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不算乐评的一次乐评
我想象着像个孩子,在田野里奔跑,在阳光照耀下的油菜花田里,在温暖的春风里咯咯的嬉笑。奔跑着奔跑着,孩子飞起来了,他化作一朵轻柔的云彩,在天空上在微风里,他越飘越远,消失在天边尽头。后来,云又变成雨,在天的尽头挥落,终于第一次真实的亲吻到了大地......
我们曾经如此纯真,我们曾经如此可爱。我们也曾怀揣着理想,我们也曾期许未来,我们也曾坚信过真理,我们也曾相信过真实,也曾相信过爱,我们也曾.....也曾拥有自己。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改变,我们便开始了遗忘,渐渐的开始相信自己从未相信也从未打算相信过的东西,后来相信的越来越多,就再也不能肯定自己到底相信什么了。唯一确信的是自己成熟了——这是所有改变的终极原因,这是一切回答中最高明的解释,这是让自己如释重负的最大宽慰,这也是推动自己坚定前行的信念。不过这是个谬论,荒诞不经的借口,因为那个成熟的“我”再也不是自己,“我”早在一点一点的遗忘里将自己剥落、抛弃。
诗人就是心智已成年而灵魂仍如婴儿的人,我既无一丝诗人的气质,更无一丝诗人的才情,我普通的就像扔进大海的一块石头,但就算是石头也有它的渴望。我不过是渴望真实和纯粹,渴望一个孩子般的心灵。而渴望毕竟只能是渴望。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希望看着灵魂慢慢的肮脏下去,却缺少有阻止这一切发生的能力。但这并不表示我要软弱下去,我愿“诗意的栖居于大地”,愿能有机会清洗自我的灵魂,在清洗中找回最初的我。
总有某些音乐让我感动不已,总有某些乐段让我不住泪流,只有在音乐里我们才可以找到真实,那原初的真实。让我们感动的音乐背后必然有一个美丽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和诗人类似,他们天生就有保持如婴儿般灵魂的能力。因此我们总能在他们的作品里体会到感动和真实,那是我们几乎丢失殆尽的东西,我们并不缺少快乐——这似乎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追求,而是缺少真实。我们每每感动不已的东西恰是我们灵魂深处缺失的东西,那灵魂深处的浅浅印痕是这些东西陪我们抛弃时留下的回家的记号,我们之所以还偶尔感动一把,正是这浅浅印记的吸引。而我们中的很多,已经把这印记给抹平,淡淡的,再也看不出任何曾有过的迹象。
不过我们倒是不很在意这些,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快乐的,是呀!我们毕竟还是快乐的,我们不懈的追求不久是这么?然而谁又知道,“快乐不过是一种性情”,对于性格愈丰富的人,快乐也就愈不那么重要,但若对于一个性格庸常,没有什么特色的灵魂,同时又缺少快乐的人来说,那实在是不堪至极。上帝让让白痴快乐是再公平不过的了!丰盈的性情,斑斓的灵魂才是我们所有的最终的追求。不!!那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只是我们早已丢失而需穷尽心血去找寻和追回的东西!
我总是寄希望于再音乐里体会到我灵魂里丢失的东西,并渴望将他们找回,然而找回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然而每每在音乐里的时候,我却可以确信我还没有抛弃所有,我尚有一丝可以感动自己的真实,它们在音乐的感动里产生共鸣,并努力要呼唤那被我遗弃的部分。有人说音乐给我力量让我前行,然而音乐承载的确是一颗柔韧的心灵,她脆弱不堪。她并不能给我们以力量,她所能给我们的只有我们丢失的纯真。不是说只有在给人纯真感觉的音乐里才能够给予我们纯真,而是所有能够让我们感动不已,泪流不止的音乐里都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这颗心灵才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纯真,才能给予我们以纯真,而那丢失的纯真才是真正给予我们力量的东西,那是份单纯的渴望。
我不确信很多东西,比方爱情,比方幸福,比方快乐.....但在音乐里我又如此确信这些东西,而最另我确信的是我被感动了,我触到了最细微的真实!而正是这些,让我重新开始了相信,相信善良,相信纯洁,相信希望,相信还有爱......
