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均事关姿态

我经常为这样一件事情而感到迷茫,那就是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这问题拔高了说涉及存在主义,听起来如同暴发户家的地板砖一样华丽冰冷令人不适。但它存在范围之广和出现频率之高又实在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作为一个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每每很轻易地被相同性质的文艺作品所感动。看见华莱士振臂高呼“freeeeeeeeeedom”,我感动;读到郭敬明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我感动;看见周迅说“如果我消失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我感动;在这张唱片里,周迅上述名段被引用后男声响起的时候,我……呃,这个要放放,放到结尾点题去,我们先说说别的。
事实上,在这种人文主义情绪到达最高潮时我总是习惯性地能在眼泪从眼角滑落到腮帮子的几秒钟内将这个问题过十遍。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这种复读机式的自我拷问的效率显而易见,对道德情操实质性的裨益也是微乎其微,而我始终乐此不疲。老实地说,我从复读机模式里得到某种快感,这种快感具体来源于张士豪或者警察阿武等洋溢纯情或悲情美感的重复行为,却类似小女孩穿着妈妈的高跟鞋把妈妈的口红画得像休斯莱杰的谢幕角色,类似小男孩舌尖触到酒杯里面或手指夹起爸爸烟灰缸里的烟屁股放进双唇之间抿紧的瞬间脸皱成苦瓜,尤其类似亲爱的你们听了这张亲爱的苏被感动得翻江倒海而打了四星或五星或者被恶心得一塌糊涂而打了一星或两星。
因为太容易存在这样的为群众忽略的可能,所有的姿态,温柔或嚣张,调侃或严肃,街潮或复古,实验或怀旧,摇滚或小清新,文艺青年或愤怒青年,被骂装逼或骂人装逼,喜欢《亲爱的苏》或讨厌《亲爱的苏》,大部分人表露出的事关人文主义情绪的姿态,就内核而言既不算真我的表露,连形式也远非个人的原创。我们的行为,究竟和看完武侠电影开始捡路边的脏木棍美滋滋比划的小时候有什么不同?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我们为了抵抗自身的渺小感本能地择姿态其一心向往之,以此构建期望中的理想自我——如同小女孩小男孩对成人世界的理想——然后跟随。这种跟随的直接指向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严重匮乏,而所有人浑然不觉,只径自沉溺。——这么说会很像挖苦,而我绝无此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家都是无神论者,最有道德标准发言权的东西我们都认为不存在,那也就实在没必要在非对错上较真,尤其无需在对彼此性质相等只是具体内容有异的跟从行为的是非对错上较真。简言之,较真将如同那个“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的思考一般,徒劳且愚蠢。
我知道《亲爱的苏》的机缘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认识了另一个同样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们不妨叫他A,A向我推荐这首歌时用了他擅长的那种文体,中短句单独成段外加大量感觉形容词以句号为间隔堆积的安妮宝贝语气。于是我听了,听了两遍,我除了周迅的段子什么都没记住,于是关了千千静听。他对《亲爱的苏》的喜爱以及他表达出喜爱的方式实在让人觉得,就他的跟随或者说模仿的水平来说,A实在乏善可陈毫无亮点,而我坚定地认为A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生活艰辛,亦因为轻信和虚荣吃过很多苦头,但他坚持给我发邮件说“宝。冷暖自知。唯愿安好。”我想像他每天深夜离开嘈杂混乱的工作地,身上带着刚刚好的钱,来到网吧上网,听文艺腔的歌,看文艺腔的电影,写文艺腔的评论,给我发文艺腔的邮件,说当下的工作和环境让他很是“寒冷倦怠”很想“离弃”,而他终究不能。在他带给我的温暖与尴尬感觉之间纠结了许久之后,我终于得出结论:纠结于姿态是多么表面的行为,我至少应该看到他的感动是真实的,他人文主义情绪的泛滥正是基于他的思考。
而我说这些只是为了证明:至少在豆瓣上,绝大多数的姿态,包括我这般缺乏引用忽略论据丧失逻辑的学究腔,无非也只是一种刻意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粗糙的模仿。大家跟的主子不同罢了,没必要针锋相对。跟随的行为,因为从事者众,其苍白的本质也便可得到更宽容的对待。而看着《亲爱的苏》名目下风格迥异的评论是一件太有趣的事情,将矫情的事业做到极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卓然不群的姿态呢?
