以看出谢安琪和周博贤多少都会感到无奈。
我爱你,所以更不希望你捱穷
若然能看到如今,又给一个时光逆转的机会,不知道谢安琪最初的乐迷们会否在网上发起“请求谢安琪不要加入新艺宝”小组呢?又假设当初没有新艺宝操作谢安琪这个项目,捱着穷的谢安琪会不会还能唱到今日?这种假设虽然无答案,但我们都不能否认新艺宝的意义是在于提供给了Kay一个比从前要好的生活环境。我明白一点私心是难免的,但若然站在更人道的角度去看,我爱你,所以更不希望你捱穷。这正如一段恋爱关系,大家都会愿意去做一些事,让对方的过得更好。对爱人,那些累人的事都能承受了,何以就受不了谢安琪唱一两首你可以按一下遥控器就跳过的《年度之歌》?更别忘记,她年纪已经不小,亦已经有家室了。
当然,你也可以找出许多的例子来回应,我想表达的是,我相信亦看得出,谢周二人已经在这种环境之下,已经很争取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了。
究竟变了些什么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今晚我看过了【YELLING】第二版中附带的DVD。里面尽是谢安琪从加入新艺宝以后的主打歌MV。我还到youtube找回《愁人节》《姿色份子》的MV来重温了一下。发觉谢安琪确实是变了,在主打歌上。确实,由唱片公司所决定的主打策略只能用“越来越保守”形容,但最初的那群歌迷,你们真的在乎这些“主打歌”那么肤浅吗?
把【Binary】和【Yelling】对照回在ban ban music的两张碟,你想要像《我爱茶餐厅》那样的草根情怀吗?《方玲霞》能够给你。想要《姿色份子》那样对时下价值观的讽刺吗?《直角等于三角形》《入型入格》能够给你。想要《亡命之徒》吗?《私隐线》《红衣天使》能够给你...想要些不一样的又不俗的吗?《港女的幸福星期日》《呐喊》似乎还可以。嫌弃【Binary】和【Yelling】不够数做大碟吗?她从来就没有一张碟有过十个不同的全新旋律。觉得听觉上的新鲜感冲击不够吗?也不见得,如今的每一首电音都仍旧抢耳非常。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不喜欢他喜欢的他喜欢的我不要,不喜欢一窝峰的不动都不玩了”。我猜有部分乐迷会因为“小众”二字带着的神奇魔力而吸引得无法自拔,然而我却愿意信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道理。我会把《钟无艳》《喜帖街》当成一块磁力更大的磁铁,吸纳更多人过来听自己喜欢的谢安琪。自己虽然被埋没成其中一员,但我依然是她磁力还未那么大的时候就被吸过去的一群,还是最近她的一群。况且,谢安琪,从来都不是indie,她只是比较不一样的pop star而已。
说完了。我不能读懂每个人的心,以上文字只是让自己继续坚定地去听这个不一样的女子的理由。若你亦有共鸣,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