室友说你以后毕业可以去音乐杂志写乐评,我没回答。
我还是写不了乐评,看我前面扯了一大堆,却与这张专辑好不相关。对于我,乐评是写不了的,最多是与音乐有关的文字,与听完专辑后有关的感受。我评不了专辑的好坏,只能说喜欢与否以及喜欢的程度高低。专业人士可以去评价一张唱片优劣,但他评判不了听者喜欢与否的对或错,喜欢与否与他们无关,也与他们眼里唱片的好坏无关。不过评价高的唱片与被人喜爱的关系绝大部分是正相关!但喜好确与好坏无关!我们有见过观点不同的人互相诋毁侮辱对骂甚至攻击的事情,这发生在几乎是所有领域,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却很少发生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里,也不可能发生在对音乐不同喜好的分歧中。没有人会因为我喜欢某些音乐而另一些人讨厌这些音乐而发生争执和冲突!音乐没有征服欲,她不试图劝说你去喜欢她,更不会强求你去喜欢她,她就那样在那里存在着,等待着喜欢她的人出现,静静的,默默地守望。。。。。音乐是创作者私人的,产生以后才是公众的。而我们喜欢与否也是再私人不过的!
我也分析不了后摇的伟大艺术内涵,既没能力到达后工业批判的“深度”的思考,更不想这样去思考,我只知道音乐的承载力是微弱的,也只知道音乐给人的只有喜好与否,只有感动与否。
有人说不应该过分细化音乐类型,也不要去用定义划分。这点我基本上统一,只是觉得分类还是有必要的,毕竟不同类型的音乐给人决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听Sigur Rós总不会和听宋祖英听出一个味道来!但喜欢与否却可以使一样的,没有人会否定在听Sigur Rós的人中会有喜欢宋祖英的。不论何种音乐中都会有些能让人感动不已,不论何种音乐都有着某些共性,正是这些共性让人每每在音乐里都满心感怀,不可遏止的情感向外奔泻。这共性便是真实!造作的音乐或许也可以获得喜欢,然而却绝不可以让人由内而外感动、泪流。我们听到摇滚乐里愤懑的真,听到金属乐里狂躁的真,听到后摇乐里幻想的真,听到新世纪乐里缥缈的真,听到民谣乐里纯朴的真,听到爵士乐里哀婉的真,听到古典乐里浑厚的真....
每每在音乐里感动总会让我们忘了自我,而这忘却,却是一次对真正自我的寻访,一次真正自我的回归。
对于一张喜爱至无法言表的唱片,例如这张专辑,最好只用一句话表达:我感动了自己,久久的;我寻访到了自己,长长的。
(文/et2dai)
我们曾经如此纯真,我们曾经如此可爱。我们也曾怀揣着理想,我们也曾期许未来,我们也曾坚信过真理,我们也曾相信过真实,也曾相信过爱,我们也曾.....也曾拥有自己。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改变,我们便开始了遗忘,渐渐的开始相信自己从未相信也从未打算相信过的东西,后来相信的越来越多,就再也不能肯定自己到底相信什么了。唯一确信的是自己成熟了——这是所有改变的终极原因,这是一切回答中最高明的解释,这是让自己如释重负的最大宽慰,这也是推动自己坚定前行的信念。不过这是个谬论,荒诞不经的借口,因为那个成熟的“我”再也不是自己,“我”早在一点一点的遗忘里将自己剥落、抛弃。
诗人就是心智已成年而灵魂仍如婴儿的人,我既无一丝诗人的气质,更无一丝诗人的才情,我普通的就像扔进大海的一块石头,但就算是石头也有它的渴望。我不过是渴望真实和纯粹,渴望一个孩子般的心灵。而渴望毕竟只能是渴望。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希望看着灵魂慢慢的肮脏下去,却缺少有阻止这一切发生的能力。但这并不表示我要软弱下去,我愿“诗意的栖居于大地”,愿能有机会清洗自我的灵魂,在清洗中找回最初的我。
总有某些音乐让我感动不已,总有某些乐段让我不住泪流,只有在音乐里我们才可以找到真实,那原初的真实。让我们感动的音乐背后必然有一个美丽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和诗人类似,他们天生就有保持如婴儿般灵魂的能力。因此我们总能在他们的作品里体会到感动和真实,那是我们几乎丢失殆尽的东西,我们并不缺少快乐——这似乎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追求,而是缺少真实。我们每每感动不已的东西恰是我们灵魂深处缺失的东西,那灵魂深处的浅浅印痕是这些东西陪我们抛弃时留下的回家的记号,我们之所以还偶尔感动一把,正是这浅浅印记的吸引。而我们中的很多,已经把这印记给抹平,淡淡的,再也看不出任何曾有过的迹象。
不过我们倒是不很在意这些,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快乐的,是呀!我们毕竟还是快乐的,我们不懈的追求不久是这么?然而谁又知道,“快乐不过是一种性情”,对于性格愈丰富的人,快乐也就愈不那么重要,但若对于一个性格庸常,没有什么特色的灵魂,同时又缺少快乐的人来说,那实在是不堪至极。上帝让让白痴快乐是再公平不过的了!丰盈的性情,斑斓的灵魂才是我们所有的最终的追求。不!!那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只是我们早已丢失而需穷尽心血去找寻和追回的东西!
