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忆中的刘铮
专辑: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艺人:刘铮
厂牌:华之杰/林杰
时间:1990
评分:★★★★★
如果不是因为专辑的主打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在当时成为台湾龙虎榜的冠军,新一代的内地歌迷,恐怕就没有机会通过六零后、七零后那些模糊却又坚定的耳提面授,在如今依然保持对这张专辑回忆的血脉,以及一个叫做刘铮的歌手。
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出现刘铮这样的歌手,其实也算是台湾流行乐坛隔三差五都会出现的一个“奇迹”。与香港乐坛抱着偶像这个市场不放,甚至就连Beyond、“达明一派”这样的创作乐团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涂脂抹粉才能上场有所不同,台湾流行音乐的人文根基,还是让它能够将一些身边人、身边事尽可能原封不同的推向市场。久而久之,这倒也成为台湾流行乐坛的一个常规项目而被保留,并逐步总结出一套类似古画装裱式的手法,将这些你家隔壁的声音,以更委婉的商业策划进行打磨细化,这个群体就叫小人物歌手。刘铮其实正是这个群体院落中的一员,他的首张专辑也正是这个独特产业中集大成的成果。
从来没有一个歌手能够像刘铮那样,对内地乐迷产生过类似的这种茫然、失落、无助、无奈和可叹的独特印象。因为就是这一位曾经拿过龙虎榜冠军的歌手,却在仅仅只是发行了三张专辑后,就从此从歌坛消失,只留下背后那28个“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的粗暴质问反反复复的回响在乐迷的心中。凭心而论,刘铮并不是像明朝建文帝那样留下悬念的歌手,此前的曲佑良,同样是在发行了四张专辑后就人间蒸发,但是曲佑良的《英雄》因为受时代限制,却并没有为内地乐迷所知。而刘铮的出现,在当时内地乐坛的影响力,不亚于赵传和王杰的出现,都是那种年纪比较大、卖相比较差的歌手,却凭借着一手唱出你心声的亲民牌,出乎意料的从偶像歌手中杀出一条血路。
而刘铮的亲民牌,最亲近的就是那些同样卖相一般、事业马虎的都市男人的心肺,其暴力化的杀伤力,更是捕获了无数喜欢重口味的少妇的欢心。因为在流行乐坛的脂粉习气下泡得久了,男歌手自然而然会变得阴柔和矫情,冷不丁的出现这么一位唱情歌的猛汉,当然会因为其身上独特的荷尔蒙叫人心驰神往,这个时候,长相不是问题、年龄不是差距、经济更不成障碍,谁在音乐中唱得最无保留,就最能得到歌迷的亲睐。因为,事实上在歌迷圈中,一直以来同样有窥私的传统,谁将内心展露的最彻底,谁将真诚表现得最彻底,这样的音乐往往会超越长相的限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甚至就连一些爱在感情中谈经济的女性,都会因为这样的真诚,暂时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共鸣。
刘铮最打动人心的,无疑就是他那比罗大佑粗、比赵传低、比郑智化更沧桑、比王杰更不拘言笑的木讷声线,这是城市里最典型的那种原生态歌喉,而这样的歌喉,在民歌餐厅驻唱,那就是唱民谣的好材料,而到了夜店的酒巴,又是培育流行摇滚乐之感性的温床。两者兼顾之下,则就是制作人蔡宗政,在这张专辑里为刘铮找到的一条最佳折衷路线——民谣摇滚。
这是一张以民谣摇滚为主线的专辑,它只有民谣的质朴和摇滚的刚烈,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将这两种风格细化出更细腻的层次。贴合刘铮小人物的特质,蔡宗政即使在编曲的处理上,也显得特别邻家,在简约和粗犷中透出了无比的亲切。
在专辑中,刘铮只是完整的创作了两首作品,其中就包括专辑同名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是一首可以和王杰的《安妮》媲美的悲情歌,尤其是将悲情扩张成壮烈的嘶吼,以及28个“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的反复追加效果,更让作品陷入一种无穷尽的悲壮气氛中,尤如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里那挥之不去的“飘来飘去”,这首作品中反复吟唱的副歌,同样制造了一种文字的回声效果,比录音技术上的物理回声,更容易在听者心中造成一种震荡的冲击力。
