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和一个世界
人是一种很自以为是的动物。我们期待一些东西,预设一些观点,并认为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直奔结论而忽略到达那个结论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活动,有多少是理性的,多少是感性的,多少是飘忽跳跃而不定型的。
举例来说,对Revolution Renaissance,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发现几乎没有人指出这是一个新乐队,刚刚组成并且仅仅出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专辑,这样一个新乐队。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面孔——或者至少那些面孔之一,实在是太熟悉了。这是一个由professionist们组成的新乐队,但完全与旧瓶新酒或者新瓶旧酒的概念无关。我仍然相信一个新乐队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团员磨合,音乐方向,工作方法与团队氛围的建立,应该是同样存在的。这不是T叔的另一个side project,这是他以及他的团员们,今后很多年里的事业和人生。而现在,无论他们曾经是谁,他们只是发出了初试啼声的第一个音符。
如果我这么说,你是否能够放弃一些预设的结论?
不够speedy?
缺少键盘?
没有double bass?
主唱太weak?
我不否认这是事实,但事实不应该这样描述。事实是——“不”speedy而不是“不够”speedy,是键盘和双大鼓“少”而不是键盘和双大鼓“缺少”。因为这里不应该存在这样的比较,如果你在比较,那么潜意识里,你其实没有承认他们是一个新的乐团,没有接受这其实就是他们选定的方向。
这并不难理解。其实,我也很难接受曾经的stratovarius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在一年之后,在两张见证分道扬镳的专辑之后。
这两张专辑,上一张,我很喜欢;这一张,我依然很喜欢,尽管它们非常的,非——常——的,不同。
上一张是stratovarius,这一张不是。
但这一张是什么呢?
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描述它,这也是我反复听了一周以后才试图写下感受的原因。
它不是power metal,尽管有不少power metal的元素,以及大量精彩的riff,无论速度质量都令人惊叹。(多少弥补了一些上一张的遗憾)
它应该类似于symponic和progressive的某种合体,但基调是暗沉的。它和T叔所有作品一样,一定是melodic的,但由于symponic的底色,它不是cheesy的。它大部分的歌曲有着melancholic的氛围,这大概最新和最突出的特色。它让我想到黑夜——不是城市里,而是深山里的夜,黑暗而不静谧,许多事情正在发生,许多生命在生长和消亡,而月亮在天上看着一切。
渐渐地,我迷失在黑暗里那些惊人丰富的细节中,看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世界。
所以说,如果仍旧认为这是金属乐的话,那么,它只可能是一种金属:水银。
它是流动的,变幻的,没有形状的。
没有形状,是不是一件好事?
我说是,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啊。
但我并不能回避由此带来的问题。将来,他们该是要有一个形状的,而我想象不出这个形状,除非和现在这个一样。
我已经说了足够多的题外话,尚未涉及到我对这张专辑真正具体的感受。我会试着,按照惯例,一首一首来评价,但是在此之前,我仍然想说一个问题。
T叔的歌,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对话你的感情;它们有强大而奇异的渗透力,可以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给你,让你在宏大之中失语,在美好面前落泪。这种感觉通常被笼统概括为epic,而T叔的epic是内省的,是由内向外再向内的,他激发你去想象一个世界,而不是给你一个世界来震撼你的心灵。有这样效果的歌,即使在T叔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也一般维持在每张专辑两首左右的水平。
其他的歌,通常也会被叫做某种程度的epic,包括激情洋溢的head bangers,包括温柔伤感的ballad,包括炫技的shred平和的rock堂皇的anthem。它们是某一方面的强调和凸显,以构成一张专辑整体的多样化和均衡的听觉体验。
因为一首所谓“完整”的epic song,从前奏的氛围营造,按照层次渐入的乐器和人声,快慢板切换,情绪调度,适时的高潮推进如海浪涨落,或许还需要插入一段solo来点睛,以及各种管弦乐的编排,最后进入尾声的处理……这几乎复杂如人生。听完一首歌,你经历了一个情绪的轮回,一场虚拟的旅程,疲倦而收获甚丰。
无论你感情多么丰沛,我想,你依然难以接受一遍又一遍重复类似的过程。
这张专辑,偏偏做了这样的事情,它把极大量的“完整”epic,一首接一首放在了一起。
这个世界不公平,我不得不这么想。实话讲,这张专辑如果拆开来,足以撑起四到五张水准以上的专辑,只要把后边那几首歌给每一张分一首压轴就好了。当然,你得另写一些其他的filler,但写filler,甚至写完美的,可以成为经典的filler,都不是很难。
于是你有一种……初出茅庐的画师,看见清明上河图时候的表情。
问题是,清明上河图是否就是完美的呢?
