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玉簪

第一次读《玉簪记》的文字,是在于丹讲昆曲的书里。
除了略微熟悉的《牡丹亭》的“分析”,我习惯撇去于丹,只看原著。
就这样被《玉簪记》吸引。书里引的是“琴挑”一段。
“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
大致明白是一个叫潘必正的书生寓居道观,遇到了一个叫陈妙常的道姑,二人相互喜欢,道姑却礼法在身,心里喜欢但不敢逾越,然后怎样怎样怎样……
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对白也只有两个人,“溶溶夜月,悄悄闲庭”。主人公是这样简单的两个人物,书生一枚,道姑一位,衣衫简单,庵堂干净。情感也是这样简单,无非就是相互喜欢嘛,只不过是发生在出家人和世俗人之间……
不知道为什么就莫名好感。陈妙常的形象我小时候是见过的,虽是一身道姑装扮,却比太多的花枝招展的女像要美。
那时就想一定要看看。我觉得我曾经受了《牡丹亭》的“骗”,但是这回不会。
知道岳美缇,是从昆剧迷嘴里的“华岳”开始。
华指华文漪,岳就是指岳美缇了。
从网上搜了一小段华岳的《玉簪记》。华文漪真是美。可惜网上没有整出的了。又看见说两人中途不再搭档,不知为何。于是继续寻找到岳美缇张静娴的版本。
张没有华美,自己觉得也没有华表演得好。但是她自有一种气质。挺像道姑的。呵呵。
岳美缇的潘必正,真赞。也许她不是最“帅”的,但是就是有那么一种风度……说不清。网上有人把她和同是演昆曲小生的石小梅作对比,说石是冷的,总透着一股孤独,可岳是温暖的。这评价很贴切。
评价完演员,再来评价下这出戏吧。其实,就我的水平,无法“评价”。只是谈几个让我微笑或颔首的地方吧。
第一,潘必正的出场。真把“溶溶夜月,悄悄闲庭”的优雅劲儿做足了。
二,“请坐”“有坐”和潘必正的三个“好说”。书呆子得好可爱。
三,“偷听”一直到“寒寒寒冷了”。
注:有人评,偷听与后来的偷诗本来都不是好事,但一往情深基础上的小伎俩,可以原谅。可惜今人没学会前者,倒都学会了后者。
四,“偷诗”,潘发誓那一段。陈妙常不让他以前程为誓,只要“两心天地知”。
五,“秋江”。“潘郎,我此番送你,不为分近远。只盼你……”“妙常,我不是负心人呀。”
可能还有,留待以后看时再记。
写了这些,其实都不算评论。我本不善评论,见了好东西就更不想评论。很多东西是需要亲身体会的。何况那咿呀婉曲的昆曲。
第一遍,看到中后段,觉得他们俩真像两个小孩子,过家家呢。到最后,才知真情可贵。于是也不觉得那是过家家了。觉得像过家家,因为只有小孩儿才“一片真心吐出来”,成人都含蓄多了,什么想法也不说。攒着,盖着……直到它变质,捂烂。哦耶~
:(
没什么可说的啦,建议看吧。这张盘值得收藏。:)
除了略微熟悉的《牡丹亭》的“分析”,我习惯撇去于丹,只看原著。
就这样被《玉簪记》吸引。书里引的是“琴挑”一段。
“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
大致明白是一个叫潘必正的书生寓居道观,遇到了一个叫陈妙常的道姑,二人相互喜欢,道姑却礼法在身,心里喜欢但不敢逾越,然后怎样怎样怎样……
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对白也只有两个人,“溶溶夜月,悄悄闲庭”。主人公是这样简单的两个人物,书生一枚,道姑一位,衣衫简单,庵堂干净。情感也是这样简单,无非就是相互喜欢嘛,只不过是发生在出家人和世俗人之间……
不知道为什么就莫名好感。陈妙常的形象我小时候是见过的,虽是一身道姑装扮,却比太多的花枝招展的女像要美。
那时就想一定要看看。我觉得我曾经受了《牡丹亭》的“骗”,但是这回不会。
知道岳美缇,是从昆剧迷嘴里的“华岳”开始。
华指华文漪,岳就是指岳美缇了。
从网上搜了一小段华岳的《玉簪记》。华文漪真是美。可惜网上没有整出的了。又看见说两人中途不再搭档,不知为何。于是继续寻找到岳美缇张静娴的版本。
张没有华美,自己觉得也没有华表演得好。但是她自有一种气质。挺像道姑的。呵呵。
岳美缇的潘必正,真赞。也许她不是最“帅”的,但是就是有那么一种风度……说不清。网上有人把她和同是演昆曲小生的石小梅作对比,说石是冷的,总透着一股孤独,可岳是温暖的。这评价很贴切。
评价完演员,再来评价下这出戏吧。其实,就我的水平,无法“评价”。只是谈几个让我微笑或颔首的地方吧。
第一,潘必正的出场。真把“溶溶夜月,悄悄闲庭”的优雅劲儿做足了。
二,“请坐”“有坐”和潘必正的三个“好说”。书呆子得好可爱。
三,“偷听”一直到“寒寒寒冷了”。
注:有人评,偷听与后来的偷诗本来都不是好事,但一往情深基础上的小伎俩,可以原谅。可惜今人没学会前者,倒都学会了后者。
四,“偷诗”,潘发誓那一段。陈妙常不让他以前程为誓,只要“两心天地知”。
五,“秋江”。“潘郎,我此番送你,不为分近远。只盼你……”“妙常,我不是负心人呀。”
可能还有,留待以后看时再记。
写了这些,其实都不算评论。我本不善评论,见了好东西就更不想评论。很多东西是需要亲身体会的。何况那咿呀婉曲的昆曲。
第一遍,看到中后段,觉得他们俩真像两个小孩子,过家家呢。到最后,才知真情可贵。于是也不觉得那是过家家了。觉得像过家家,因为只有小孩儿才“一片真心吐出来”,成人都含蓄多了,什么想法也不说。攒着,盖着……直到它变质,捂烂。哦耶~
:(
没什么可说的啦,建议看吧。这张盘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