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语录教育我的事

老罗语录有一条关于“民族情绪”,论及一些广告、电影,很容易被贴上“辱华”的标签,其实内里都是观者自信心不足而致。香港80、90年代的动作片,反派的终极boss大多是金发碧眼的老外,然后被成龙李连杰等英雄打得落花流水跪地求饶,但是这些片子拿给老美看,他们还是欢喜得很。自信的民族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这是罗永浩老师的观点。这一条,我赞成。
杨乃文97年甫一出道,新人终究需要多点炒作,于是“女伍佰”的称号来了。我依稀记得头回在电视上头回看她唱“只要你一个人了解我就够了”,声线很特别。当时的唱片发行方,还是“魔岩”。这个名头就意味着高品质。
杨乃文处女唱片次年,魔岩又发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专辑,和杨乃文充满张力的摇滚人风格相反,她安静、恬淡,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写细小的情绪,唱民谣,她叫陈绮贞。
我真觉得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真的是百花齐放的盛世,有质量,有销量。80年代的台湾学生会把王海玲的《偈》写在毕业赠言里:“地球你不必留我,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这样晦涩的歌词放在今天,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传唱的流行歌曲的。90年代,虽然流行歌曲的“水分”越来越大,但好歹卖的都好,幕后创作的才子佳人们尚且看得见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动力在这一行继续下去。虽然总有一些歌手明明觉着好听却不大能卖得动(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万芳),但在普遍大好的唱片形势下,也不至于落魄。杨乃文和陈绮贞在那时,大约也算这一类人,以至于我心里有所不平,为何她们很出色,却卖不好。当然,当时卖的好的,我觉得大多也很出色,比如张雨生打造的张惠妹。所以有评论谈及翻唱唱片,我会想起张惠妹的两张翻唱专辑。实在是唱功了得的女孩,而且“天然”。只可惜最了解她最能发掘她的人过早去了,于是就这么偏离轨道了。嗯,我也跑题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新世纪里港台(尤其台湾)R&B大行其道,伪摇滚崭露头角。黄舒骏《改变1995》感慨: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唱片市场急剧萎缩的今天,冒险尝试别的门类,抑或是刻意的去走走“文艺路线”,是万万不可的。80年代,宝丽金可以一方面靠谭咏麟赚钱,一方面立达明一派搞搞艺术,但今天,赚钱的没几个,吃饱肚子尚且困难,还搞什么“艺术”。全盘R&B,没头脑的流行和舞曲无非也是为了确保赚到钱,没别的想法了。
于是,想搞艺术的人们开始“独立”了。Indie一词在本世纪初,于多数中文流行音乐听众还是极度陌生,但到了05年左右,伴随着港台许多间独立厂牌如人山人海、五四三、风和日丽等等雨后春笋般崛起(当然这些厂牌大多创立时间已久),独立音乐,独立音乐人也成为时髦乃至流行词汇,于是我曾经默默喜欢的陈绮贞突然背后多了一堆年轻的拥趸,而后自然卷、Tizzy Bac云云,我不得不感慨我上年纪了,眼花缭乱啊。
在流行歌曲单一口味的快餐强塞下,一时间看到这么多特别的甜点,自然欣喜非常,只是还没有几张专辑,我就觉得,这甜点,它竟也就是一种口味的。而且更不能接受的是,热爱这些甜点的人,他们究竟是为了显示自己不屑快餐,还是真的爱吃甜点???
杨乃文我算不得了解,但是几年前朋友给我发了一张图,是杨乃文的藏碟,一眼就看到那么多自己中意的唱片,嗯,要说我当时心中没有陡升好感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发现了知音一样。所以最初看到杨乃文翻唱专辑的歌单,我是真的期待值暴涨。应该说,从歌单上看,杨乃文绝对博得了我的好感。特别期待她和陈奕迅合作的Perfect Day和After Hours,前者毕竟有陈奕迅,后者我觉得是这一系列歌当中我觉得最适合她声线的。另外也好奇她怎么唱Song 2...