即使在制作上,蔡宗政的手笔也和李寿全为王杰制作的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有几份相似之处。后者以王杰的部分作品做主线,然后以王文清的创作铺展出悲情的各种体现角度,而蔡宗政同样是在将刘铮定位于小人物歌手的基础上,也以自己和李安修合作的一些作品,尽可能的把音乐向外围延伸。像《良心战场》同样还是情歌,但更多的却是抽身事外,以摇滚的节奏、内省的反思,展现出刘铮作为男人血性和坚持的一面;《我的爸爸》则让刘铮的音乐在亲情的表述中更显得温情;《想不想休息一下》则因为王新莲创作的缘故,也让女性化的细腻温婉尽现其间;Reggae曲风的《夜的时光》,倒是让刘铮也轻盈和放纵了一把;《老兵卖冰》则用台湾老兵街头卖冰作为切入点,在今天与过去的画面穿插中,展现出一种人文温暖,其在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地位,绝不亚于另一首经典之作《酒干倘卖无》。而第二届金曲奖在当年也确实授予了此作品填词人李安修以年度最佳作词人的荣誉,再想一想同样还是这位李安修,若干日子之后,却是凭借着一曲《忘情水》成为刘德华的亲密战友,你会否因此而对人生和生存更多一点唏嘘?!
整张专辑显示出制作人蔡宗政对于多元化曲风和小人物质朴形象恰到好处的融合与拿捏,让刘铮角度单一的悲情创作,在历史遗留问题、都市夜生活这些场景的扩展中,更增加了专辑人文意义上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不是这样,仅仅只凭朴实、沧桑、苦涩、平凡、摇滚、真诚这样面上的东西,刘铮也就和迪克牛仔没什么区别了。当然,迪克牛仔现在就是想内涵也没机会了,因为蔡宗政这位连续三届获得金曲奖最佳制作人的音乐人,已经于2003年因脑癌去世。不知道在他去世的那夜,早已归隐山林不知去向的刘铮,会否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重唱一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文/爱地人
20/11/08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
艺人:刘铮
厂牌:华之杰/林杰
时间:1990
评分:★★★★★
如果不是因为专辑的主打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在当时成为台湾龙虎榜的冠军,新一代的内地歌迷,恐怕就没有机会通过六零后、七零后那些模糊却又坚定的耳提面授,在如今依然保持对这张专辑回忆的血脉,以及一个叫做刘铮的歌手。
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出现刘铮这样的歌手,其实也算是台湾流行乐坛隔三差五都会出现的一个“奇迹”。与香港乐坛抱着偶像这个市场不放,甚至就连Beyond、“达明一派”这样的创作乐团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涂脂抹粉才能上场有所不同,台湾流行音乐的人文根基,还是让它能够将一些身边人、身边事尽可能原封不同的推向市场。久而久之,这倒也成为台湾流行乐坛的一个常规项目而被保留,并逐步总结出一套类似古画装裱式的手法,将这些你家隔壁的声音,以更委婉的商业策划进行打磨细化,这个群体就叫小人物歌手。刘铮其实正是这个群体院落中的一员,他的首张专辑也正是这个独特产业中集大成的成果。
从来没有一个歌手能够像刘铮那样,对内地乐迷产生过类似的这种茫然、失落、无助、无奈和可叹的独特印象。因为就是这一位曾经拿过龙虎榜冠军的歌手,却在仅仅只是发行了三张专辑后,就从此从歌坛消失,只留下背后那28个“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的粗暴质问反反复复的回响在乐迷的心中。凭心而论,刘铮并不是像明朝建文帝那样留下悬念的歌手,此前的曲佑良,同样是在发行了四张专辑后就人间蒸发,但是曲佑良的《英雄》因为受时代限制,却并没有为内地乐迷所知。而刘铮的出现,在当时内地乐坛的影响力,不亚于赵传和王杰的出现,都是那种年纪比较大、卖相比较差的歌手,却凭借着一手唱出你心声的亲民牌,出乎意料的从偶像歌手中杀出一条血路。