据说,宇宙是全息的。每一粒沙里,都有整个的世界。
我心中最完美的唱片,也应该是全息的。
我希望每一首歌都是一粒沙,包含着整个专辑要表达的信息;而整张专辑也应该忠实地再现一粒沙,像一首歌一样有起有承有转有合。
它不该是一盘散沙,无论每一颗沙子有多么亮,更不应该让一些沙子彼此过于相像。
即使有强烈的意愿和丰富的想法,甚至于实现它们的能力,我仍然想说,站远一些,看看是否有留白的余地。
诚然,我长久地迷失在了细节的森林里,我被每一粒沙里面的世界打动了。我也为他们找到了适合的借口——在乐队的成型阶段,方向仍不确定时,连贯性的缺失是可以适当原谅的。他们用细节上登峰造极的精工细作实现了对每个方向的实验,同时彰显了他们的实力。我给这张专辑五星,毫不犹豫。
但并不是没有遗憾,或者说希望。
我希望在细节和整体的博弈中不要丢失任何一方,我希望它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可以厚积也可以薄发,可以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也可以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hand。
下面常规的review
1 The Age of Aquarius
非常精彩的opening,也是和T叔的旧风格比较接近的一首歌。印象中除了Destiny以外,T叔从未把同名主打放在第一首过,所以看到这样的曲目安排我还是有点意外的。这歌前奏(相对)短入戏极快,旋律上口编曲紧凑,也适合做单曲。
值得一提的是歌词很用心。其实整张专辑的歌词都比前作用心,而且比起歌曲本身,歌词算是相当有整体感的,aquarius和ghost of fallen grace等词多次在不同的歌中出现。
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吉他solo。
2 Sins of My Beloved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前半部分很重,录制很用心,包括特意加入的喘息声,然后突然转入非常catchy的高潮,让人印象深刻。这首歌的高潮部分现在天天在我脑子里盘旋……
T叔在这首歌里的solo让人耳目一新,绝不是他以前的solo风格。
整体上,bass重。制作精细。结束得干净利落。
3 Ixion's Wheel
这首歌前奏很长,以至于很多人抱怨说比起后面部分有点失衡。4:25的歌,前奏达1分55秒,也就是接近一半。我觉得前面其实很好,尤其是弦乐的部分。后面不妨加长一两个verse。不过这歌的歌词有点简单,虽然Ixion's wheel这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但一直重复这一句也是个问题,感觉如果真要拉长,最好能同时扩充一下歌词。
就整体来说,这首真是power metal了,而且恐怕是整张里唯一的。里面的solo也很典型。
(“正文”的)第一两个小节,有点像NW的bye bye beautiful。
4 Behind the Mask
Gus的声音非常有可塑性,这可能是和koti最大的不同。有时候听他两首歌我不能马上认出是同一人。这首歌很多人不喜欢,但我很喜欢欣赏里面Gus声音的多种变化。既然这歌叫behind the mask,那么有意为之的各种声线,从粗砺到尖锐到正常,都是非常适当的。这首歌有一种(T叔作品里)少见的anger和aggressive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与长段solo相连接的尾声很巧妙。
缺点仍是词曲略显简单。
5 Ghost of Fallen Grace
从这首歌开始,整张专辑进入了让人又爱又恨的epic循环。
这里我想再次讨论Gus的声音。这首歌刚放出的时候专辑还没有发行,我听了这首歌的第一句就有点小惊讶:这是Gus?
