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的流畅
这个乐队以及这张专辑我能找到的资料就这么点了:“Breed Obsession”是澳大利亚摇滚乐队Gyroscope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由Dave Eringa制作,华纳音乐2008年3月8日正式发行。这张专辑的录制、缩混和制作都在英国完成。这是Gyroscope第二次到国外录制专辑,上张专辑“Are You Invovlved”于2005年在洛杉矶制作。“Breed Obsession”一经发行就拿到了ARIA(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唱片榜第一的位置,是乐队最有商业价值的一张专辑。这张专辑在2008年8月被ARIA授予金唱片奖后,得到了更多的好评。”(VeryCD)
官网打不开,该死的校园网,驴都被它拖死了。
封套是我喜欢的款,裸露暧昧,直勾勾地映射着这个普天淫荡乱性的世道。由此出发,我以为这是一张alternative的唱片,混着些电子、funk和迷幻,用实验性的男假声唱着摇曳生姿的性爱词汇。直到在制作人一栏看到了Dave Eringa的大名——Manic Street Prechers以前的制作人——我最近很是喜欢MSP,他们的新专辑今年5月也要出炉了,James Dean Bradfield一边骂着Brian Molko小婊子小妓女一边扮演着人道主义者一边用他们多达10张的专辑无情占用了我的E盘823MB的内存。插播个事,小婊子小妓女的新歌《battle for the sun》——《为日而战》——“struggle for fucking”真是不错,一句“dream brother, my killer, my lover”简直是甜蜜到揪心啊,小贱人你跟Stef哥哥好好过就好,你们俩的幸福比Placebo的新歌重要。
小贱人越活越年轻了,1996年的Placebo回归了,最近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36 degrees》MV里漂在烂尸堆中的那颗脑袋,瞪着眼睛噘着唇彩小嘴脏兮兮华丽丽妖艳艳地勾引人。
回到“Breed Obsession”上。主唱的嗓音把握很到位,收放自如。适度的沙哑,高音时又异常明亮,是一种讨人喜的类型;像润湿的沙堆,看似松散,实际坚挺。专辑整体也很流畅,轻重相间,尺度和节奏都控制到一个精致的程度。编曲中贝司的分量不轻,在《These Day》中奠定了一个厚重的背景,为整张专辑制造了一个大气成熟的前半部分;《The River Between》前半部分的和声很柔,完全配合着吉他的弹性,中间骤然吼出来,继而又延续原来那种清甜的愉悦感;《Her Design》是个轻快的吉他摇滚,乡村求爱曲似的歌词和旋律虽与专辑整体风格略有出入,却也算的上是一个尝试性的调节;《Sliver Heart》是首post-grunge,编曲突出了贝司的硬朗感,挑起了专辑后半部的精彩。末尾一首《Time》很出彩,颇有Pink Floyd的风采,把结尾收得非常自然。
只是,一种不好定义的矛盾感充满了听碟的过程。说白了,他们似乎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特点,自我标榜的强度显然不够,作为一个主流乐队,形象感羸弱会是一个致命伤。同样感觉的乐队不少,我听了这张说喜欢,我听了别的也会说喜欢,同样都是喜欢,到那时,我可能都不记得这张“Breed Obsession”了。
澳洲这些年来出了不少优秀乐队,他们利用这块独立大陆的自由和与传统摇滚大本营遥远的距离开创了自己的一片视窗,不用拘泥于美式或英式的限制。Coldplay对美国的迎合式或者The Killers对英摇的致敬式,统统不在澳洲乐队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一放眼,便是整个北半球世界。这倒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了自我定义的重要性。这一点上,The Vines做到了,而且非常成功。
官网打不开,该死的校园网,驴都被它拖死了。
封套是我喜欢的款,裸露暧昧,直勾勾地映射着这个普天淫荡乱性的世道。由此出发,我以为这是一张alternative的唱片,混着些电子、funk和迷幻,用实验性的男假声唱着摇曳生姿的性爱词汇。直到在制作人一栏看到了Dave Eringa的大名——Manic Street Prechers以前的制作人——我最近很是喜欢MSP,他们的新专辑今年5月也要出炉了,James Dean Bradfield一边骂着Brian Molko小婊子小妓女一边扮演着人道主义者一边用他们多达10张的专辑无情占用了我的E盘823MB的内存。插播个事,小婊子小妓女的新歌《battle for the sun》——《为日而战》——“struggle for fucking”真是不错,一句“dream brother, my killer, my lover”简直是甜蜜到揪心啊,小贱人你跟Stef哥哥好好过就好,你们俩的幸福比Placebo的新歌重要。
小贱人越活越年轻了,1996年的Placebo回归了,最近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36 degrees》MV里漂在烂尸堆中的那颗脑袋,瞪着眼睛噘着唇彩小嘴脏兮兮华丽丽妖艳艳地勾引人。
回到“Breed Obsession”上。主唱的嗓音把握很到位,收放自如。适度的沙哑,高音时又异常明亮,是一种讨人喜的类型;像润湿的沙堆,看似松散,实际坚挺。专辑整体也很流畅,轻重相间,尺度和节奏都控制到一个精致的程度。编曲中贝司的分量不轻,在《These Day》中奠定了一个厚重的背景,为整张专辑制造了一个大气成熟的前半部分;《The River Between》前半部分的和声很柔,完全配合着吉他的弹性,中间骤然吼出来,继而又延续原来那种清甜的愉悦感;《Her Design》是个轻快的吉他摇滚,乡村求爱曲似的歌词和旋律虽与专辑整体风格略有出入,却也算的上是一个尝试性的调节;《Sliver Heart》是首post-grunge,编曲突出了贝司的硬朗感,挑起了专辑后半部的精彩。末尾一首《Time》很出彩,颇有Pink Floyd的风采,把结尾收得非常自然。
只是,一种不好定义的矛盾感充满了听碟的过程。说白了,他们似乎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特点,自我标榜的强度显然不够,作为一个主流乐队,形象感羸弱会是一个致命伤。同样感觉的乐队不少,我听了这张说喜欢,我听了别的也会说喜欢,同样都是喜欢,到那时,我可能都不记得这张“Breed Obsession”了。
澳洲这些年来出了不少优秀乐队,他们利用这块独立大陆的自由和与传统摇滚大本营遥远的距离开创了自己的一片视窗,不用拘泥于美式或英式的限制。Coldplay对美国的迎合式或者The Killers对英摇的致敬式,统统不在澳洲乐队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一放眼,便是整个北半球世界。这倒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了自我定义的重要性。这一点上,The Vines做到了,而且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