我总是寄希望于再音乐里体会到我灵魂里丢失的东西,并渴望将他们找回,然而找回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然而每每在音乐里的时候,我却可以确信我还没有抛弃所有,我尚有一丝可以感动自己的真实,它们在音乐的感动里产生共鸣,并努力要呼唤那被我遗弃的部分。有人说音乐给我力量让我前行,然而音乐承载的确是一颗柔韧的心灵,她脆弱不堪。她并不能给我们以力量,她所能给我们的只有我们丢失的纯真。不是说只有在给人纯真感觉的音乐里才能够给予我们纯真,而是所有能够让我们感动不已,泪流不止的音乐里都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这颗心灵才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纯真,才能给予我们以纯真,而那丢失的纯真才是真正给予我们力量的东西,那是份单纯的渴望。
我不确信很多东西,比方爱情,比方幸福,比方快乐.....但在音乐里我又如此确信这些东西,而最另我确信的是我被感动了,我触到了最细微的真实!而正是这些,让我重新开始了相信,相信善良,相信纯洁,相信希望,相信还有爱......
室友说你以后毕业可以去音乐杂志写乐评,我没回答。
我还是写不了乐评,看我前面扯了一大堆,却与这张专辑好不相关。对于我,乐评是写不了的,最多是与音乐有关的文字,与听完专辑后有关的感受。我评不了专辑的好坏,只能说喜欢与否以及喜欢的程度高低。专业人士可以去评价一张唱片优劣,但他评判不了听者喜欢与否的对或错,喜欢与否与他们无关,也与他们眼里唱片的好坏无关。不过评价高的唱片与被人喜爱的关系绝大部分是正相关!但喜好确与好坏无关!我们有见过观点不同的人互相诋毁侮辱对骂甚至攻击的事情,这发生在几乎是所有领域,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却很少发生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里,也不可能发生在对音乐不同喜好的分歧中。没有人会因为我喜欢某些音乐而另一些人讨厌这些音乐而发生争执和冲突!音乐没有征服欲,她不试图劝说你去喜欢她,更不会强求你去喜欢她,她就那样在那里存在着,等待着喜欢她的人出现,静静的,默默地守望。。。。。音乐是创作者私人的,产生以后才是公众的。而我们喜欢与否也是再私人不过的!
我也分析不了后摇的伟大艺术内涵,既没能力到达后工业批判的“深度”的思考,更不想这样去思考,我只知道音乐的承载力是微弱的,也只知道音乐给人的只有喜好与否,只有感动与否。
有人说不应该过分细化音乐类型,也不要去用定义划分。这点我基本上统一,只是觉得分类还是有必要的,毕竟不同类型的音乐给人决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听Sigur Rós总不会和听宋祖英听出一个味道来!但喜欢与否却可以使一样的,没有人会否定在听Sigur Rós的人中会有喜欢宋祖英的。不论何种音乐中都会有些能让人感动不已,不论何种音乐都有着某些共性,正是这些共性让人每每在音乐里都满心感怀,不可遏止的情感向外奔泻。这共性便是真实!造作的音乐或许也可以获得喜欢,然而却绝不可以让人由内而外感动、泪流。我们听到摇滚乐里愤懑的真,听到金属乐里狂躁的真,听到后摇乐里幻想的真,听到新世纪乐里缥缈的真,听到民谣乐里纯朴的真,听到爵士乐里哀婉的真,听到古典乐里浑厚的真....
每每在音乐里感动总会让我们忘了自我,而这忘却,却是一次对真正自我的寻访,一次真正自我的回归。
对于一张喜爱至无法言表的唱片,例如这张专辑,最好只用一句话表达:我感动了自己,久久的;我寻访到了自己,长长的。
(文/et2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