Koti的声音,有很高的辨识度,尤其重要的是,它有一层明亮的金属底色。无论他唱高音还是低音,激昂还是柔软,始终有一种坚实的安全感。
Gus不是。他轻声吟唱的时候,声音真的可以是柔弱的,柔而且弱。这一点被很多老strato fans诟病,但我想T叔的选择有其道理。试试让koti唱这首歌,那将完全不是现在的感觉。正是许多这样的小细节让我悲哀地想,strato是终将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因为T叔想要的方向,不再是koti最适合的。
这首歌我觉得制作得非常好。整首歌是渐进的。虽然如果停在3分钟那里就已经是首很经典的歌了,但T叔仍然选择加一个更strong的重复高潮。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感觉,好像这张专辑的录音有意在某些部分做了处理,使一些歌的高潮部分不像是录音室而像是现场。非常开阔。比如这首歌在唱到making my way across this wasteland的时候,的确有荒原的气象。
我实在难以用言语描述我对这一段的喜爱之情。
另外,这首歌的歌词真的很文艺……orz
6 Heart of All
首先说一句,这几首歌之间的连接都做得非常精细,从上面那首到这首接得天衣无缝,可见制作的用功程度。
然后我必须要说,这首歌的制作堪称经典。背景持续的心跳声,以及随着the heart of all的尾音加强的环绕重低音特效,绝对是神来之笔,可以让听歌的人感觉到心室颤动。
虽然歌词简单,但这歌还是很有想法的。同样是持续渐进的高潮,随着一长段精彩的solo结束,直接切入短促坚决的弦乐,继续推高,然后接入也许是歌词的点睛:I am you, you are we, we are them... the heart of all,最后仍以心跳声结尾并接入下一首的前奏,依然天衣无缝。
7 So She Wears Black
钢琴,接提琴重奏,接女高音合唱,层层递进,然后一串竖琴清丽的滑音进入主题,成为最有灵气的亮点——于是你马上知道,这一首肯定比上一首还要epic。
实际上它确实是官方论坛最喜爱的歌曲票选第三名。第二名是它的下一首,第一名是它的下下一首。
所以你知道我说epic循环是什么意思了。
与前面不同,这首歌的黑暗气氛完全是用钢琴和沉重的鼓点营造的,高潮依然开阔大气,旋律极好,过耳难忘。中间加了大段女高音和声,提琴推动盘旋上升感,竖琴的倏忽闪现给人惊喜。
这首歌代入感非常强,听到最后,你会由衷地认同最后一句歌词。
so she wears black, and she looks divine.
这是一首divine的歌。最后的钢琴fade out很完美。
8 Kyrie Eleison
T叔总是不断证明给你,他还可以更epic,还可以epic得更有新意。
女高音吟唱开始,我不小心想到了当初和人开玩笑评价NW的Eva器乐版,说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很有西游记师徒成佛时候的feel。
kyrie eleison看名字本身,就知道要走宗教路线,所以这个开头实在是再寻常不过。而不寻常到让人只剩叹服的部分就紧接在后面。歌声和祈祷同时响起,同步进行,在钢琴声中缓缓展开。Gus再次施展了柔弱无助的声线,混合着童声祈祷,让人极度动容和屏息。印象中T叔发布的专辑录制过程里面有他反复要求Gus重唱其中一部分以找到恰当的轻柔感觉,用心程度不言而喻。
这首歌并不是整体都很温柔,高潮部分其实相当硬,也有很炫的solo,基本上是把很多精彩塞进一首歌的感觉,最后依然以童声祈祷“阿门”结束。
9 Into The Future
在专辑的结尾,终于迎来了一首欢乐的歌。整首歌是塞尔特民族风与金属乐的完美结合,可作为folk metal范例。这首歌的theme让我有点想起sonata arctica的那首victoria's secret,很有趣。
这首歌的风笛用得非常好,并不是单纯的点缀,而是持续不断一直存在于背景的主调。整体的旋律大概是整张里面最有资格称为cheesy的,以往这一点总是遭人批评,时过境迁cheesy竟然又成了“最喜欢”这首歌的理由,人心真是多变,笑。
因为歌曲风格上扬的关系,Gus在这里听起来有点像koti了。
歌词里有点age of aquarius的题。也算是首尾呼应。
分析了半天,其实他们还是有作很多努力在歌曲的整合上面的,包括歌曲间的衔接,歌词的呼应,theme的应用,可见他们确实是在用最大的心血做这张专辑。我很多次想给出更尖锐的意见,但最终都被细节上的诚意说服了,于是我告诉自己说,你不必再要求更多。
我的专辑现在还在邮局和我之间的什么地方,所以我无法给出更多关于制作的细节。目前已知的是这张专辑由T叔,Gus和Bruno写成,由T叔和Mikka制作,比起strato时期的一人包办似乎有了些许变化。但是就这张专辑的音乐而言,我看到了很多的吉他,很多的贝司,而没有看到很多鼓和键盘。我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当然一切取决于他们将选定的音乐风格。
所以,这篇已经过长的评论,就到此结束。
举例来说,对Revolution Renaissance,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发现几乎没有人指出这是一个新乐队,刚刚组成并且仅仅出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专辑,这样一个新乐队。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面孔——或者至少那些面孔之一,实在是太熟悉了。这是一个由professionist们组成的新乐队,但完全与旧瓶新酒或者新瓶旧酒的概念无关。我仍然相信一个新乐队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团员磨合,音乐方向,工作方法与团队氛围的建立,应该是同样存在的。这不是T叔的另一个side project,这是他以及他的团员们,今后很多年里的事业和人生。而现在,无论他们曾经是谁,他们只是发出了初试啼声的第一个音符。
如果我这么说,你是否能够放弃一些预设的结论?
