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之间
常常提醒要做一个理智的基迷。
但往往理智与情感的选择总会有偏差。
这次不例外。
4月出碟,3月派台凑巧又与神同期,自然派台歌《以你为荣》与《七百年后》便会有人作出比较。
究竟哪首比较好听呢?
有人觉得前者只是刻板的k歌路线搭配弦乐套路,相比之下后者同样是弦乐编曲,所引出的情感却更为细腻动人。
我喜欢前者多点,这首歌不仅仅作为一首第一派台歌,不仅是送给多年陪伴左右的助手,还有我们这群歌迷。所以,部分原因是情感战胜了理智,我喜欢这首《以你为荣》,不仅仅因为好听。
作为歌迷,其实很多时候理应感性多点,为着偶像狂呼,出碟例牌要说好听,例牌要向大家推荐。
抱歉,这次我没办法不理智起来。
出碟不久收到碟,拿碟之前一直没有下载来听,我想试试究竟hi-fi碟究竟有几high,有几fine。
那天晚上听罢,我却有点不能释怀。这是筹备已久的新碟?
《大师作品》的确没有自负,确实是有大师级水准,因为李垂谊。我知我这说话没有凭据,因为我没有相当的古典基础。但是,好听的声音绝对不会骗人。基仔亦交足了功课,我没有失望。唯一是例牌的情爱主题让我不能接受。是林夕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以你为荣》前文已经讲过,喜欢这样的提琴协奏编排,但雷颂德先生的编曲依然落入俗套。我不知究竟雷先生是否已经过了高峰时期?他现在是否只能一直重复自己?我不知道。
《男左女右》,初听大惊。为什么要找关淑怡小姐唱这样的清新曲调?完全没能够发挥二位的声线。虽说卖弄高音不是好事,但这首歌也搞得太小儿科了吧?抱歉,在我耳中,这只是粤语版的《败给你》。
《乱》,OMG,一听就是BOND的感觉。依旧是那种令人不适的编曲风格,歌词、人声与歌曲本身没能擦出火花。让人觉得这是刻意为了弦乐主题而拼凑的感觉。我不喜欢。
《另一双手》,我不想讲,想到再讲。歌曲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编曲太刻意,其实一般配乐已经足够,何必要画蛇添足?
稍微总结一下究竟我不爽的是什么。
主题。编曲。契合。
主题是弦乐。其实选题已经很尴尬。现今华语乐坛其实很多歌曲已经在编曲中加入弦乐,与国家级交响乐团合作制作的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其实加入弦乐的编曲其实已经不是一种新的概念。因此要在此项目上得到突破便需要再剑走偏锋多一点。但问题又出在编曲人身上。
不知亦不敢问雷颂德大叔的古典基础有几多(我没水平质问这个问题,只是好奇),还是我没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抑或是我过于要求严格?我思想过于老派?但是这专辑的编曲我接受不了,依然是一贯的K歌风格。莫非你把卫兰、方力申的模式照搬到这张碟上?这不是弦乐主题的专辑么?难道这样的模式不会有点“行”?
讲到弦乐与歌者、歌词、主题的契合。除了前两首我有感觉之外,后三首真的有点出离愤怒了。
《乱》感觉是歌你有你唱,提琴我有我拉,没有办法“1+1>2”就算了,甚至小提琴的部分几乎盖过了基仔的声音。弦乐我们乐于欣赏,但毕竟这是一首粤语流行曲,过犹不及啊。
另一方面,《男左女右》跟《另一双手》却只是为了弦乐而弦乐。哪怕没有弦乐这一噱头也是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莫非这只是为了交齐功课而急忙完成的作品?
一连串的问题已经显示了我不够理智,我真有够复杂,我只管着问问题,却忽视了这终究是一张“好听”的唱片。平心而论,古巨基交足功课,只是没有显示功力罢了。情感到位,但不够触动人心罢了。
有人终会问古巨基究竟有什么功力,他能斗得过神么?
有人终会问他唱了那么多年口水歌,不乏味?
抱歉,这个我不管,我只是他的歌迷,他只是我喜爱的歌手。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一张令我失望的唱片。
去年的guitar fever确实让我惊喜了不少,当时我也是收到唱片之后放在音响里听,吉他的声音质感触动了我,尽管依然有不尽人意的作品,但总的来说依然让人心旷神怡。
这次我却忍不住要抱怨。究竟是金牌大风的问题,是创作班底的问题,还是古巨基的问题?
基于情感因素,我姑且撇开最后一点来说(若有任何意见,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至今一直未能谈妥的合约不知有没有影响到唱片的质量,甚至我会阴谋论地认为公司跟创作班底刻意联手做坏这张碟。我知道我这只是不理智的妄想罢了。但无论是去是留,我依然心存担心。
倘若留下,继续与on the mark等固定班底合作,那岂不是继续原地踏步,或者原有地位一去不复返。
倘若加盟华谊或英皇,莫非要大展拳脚于内地市场,或者继续装嫩唱口水歌,然后在乐坛长期占领一个鸡肋地位?
这样令人悲观的联想绝对不是一个歌迷该有的想法。但是这又是让人无法释怀的一些想法。
好听的歌绝对不骗人,哪怕是清淡到无味,哪怕是华丽到庸俗,只要你还在唱好听的歌,我依然会支持你。只要你还是那个哭着说“我真系好中意唱歌”的那个古巨基。
只是,听到这张唱片,看到最近的新闻,我心有戚戚焉。
古先生,该结婚还是结婚吧。
不要去英皇跟华谊。
不要再玩概念。
就唱你喜欢唱的歌吧。
尽管这只是遐想。
但往往理智与情感的选择总会有偏差。
这次不例外。
4月出碟,3月派台凑巧又与神同期,自然派台歌《以你为荣》与《七百年后》便会有人作出比较。
究竟哪首比较好听呢?