而刘铮的亲民牌,最亲近的就是那些同样卖相一般、事业马虎的都市男人的心肺,其暴力化的杀伤力,更是捕获了无数喜欢重口味的少妇的欢心。因为在流行乐坛的脂粉习气下泡得久了,男歌手自然而然会变得阴柔和矫情,冷不丁的出现这么一位唱情歌的猛汉,当然会因为其身上独特的荷尔蒙叫人心驰神往,这个时候,长相不是问题、年龄不是差距、经济更不成障碍,谁在音乐中唱得最无保留,就最能得到歌迷的亲睐。因为,事实上在歌迷圈中,一直以来同样有窥私的传统,谁将内心展露的最彻底,谁将真诚表现得最彻底,这样的音乐往往会超越长相的限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甚至就连一些爱在感情中谈经济的女性,都会因为这样的真诚,暂时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共鸣。
刘铮最打动人心的,无疑就是他那比罗大佑粗、比赵传低、比郑智化更沧桑、比王杰更不拘言笑的木讷声线,这是城市里最典型的那种原生态歌喉,而这样的歌喉,在民歌餐厅驻唱,那就是唱民谣的好材料,而到了夜店的酒巴,又是培育流行摇滚乐之感性的温床。两者兼顾之下,则就是制作人蔡宗政,在这张专辑里为刘铮找到的一条最佳折衷路线——民谣摇滚。
这是一张以民谣摇滚为主线的专辑,它只有民谣的质朴和摇滚的刚烈,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将这两种风格细化出更细腻的层次。贴合刘铮小人物的特质,蔡宗政即使在编曲的处理上,也显得特别邻家,在简约和粗犷中透出了无比的亲切。
在专辑中,刘铮只是完整的创作了两首作品,其中就包括专辑同名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是一首可以和王杰的《安妮》媲美的悲情歌,尤其是将悲情扩张成壮烈的嘶吼,以及28个“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的反复追加效果,更让作品陷入一种无穷尽的悲壮气氛中,尤如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里那挥之不去的“飘来飘去”,这首作品中反复吟唱的副歌,同样制造了一种文字的回声效果,比录音技术上的物理回声,更容易在听者心中造成一种震荡的冲击力。
即使在制作上,蔡宗政的手笔也和李寿全为王杰制作的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有几份相似之处。后者以王杰的部分作品做主线,然后以王文清的创作铺展出悲情的各种体现角度,而蔡宗政同样是在将刘铮定位于小人物歌手的基础上,也以自己和李安修合作的一些作品,尽可能的把音乐向外围延伸。像《良心战场》同样还是情歌,但更多的却是抽身事外,以摇滚的节奏、内省的反思,展现出刘铮作为男人血性和坚持的一面;《我的爸爸》则让刘铮的音乐在亲情的表述中更显得温情;《想不想休息一下》则因为王新莲创作的缘故,也让女性化的细腻温婉尽现其间;Reggae曲风的《夜的时光》,倒是让刘铮也轻盈和放纵了一把;《老兵卖冰》则用台湾老兵街头卖冰作为切入点,在今天与过去的画面穿插中,展现出一种人文温暖,其在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地位,绝不亚于另一首经典之作《酒干倘卖无》。而第二届金曲奖在当年也确实授予了此作品填词人李安修以年度最佳作词人的荣誉,再想一想同样还是这位李安修,若干日子之后,却是凭借着一曲《忘情水》成为刘德华的亲密战友,你会否因此而对人生和生存更多一点唏嘘?!
整张专辑显示出制作人蔡宗政对于多元化曲风和小人物质朴形象恰到好处的融合与拿捏,让刘铮角度单一的悲情创作,在历史遗留问题、都市夜生活这些场景的扩展中,更增加了专辑人文意义上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不是这样,仅仅只凭朴实、沧桑、苦涩、平凡、摇滚、真诚这样面上的东西,刘铮也就和迪克牛仔没什么区别了。当然,迪克牛仔现在就是想内涵也没机会了,因为蔡宗政这位连续三届获得金曲奖最佳制作人的音乐人,已经于2003年因脑癌去世。不知道在他去世的那夜,早已归隐山林不知去向的刘铮,会否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重唱一曲《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文/爱地人
20/11/08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