退一万步说,这世界不嫌的就是热闹。能发出声音起码表明还存在感动的能力,而区别于麻木的人一多,世界就热闹起来了。
作为一个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每每很轻易地被相同性质的文艺作品所感动。看见华莱士振臂高呼“freeeeeeeeeedom”,我感动;读到郭敬明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我感动;看见周迅说“如果我消失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我感动;在这张唱片里,周迅上述名段被引用后男声响起的时候,我……呃,这个要放放,放到结尾点题去,我们先说说别的。
事实上,在这种人文主义情绪到达最高潮时我总是习惯性地能在眼泪从眼角滑落到腮帮子的几秒钟内将这个问题过十遍。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这种复读机式的自我拷问的效率显而易见,对道德情操实质性的裨益也是微乎其微,而我始终乐此不疲。老实地说,我从复读机模式里得到某种快感,这种快感具体来源于张士豪或者警察阿武等洋溢纯情或悲情美感的重复行为,却类似小女孩穿着妈妈的高跟鞋把妈妈的口红画得像休斯莱杰的谢幕角色,类似小男孩舌尖触到酒杯里面或手指夹起爸爸烟灰缸里的烟屁股放进双唇之间抿紧的瞬间脸皱成苦瓜,尤其类似亲爱的你们听了这张亲爱的苏被感动得翻江倒海而打了四星或五星或者被恶心得一塌糊涂而打了一星或两星。
因为太容易存在这样的为群众忽略的可能,所有的姿态,温柔或嚣张,调侃或严肃,街潮或复古,实验或怀旧,摇滚或小清新,文艺青年或愤怒青年,被骂装逼或骂人装逼,喜欢《亲爱的苏》或讨厌《亲爱的苏》,大部分人表露出的事关人文主义情绪的姿态,就内核而言既不算真我的表露,连形式也远非个人的原创。我们的行为,究竟和看完武侠电影开始捡路边的脏木棍美滋滋比划的小时候有什么不同?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我们为了抵抗自身的渺小感本能地择姿态其一心向往之,以此构建期望中的理想自我——如同小女孩小男孩对成人世界的理想——然后跟随。这种跟随的直接指向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严重匮乏,而所有人浑然不觉,只径自沉溺。——这么说会很像挖苦,而我绝无此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家都是无神论者,最有道德标准发言权的东西我们都认为不存在,那也就实在没必要在非对错上较真,尤其无需在对彼此性质相等只是具体内容有异的跟从行为的是非对错上较真。简言之,较真将如同那个“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世界上?”的思考一般,徒劳且愚蠢。
我知道《亲爱的苏》的机缘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认识了另一个同样标准的感情丰富思维纤细的文艺青年,我们不妨叫他A,A向我推荐这首歌时用了他擅长的那种文体,中短句单独成段外加大量感觉形容词以句号为间隔堆积的安妮宝贝语气。于是我听了,听了两遍,我除了周迅的段子什么都没记住,于是关了千千静听。他对《亲爱的苏》的喜爱以及他表达出喜爱的方式实在让人觉得,就他的跟随或者说模仿的水平来说,A实在乏善可陈毫无亮点,而我坚定地认为A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生活艰辛,亦因为轻信和虚荣吃过很多苦头,但他坚持给我发邮件说“宝。冷暖自知。唯愿安好。”我想像他每天深夜离开嘈杂混乱的工作地,身上带着刚刚好的钱,来到网吧上网,听文艺腔的歌,看文艺腔的电影,写文艺腔的评论,给我发文艺腔的邮件,说当下的工作和环境让他很是“寒冷倦怠”很想“离弃”,而他终究不能。在他带给我的温暖与尴尬感觉之间纠结了许久之后,我终于得出结论:纠结于姿态是多么表面的行为,我至少应该看到他的感动是真实的,他人文主义情绪的泛滥正是基于他的思考。
而我说这些只是为了证明:至少在豆瓣上,绝大多数的姿态,包括我这般缺乏引用忽略论据丧失逻辑的学究腔,无非也只是一种刻意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粗糙的模仿。大家跟的主子不同罢了,没必要针锋相对。跟随的行为,因为从事者众,其苍白的本质也便可得到更宽容的对待。而看着《亲爱的苏》名目下风格迥异的评论是一件太有趣的事情,将矫情的事业做到极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卓然不群的姿态呢?
退一万步说,这世界不嫌的就是热闹。能发出声音起码表明还存在感动的能力,而区别于麻木的人一多,世界就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