不够speedy?
缺少键盘?
没有double bass?
主唱太weak?
我不否认这是事实,但事实不应该这样描述。事实是——“不”speedy而不是“不够”speedy,是键盘和双大鼓“少”而不是键盘和双大鼓“缺少”。因为这里不应该存在这样的比较,如果你在比较,那么潜意识里,你其实没有承认他们是一个新的乐团,没有接受这其实就是他们选定的方向。
这并不难理解。其实,我也很难接受曾经的stratovarius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在一年之后,在两张见证分道扬镳的专辑之后。
这两张专辑,上一张,我很喜欢;这一张,我依然很喜欢,尽管它们非常的,非——常——的,不同。
上一张是stratovarius,这一张不是。
但这一张是什么呢?
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描述它,这也是我反复听了一周以后才试图写下感受的原因。
它不是power metal,尽管有不少power metal的元素,以及大量精彩的riff,无论速度质量都令人惊叹。(多少弥补了一些上一张的遗憾)
它应该类似于symponic和progressive的某种合体,但基调是暗沉的。它和T叔所有作品一样,一定是melodic的,但由于symponic的底色,它不是cheesy的。它大部分的歌曲有着melancholic的氛围,这大概最新和最突出的特色。它让我想到黑夜——不是城市里,而是深山里的夜,黑暗而不静谧,许多事情正在发生,许多生命在生长和消亡,而月亮在天上看着一切。
渐渐地,我迷失在黑暗里那些惊人丰富的细节中,看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世界。
所以说,如果仍旧认为这是金属乐的话,那么,它只可能是一种金属:水银。
它是流动的,变幻的,没有形状的。
没有形状,是不是一件好事?
我说是,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啊。
但我并不能回避由此带来的问题。将来,他们该是要有一个形状的,而我想象不出这个形状,除非和现在这个一样。
我已经说了足够多的题外话,尚未涉及到我对这张专辑真正具体的感受。我会试着,按照惯例,一首一首来评价,但是在此之前,我仍然想说一个问题。
T叔的歌,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对话你的感情;它们有强大而奇异的渗透力,可以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给你,让你在宏大之中失语,在美好面前落泪。这种感觉通常被笼统概括为epic,而T叔的epic是内省的,是由内向外再向内的,他激发你去想象一个世界,而不是给你一个世界来震撼你的心灵。有这样效果的歌,即使在T叔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也一般维持在每张专辑两首左右的水平。
其他的歌,通常也会被叫做某种程度的epic,包括激情洋溢的head bangers,包括温柔伤感的ballad,包括炫技的shred平和的rock堂皇的anthem。它们是某一方面的强调和凸显,以构成一张专辑整体的多样化和均衡的听觉体验。
因为一首所谓“完整”的epic song,从前奏的氛围营造,按照层次渐入的乐器和人声,快慢板切换,情绪调度,适时的高潮推进如海浪涨落,或许还需要插入一段solo来点睛,以及各种管弦乐的编排,最后进入尾声的处理……这几乎复杂如人生。听完一首歌,你经历了一个情绪的轮回,一场虚拟的旅程,疲倦而收获甚丰。
无论你感情多么丰沛,我想,你依然难以接受一遍又一遍重复类似的过程。
这张专辑,偏偏做了这样的事情,它把极大量的“完整”epic,一首接一首放在了一起。
这个世界不公平,我不得不这么想。实话讲,这张专辑如果拆开来,足以撑起四到五张水准以上的专辑,只要把后边那几首歌给每一张分一首压轴就好了。当然,你得另写一些其他的filler,但写filler,甚至写完美的,可以成为经典的filler,都不是很难。
于是你有一种……初出茅庐的画师,看见清明上河图时候的表情。
问题是,清明上河图是否就是完美的呢?
