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下的中国,美国外的左小 文/孙孟晋
天价下的中国,美国外的左小
文/孙孟晋
左小祖咒一直在修整自己,与自己较劲。当然是陪上了命运,和与命运干上的妄想。
暗讽与隐喻,弯子绕得太离谱了。就好比你以为他在乌兰巴托的夜空,他却在想象的美国泳池里。盛中国,是我父亲一辈聆听的小提琴家,而专辑又“胡诌”个美国的名字,这两者之间不是巧合。左小祖咒这个人的认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他出测试题,然后偷着乐的表情无人知晓。看似没有任何含义,但还是杀机四伏。
我至今还是最喜欢他的《庙会之旅》,其实这样判断还是中了他的计。因为如果说《走失的主人》是对抗的,那么《庙会之旅》是人生的,有一点点苦难。前两张是阴暗为主色的,那么第三张专辑《左小祖咒在地安门》突然给了一块明亮的底板,他在上面用一张笑得很晦涩的脸在调色,并且在海外版用了一张天安门的照片,和专辑名字对应,又是一次反讽的智力游戏。
执着的调侃,坚定的混淆。
其实,第四张唱片《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的野心在于它旋律的高度流行。在这个赌徒内心的那杆秤上,他不再和中国摇滚乐急,是和整个流行乐坛干上了,可惜中国不是美国,这样的唱片的群众基础有多少都要打个问号。所以,他高悬起这张唱片(当然是部分原因),又一次从形式和内容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这些唱片都能互相证明的,简单说来,他的嗓音就是与大众美学格格不入的一种独特审美,这是他留给自己的一张底牌,或者说是态度。
现在谈第五张唱片《美国》容易得多了,它是中国的,甚至是向传统致敬的唱片。左小祖咒的唱片,尤其后面几张都是过后听出味道来的。
不相信吧,左小祖咒是最认命的人,尽管他永远给你看到的是另一面。
他身边曾经都是很牛的人,他就是诞生在牛人堆里的牛人。继续很牛的人就会去和他合作,牛不动的人就欣赏他的音乐。《美国》给出的信号有好几个,电影原声唱片还是其次,他口口声声要进军电影。他暗暗地告诉别人一个规则:看上去不适合拍电影的人,却是适合拍电影的。他也证明了,看上去不适合唱歌的人,却是适合唱歌的。
我就是一个自认为比他更适合拍电影的人,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规则。世界是以规则来转动的。
他的音乐里有很多反刍的东西,所以懂的人会非常喜欢。《美国》有点反过来的,它看上去没在表达祖咒他自己。干脆地说,《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是向内的,骨头深处的柔软部分。而《美国》对他来说是向外的,甚至有欢愉的东西,突然有个人把自己给憋急了,跑到更大的背景里借着某个躯壳挥洒了一阵。他的野心昭然若揭,就是借《云的南方》包括那首改编的《乌兰巴托的夜》,来抒发一下传统的情。
有人恐怕接受不了那样感觉的小提琴,对着那样的天空缓缓行走。云南的天空是这样的,不太现代,而能够靠色块沉淀一点什么。《云的南方》是一部寻找归宿而又被现实彻底破灭的电影,内敛得镜头都懒得多动的那种电影,严格地说,朱文的电影是文学性胜过镜头感的,他找到一个摇滚界文学性很强的人做配乐,是必走的一步棋。
朱文克制着不把《云的南方》的后半部拍摄成旅游观光电影,所以影片里用上祖咒的配乐并不多。但在片尾出现了祖咒的声音——《泸沽湖情歌》,我们被迫从李雪健那张苦笑的脸,转到祖咒那把在风口掐掉烟火的嗓音,苦命是抽象的了,在藏族女声的和声里升华。
唱片的末尾是——《拿走的云》,名字取得很好。沧然,在辽阔的背景里就是一把锁,开锁的人走了。人生的苦难,是人想着回应世界造成的,而世界——这个抽象的东西从来不回应。
我最后听到的只是祖咒拉的小提琴,和郭大纲的键盘呼应着,一拉一扯地回家了。
想起了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起米兰·昆德拉每一部小说表达得都是不同的主题,而中国作家都在重复。左小祖咒就是一个不重复的中国作家,说实话,我最不喜欢他将中国知识分子和他区分开来的说法,如果所谓严格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作家有什么不同,就是不懂得在娱乐别人的高度上娱乐自己。
所有大陆向美国进军的电影,都是一个笑柄,所有出名的以美国为标题的作品,都不是美国人。怎么把左小祖咒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了?这个也是玩笑。
谈谈又一次标价150元,《美国》一张CD+一张DVD值的。必须说一下那张全长100来分钟的DVD,虽然左小祖咒在做后期的时候,没问我要在上海音乐仓为他拍的原版。
这是给喜欢他音乐包括喜欢他这个人的纪念,在音乐仓那一场,有一对年轻人激动得跑到舞台上狂吻,祖咒收录了,是对残酷与爱的记录,是对一个在歌坛把高音拔得那么高,又在底下踹你一脚的人的记录,是往事就是往事,值得成为往事就好。没必要对这张取名《美国》的唱片如此较真,较真的一方说,只唱两首歌,较真的另一方说,那是很回归的唱片。