嗯,我是听mp3的。尽管鄙视。我不听过不知道好不好听怎么贸然买碟呢,我又不是她的粉丝。
翻唱专辑确实不容易讨好人,而且全盘改动编曲的翻唱尤其危险。庾澄庆的《哈林夜总会》尚且有人拍砖,更何况是改动英文经典,还跨了语言和听众的界限。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杨乃文的选曲,没有刻意迎合纯华语听众的爱好,就按照自己喜欢的选择。而且终于有中文歌手翻唱Radiohead不是翻Creep了!我弹冠相庆一下...专辑下下来首先听的就是这首,觉得很美的,副歌有点dream-pop的效果,非常非常的赞。
然后,接下来,我终于没能忍住,先听了Song 2...接下来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一个字,雷,两个字,天雷。紧接着的Scientist也是比较失败的,刻意回避用钢琴配器尤其失败...
Perfect Day因为陈奕迅的配合,觉得还是比较中听的,The Drugs Don't Work, Diamonds Are Forever, Falling Slowly, After Hours也算不错吧。Miss Underwater唱的相当有气质。而Hallelujah, 20 Century Boy都比较糟糕,都是被无数大牌翻唱过的无法逾越的顶级曲目,杨乃文或许还没到火候,再加上编曲都比较奇怪。
其实我们说专辑不好的,也没有指责杨乃文是刻意糟践这些歌曲,我绝对相信杨乃文是把自己最心爱的歌给捧出来的,只是她没有做好,是真的没有做好。就好像你很努力去完成一部作品,一幅画,一首歌,甚至就是个作业,但是旁人看来你做的并不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怪你挑战的太高难度了。尽力做了就好。
最后,杨乃文的歌迷/粉丝不要激动,老罗语录教育我们,要自信,若相信杨乃文是出色的,对这些批评又何必在意。至于质问为什么不喜欢还要听这张翻唱(而且还是非法下载来的),我只能说,谁要她翻的都是这么牛逼的歌曲,你要是平庸的几首歌我会听嘛。再说了,我不听怎么知道我不喜欢,本来期待值那么高...
杨乃文97年甫一出道,新人终究需要多点炒作,于是“女伍佰”的称号来了。我依稀记得头回在电视上头回看她唱“只要你一个人了解我就够了”,声线很特别。当时的唱片发行方,还是“魔岩”。这个名头就意味着高品质。
杨乃文处女唱片次年,魔岩又发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专辑,和杨乃文充满张力的摇滚人风格相反,她安静、恬淡,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写细小的情绪,唱民谣,她叫陈绮贞。
我真觉得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真的是百花齐放的盛世,有质量,有销量。80年代的台湾学生会把王海玲的《偈》写在毕业赠言里:“地球你不必留我,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这样晦涩的歌词放在今天,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传唱的流行歌曲的。90年代,虽然流行歌曲的“水分”越来越大,但好歹卖的都好,幕后创作的才子佳人们尚且看得见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动力在这一行继续下去。虽然总有一些歌手明明觉着好听却不大能卖得动(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万芳),但在普遍大好的唱片形势下,也不至于落魄。杨乃文和陈绮贞在那时,大约也算这一类人,以至于我心里有所不平,为何她们很出色,却卖不好。当然,当时卖的好的,我觉得大多也很出色,比如张雨生打造的张惠妹。所以有评论谈及翻唱唱片,我会想起张惠妹的两张翻唱专辑。实在是唱功了得的女孩,而且“天然”。只可惜最了解她最能发掘她的人过早去了,于是就这么偏离轨道了。嗯,我也跑题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新世纪里港台(尤其台湾)R&B大行其道,伪摇滚崭露头角。黄舒骏《改变1995》感慨: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唱片市场急剧萎缩的今天,冒险尝试别的门类,抑或是刻意的去走走“文艺路线”,是万万不可的。80年代,宝丽金可以一方面靠谭咏麟赚钱,一方面立达明一派搞搞艺术,但今天,赚钱的没几个,吃饱肚子尚且困难,还搞什么“艺术”。全盘R&B,没头脑的流行和舞曲无非也是为了确保赚到钱,没别的想法了。