据说,宇宙是全息的。每一粒沙里,都有整个的世界。
我心中最完美的唱片,也应该是全息的。
我希望每一首歌都是一粒沙,包含着整个专辑要表达的信息;而整张专辑也应该忠实地再现一粒沙,像一首歌一样有起有承有转有合。
它不该是一盘散沙,无论每一颗沙子有多么亮,更不应该让一些沙子彼此过于相像。
即使有强烈的意愿和丰富的想法,甚至于实现它们的能力,我仍然想说,站远一些,看看是否有留白的余地。
诚然,我长久地迷失在了细节的森林里,我被每一粒沙里面的世界打动了。我也为他们找到了适合的借口——在乐队的成型阶段,方向仍不确定时,连贯性的缺失是可以适当原谅的。他们用细节上登峰造极的精工细作实现了对每个方向的实验,同时彰显了他们的实力。我给这张专辑五星,毫不犹豫。
但并不是没有遗憾,或者说希望。
我希望在细节和整体的博弈中不要丢失任何一方,我希望它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可以厚积也可以薄发,可以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也可以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hand。
下面常规的review
1 The Age of Aquarius
非常精彩的opening,也是和T叔的旧风格比较接近的一首歌。印象中除了Destiny以外,T叔从未把同名主打放在第一首过,所以看到这样的曲目安排我还是有点意外的。这歌前奏(相对)短入戏极快,旋律上口编曲紧凑,也适合做单曲。
值得一提的是歌词很用心。其实整张专辑的歌词都比前作用心,而且比起歌曲本身,歌词算是相当有整体感的,aquarius和ghost of fallen grace等词多次在不同的歌中出现。
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吉他solo。
2 Sins of My Beloved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前半部分很重,录制很用心,包括特意加入的喘息声,然后突然转入非常catchy的高潮,让人印象深刻。这首歌的高潮部分现在天天在我脑子里盘旋……
T叔在这首歌里的solo让人耳目一新,绝不是他以前的solo风格。
整体上,bass重。制作精细。结束得干净利落。
3 Ixion's Wheel
这首歌前奏很长,以至于很多人抱怨说比起后面部分有点失衡。4:25的歌,前奏达1分55秒,也就是接近一半。我觉得前面其实很好,尤其是弦乐的部分。后面不妨加长一两个verse。不过这歌的歌词有点简单,虽然Ixion's wheel这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但一直重复这一句也是个问题,感觉如果真要拉长,最好能同时扩充一下歌词。
就整体来说,这首真是power metal了,而且恐怕是整张里唯一的。里面的solo也很典型。
(“正文”的)第一两个小节,有点像NW的bye bye beautiful。
4 Behind the Mask
Gus的声音非常有可塑性,这可能是和koti最大的不同。有时候听他两首歌我不能马上认出是同一人。这首歌很多人不喜欢,但我很喜欢欣赏里面Gus声音的多种变化。既然这歌叫behind the mask,那么有意为之的各种声线,从粗砺到尖锐到正常,都是非常适当的。这首歌有一种(T叔作品里)少见的anger和aggressive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与长段solo相连接的尾声很巧妙。
缺点仍是词曲略显简单。
5 Ghost of Fallen Grace
从这首歌开始,整张专辑进入了让人又爱又恨的epic循环。
这里我想再次讨论Gus的声音。这首歌刚放出的时候专辑还没有发行,我听了这首歌的第一句就有点小惊讶:这是Gus?