回到哪里去?这个主人正在云的北方,笑眯眯地继续着他下一个不同的东西。
文/孙孟晋
左小祖咒一直在修整自己,与自己较劲。当然是陪上了命运,和与命运干上的妄想。
暗讽与隐喻,弯子绕得太离谱了。就好比你以为他在乌兰巴托的夜空,他却在想象的美国泳池里。盛中国,是我父亲一辈聆听的小提琴家,而专辑又“胡诌”个美国的名字,这两者之间不是巧合。左小祖咒这个人的认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他出测试题,然后偷着乐的表情无人知晓。看似没有任何含义,但还是杀机四伏。
我至今还是最喜欢他的《庙会之旅》,其实这样判断还是中了他的计。因为如果说《走失的主人》是对抗的,那么《庙会之旅》是人生的,有一点点苦难。前两张是阴暗为主色的,那么第三张专辑《左小祖咒在地安门》突然给了一块明亮的底板,他在上面用一张笑得很晦涩的脸在调色,并且在海外版用了一张天安门的照片,和专辑名字对应,又是一次反讽的智力游戏。
执着的调侃,坚定的混淆。
其实,第四张唱片《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的野心在于它旋律的高度流行。在这个赌徒内心的那杆秤上,他不再和中国摇滚乐急,是和整个流行乐坛干上了,可惜中国不是美国,这样的唱片的群众基础有多少都要打个问号。所以,他高悬起这张唱片(当然是部分原因),又一次从形式和内容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这些唱片都能互相证明的,简单说来,他的嗓音就是与大众美学格格不入的一种独特审美,这是他留给自己的一张底牌,或者说是态度。
现在谈第五张唱片《美国》容易得多了,它是中国的,甚至是向传统致敬的唱片。左小祖咒的唱片,尤其后面几张都是过后听出味道来的。
不相信吧,左小祖咒是最认命的人,尽管他永远给你看到的是另一面。
他身边曾经都是很牛的人,他就是诞生在牛人堆里的牛人。继续很牛的人就会去和他合作,牛不动的人就欣赏他的音乐。《美国》给出的信号有好几个,电影原声唱片还是其次,他口口声声要进军电影。他暗暗地告诉别人一个规则:看上去不适合拍电影的人,却是适合拍电影的。他也证明了,看上去不适合唱歌的人,却是适合唱歌的。
我就是一个自认为比他更适合拍电影的人,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规则。世界是以规则来转动的。
他的音乐里有很多反刍的东西,所以懂的人会非常喜欢。《美国》有点反过来的,它看上去没在表达祖咒他自己。干脆地说,《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是向内的,骨头深处的柔软部分。而《美国》对他来说是向外的,甚至有欢愉的东西,突然有个人把自己给憋急了,跑到更大的背景里借着某个躯壳挥洒了一阵。他的野心昭然若揭,就是借《云的南方》包括那首改编的《乌兰巴托的夜》,来抒发一下传统的情。
有人恐怕接受不了那样感觉的小提琴,对着那样的天空缓缓行走。云南的天空是这样的,不太现代,而能够靠色块沉淀一点什么。《云的南方》是一部寻找归宿而又被现实彻底破灭的电影,内敛得镜头都懒得多动的那种电影,严格地说,朱文的电影是文学性胜过镜头感的,他找到一个摇滚界文学性很强的人做配乐,是必走的一步棋。
朱文克制着不把《云的南方》的后半部拍摄成旅游观光电影,所以影片里用上祖咒的配乐并不多。但在片尾出现了祖咒的声音——《泸沽湖情歌》,我们被迫从李雪健那张苦笑的脸,转到祖咒那把在风口掐掉烟火的嗓音,苦命是抽象的了,在藏族女声的和声里升华。
唱片的末尾是——《拿走的云》,名字取得很好。沧然,在辽阔的背景里就是一把锁,开锁的人走了。人生的苦难,是人想着回应世界造成的,而世界——这个抽象的东西从来不回应。
我最后听到的只是祖咒拉的小提琴,和郭大纲的键盘呼应着,一拉一扯地回家了。
想起了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起米兰·昆德拉每一部小说表达得都是不同的主题,而中国作家都在重复。左小祖咒就是一个不重复的中国作家,说实话,我最不喜欢他将中国知识分子和他区分开来的说法,如果所谓严格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作家有什么不同,就是不懂得在娱乐别人的高度上娱乐自己。
所有大陆向美国进军的电影,都是一个笑柄,所有出名的以美国为标题的作品,都不是美国人。怎么把左小祖咒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了?这个也是玩笑。
谈谈又一次标价150元,《美国》一张CD+一张DVD值的。必须说一下那张全长100来分钟的DVD,虽然左小祖咒在做后期的时候,没问我要在上海音乐仓为他拍的原版。
这是给喜欢他音乐包括喜欢他这个人的纪念,在音乐仓那一场,有一对年轻人激动得跑到舞台上狂吻,祖咒收录了,是对残酷与爱的记录,是对一个在歌坛把高音拔得那么高,又在底下踹你一脚的人的记录,是往事就是往事,值得成为往事就好。没必要对这张取名《美国》的唱片如此较真,较真的一方说,只唱两首歌,较真的另一方说,那是很回归的唱片。
回到哪里去?这个主人正在云的北方,笑眯眯地继续着他下一个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