于是,想搞艺术的人们开始“独立”了。Indie一词在本世纪初,于多数中文流行音乐听众还是极度陌生,但到了05年左右,伴随着港台许多间独立厂牌如人山人海、五四三、风和日丽等等雨后春笋般崛起(当然这些厂牌大多创立时间已久),独立音乐,独立音乐人也成为时髦乃至流行词汇,于是我曾经默默喜欢的陈绮贞突然背后多了一堆年轻的拥趸,而后自然卷、Tizzy Bac云云,我不得不感慨我上年纪了,眼花缭乱啊。
在流行歌曲单一口味的快餐强塞下,一时间看到这么多特别的甜点,自然欣喜非常,只是还没有几张专辑,我就觉得,这甜点,它竟也就是一种口味的。而且更不能接受的是,热爱这些甜点的人,他们究竟是为了显示自己不屑快餐,还是真的爱吃甜点???
杨乃文我算不得了解,但是几年前朋友给我发了一张图,是杨乃文的藏碟,一眼就看到那么多自己中意的唱片,嗯,要说我当时心中没有陡升好感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发现了知音一样。所以最初看到杨乃文翻唱专辑的歌单,我是真的期待值暴涨。应该说,从歌单上看,杨乃文绝对博得了我的好感。特别期待她和陈奕迅合作的Perfect Day和After Hours,前者毕竟有陈奕迅,后者我觉得是这一系列歌当中我觉得最适合她声线的。另外也好奇她怎么唱Song 2...
嗯,我是听mp3的。尽管鄙视。我不听过不知道好不好听怎么贸然买碟呢,我又不是她的粉丝。
翻唱专辑确实不容易讨好人,而且全盘改动编曲的翻唱尤其危险。庾澄庆的《哈林夜总会》尚且有人拍砖,更何况是改动英文经典,还跨了语言和听众的界限。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杨乃文的选曲,没有刻意迎合纯华语听众的爱好,就按照自己喜欢的选择。而且终于有中文歌手翻唱Radiohead不是翻Creep了!我弹冠相庆一下...专辑下下来首先听的就是这首,觉得很美的,副歌有点dream-pop的效果,非常非常的赞。
然后,接下来,我终于没能忍住,先听了Song 2...接下来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一个字,雷,两个字,天雷。紧接着的Scientist也是比较失败的,刻意回避用钢琴配器尤其失败...
Perfect Day因为陈奕迅的配合,觉得还是比较中听的,The Drugs Don't Work, Diamonds Are Forever, Falling Slowly, After Hours也算不错吧。Miss Underwater唱的相当有气质。而Hallelujah, 20 Century Boy都比较糟糕,都是被无数大牌翻唱过的无法逾越的顶级曲目,杨乃文或许还没到火候,再加上编曲都比较奇怪。
其实我们说专辑不好的,也没有指责杨乃文是刻意糟践这些歌曲,我绝对相信杨乃文是把自己最心爱的歌给捧出来的,只是她没有做好,是真的没有做好。就好像你很努力去完成一部作品,一幅画,一首歌,甚至就是个作业,但是旁人看来你做的并不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怪你挑战的太高难度了。尽力做了就好。
最后,杨乃文的歌迷/粉丝不要激动,老罗语录教育我们,要自信,若相信杨乃文是出色的,对这些批评又何必在意。至于质问为什么不喜欢还要听这张翻唱(而且还是非法下载来的),我只能说,谁要她翻的都是这么牛逼的歌曲,你要是平庸的几首歌我会听嘛。再说了,我不听怎么知道我不喜欢,本来期待值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