有人觉得前者只是刻板的k歌路线搭配弦乐套路,相比之下后者同样是弦乐编曲,所引出的情感却更为细腻动人。
我喜欢前者多点,这首歌不仅仅作为一首第一派台歌,不仅是送给多年陪伴左右的助手,还有我们这群歌迷。所以,部分原因是情感战胜了理智,我喜欢这首《以你为荣》,不仅仅因为好听。
作为歌迷,其实很多时候理应感性多点,为着偶像狂呼,出碟例牌要说好听,例牌要向大家推荐。
抱歉,这次我没办法不理智起来。
出碟不久收到碟,拿碟之前一直没有下载来听,我想试试究竟hi-fi碟究竟有几high,有几fine。
那天晚上听罢,我却有点不能释怀。这是筹备已久的新碟?
《大师作品》的确没有自负,确实是有大师级水准,因为李垂谊。我知我这说话没有凭据,因为我没有相当的古典基础。但是,好听的声音绝对不会骗人。基仔亦交足了功课,我没有失望。唯一是例牌的情爱主题让我不能接受。是林夕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以你为荣》前文已经讲过,喜欢这样的提琴协奏编排,但雷颂德先生的编曲依然落入俗套。我不知究竟雷先生是否已经过了高峰时期?他现在是否只能一直重复自己?我不知道。
《男左女右》,初听大惊。为什么要找关淑怡小姐唱这样的清新曲调?完全没能够发挥二位的声线。虽说卖弄高音不是好事,但这首歌也搞得太小儿科了吧?抱歉,在我耳中,这只是粤语版的《败给你》。
《乱》,OMG,一听就是BOND的感觉。依旧是那种令人不适的编曲风格,歌词、人声与歌曲本身没能擦出火花。让人觉得这是刻意为了弦乐主题而拼凑的感觉。我不喜欢。
《另一双手》,我不想讲,想到再讲。歌曲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编曲太刻意,其实一般配乐已经足够,何必要画蛇添足?
稍微总结一下究竟我不爽的是什么。
主题。编曲。契合。
主题是弦乐。其实选题已经很尴尬。现今华语乐坛其实很多歌曲已经在编曲中加入弦乐,与国家级交响乐团合作制作的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其实加入弦乐的编曲其实已经不是一种新的概念。因此要在此项目上得到突破便需要再剑走偏锋多一点。但问题又出在编曲人身上。
不知亦不敢问雷颂德大叔的古典基础有几多(我没水平质问这个问题,只是好奇),还是我没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抑或是我过于要求严格?我思想过于老派?但是这专辑的编曲我接受不了,依然是一贯的K歌风格。莫非你把卫兰、方力申的模式照搬到这张碟上?这不是弦乐主题的专辑么?难道这样的模式不会有点“行”?
讲到弦乐与歌者、歌词、主题的契合。除了前两首我有感觉之外,后三首真的有点出离愤怒了。
《乱》感觉是歌你有你唱,提琴我有我拉,没有办法“1+1>2”就算了,甚至小提琴的部分几乎盖过了基仔的声音。弦乐我们乐于欣赏,但毕竟这是一首粤语流行曲,过犹不及啊。
另一方面,《男左女右》跟《另一双手》却只是为了弦乐而弦乐。哪怕没有弦乐这一噱头也是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莫非这只是为了交齐功课而急忙完成的作品?
一连串的问题已经显示了我不够理智,我真有够复杂,我只管着问问题,却忽视了这终究是一张“好听”的唱片。平心而论,古巨基交足功课,只是没有显示功力罢了。情感到位,但不够触动人心罢了。
有人终会问古巨基究竟有什么功力,他能斗得过神么?
有人终会问他唱了那么多年口水歌,不乏味?
抱歉,这个我不管,我只是他的歌迷,他只是我喜爱的歌手。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一张令我失望的唱片。
去年的guitar fever确实让我惊喜了不少,当时我也是收到唱片之后放在音响里听,吉他的声音质感触动了我,尽管依然有不尽人意的作品,但总的来说依然让人心旷神怡。
这次我却忍不住要抱怨。究竟是金牌大风的问题,是创作班底的问题,还是古巨基的问题?
基于情感因素,我姑且撇开最后一点来说(若有任何意见,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至今一直未能谈妥的合约不知有没有影响到唱片的质量,甚至我会阴谋论地认为公司跟创作班底刻意联手做坏这张碟。我知道我这只是不理智的妄想罢了。但无论是去是留,我依然心存担心。
倘若留下,继续与on the mark等固定班底合作,那岂不是继续原地踏步,或者原有地位一去不复返。
倘若加盟华谊或英皇,莫非要大展拳脚于内地市场,或者继续装嫩唱口水歌,然后在乐坛长期占领一个鸡肋地位?
这样令人悲观的联想绝对不是一个歌迷该有的想法。但是这又是让人无法释怀的一些想法。
好听的歌绝对不骗人,哪怕是清淡到无味,哪怕是华丽到庸俗,只要你还在唱好听的歌,我依然会支持你。只要你还是那个哭着说“我真系好中意唱歌”的那个古巨基。
只是,听到这张唱片,看到最近的新闻,我心有戚戚焉。
古先生,该结婚还是结婚吧。
不要去英皇跟华谊。
不要再玩概念。
就唱你喜欢唱的歌吧。
尽管这只是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