Koti的声音,有很高的辨识度,尤其重要的是,它有一层明亮的金属底色。无论他唱高音还是低音,激昂还是柔软,始终有一种坚实的安全感。
Gus不是。他轻声吟唱的时候,声音真的可以是柔弱的,柔而且弱。这一点被很多老strato fans诟病,但我想T叔的选择有其道理。试试让koti唱这首歌,那将完全不是现在的感觉。正是许多这样的小细节让我悲哀地想,strato是终将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因为T叔想要的方向,不再是koti最适合的。
这首歌我觉得制作得非常好。整首歌是渐进的。虽然如果停在3分钟那里就已经是首很经典的歌了,但T叔仍然选择加一个更strong的重复高潮。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感觉,好像这张专辑的录音有意在某些部分做了处理,使一些歌的高潮部分不像是录音室而像是现场。非常开阔。比如这首歌在唱到making my way across this wasteland的时候,的确有荒原的气象。
我实在难以用言语描述我对这一段的喜爱之情。
另外,这首歌的歌词真的很文艺……orz
6 Heart of All
首先说一句,这几首歌之间的连接都做得非常精细,从上面那首到这首接得天衣无缝,可见制作的用功程度。
然后我必须要说,这首歌的制作堪称经典。背景持续的心跳声,以及随着the heart of all的尾音加强的环绕重低音特效,绝对是神来之笔,可以让听歌的人感觉到心室颤动。
虽然歌词简单,但这歌还是很有想法的。同样是持续渐进的高潮,随着一长段精彩的solo结束,直接切入短促坚决的弦乐,继续推高,然后接入也许是歌词的点睛:I am you, you are we, we are them... the heart of all,最后仍以心跳声结尾并接入下一首的前奏,依然天衣无缝。
7 So She Wears Black
钢琴,接提琴重奏,接女高音合唱,层层递进,然后一串竖琴清丽的滑音进入主题,成为最有灵气的亮点——于是你马上知道,这一首肯定比上一首还要epic。
实际上它确实是官方论坛最喜爱的歌曲票选第三名。第二名是它的下一首,第一名是它的下下一首。
所以你知道我说epic循环是什么意思了。
与前面不同,这首歌的黑暗气氛完全是用钢琴和沉重的鼓点营造的,高潮依然开阔大气,旋律极好,过耳难忘。中间加了大段女高音和声,提琴推动盘旋上升感,竖琴的倏忽闪现给人惊喜。
这首歌代入感非常强,听到最后,你会由衷地认同最后一句歌词。
so she wears black, and she looks divine.
这是一首divine的歌。最后的钢琴fade out很完美。
8 Kyrie Eleison
T叔总是不断证明给你,他还可以更epic,还可以epic得更有新意。
女高音吟唱开始,我不小心想到了当初和人开玩笑评价NW的Eva器乐版,说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很有西游记师徒成佛时候的feel。
kyrie eleison看名字本身,就知道要走宗教路线,所以这个开头实在是再寻常不过。而不寻常到让人只剩叹服的部分就紧接在后面。歌声和祈祷同时响起,同步进行,在钢琴声中缓缓展开。Gus再次施展了柔弱无助的声线,混合着童声祈祷,让人极度动容和屏息。印象中T叔发布的专辑录制过程里面有他反复要求Gus重唱其中一部分以找到恰当的轻柔感觉,用心程度不言而喻。
这首歌并不是整体都很温柔,高潮部分其实相当硬,也有很炫的solo,基本上是把很多精彩塞进一首歌的感觉,最后依然以童声祈祷“阿门”结束。
9 Into The Future
在专辑的结尾,终于迎来了一首欢乐的歌。整首歌是塞尔特民族风与金属乐的完美结合,可作为folk metal范例。这首歌的theme让我有点想起sonata arctica的那首victoria's secret,很有趣。
这首歌的风笛用得非常好,并不是单纯的点缀,而是持续不断一直存在于背景的主调。整体的旋律大概是整张里面最有资格称为cheesy的,以往这一点总是遭人批评,时过境迁cheesy竟然又成了“最喜欢”这首歌的理由,人心真是多变,笑。
因为歌曲风格上扬的关系,Gus在这里听起来有点像koti了。
歌词里有点age of aquarius的题。也算是首尾呼应。
分析了半天,其实他们还是有作很多努力在歌曲的整合上面的,包括歌曲间的衔接,歌词的呼应,theme的应用,可见他们确实是在用最大的心血做这张专辑。我很多次想给出更尖锐的意见,但最终都被细节上的诚意说服了,于是我告诉自己说,你不必再要求更多。
我的专辑现在还在邮局和我之间的什么地方,所以我无法给出更多关于制作的细节。目前已知的是这张专辑由T叔,Gus和Bruno写成,由T叔和Mikka制作,比起strato时期的一人包办似乎有了些许变化。但是就这张专辑的音乐而言,我看到了很多的吉他,很多的贝司,而没有看到很多鼓和键盘。我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当然一切取决于他们将选定的音乐风格。
所以,这篇已经过长的评论,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