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了

记得第一次接触“轻音乐”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对它极其厌恶。虽然我到现在还是不大清楚它到底说的是哪一种音乐,但喜好这事很难说。特别是对于一个开始有点叛逆苗头的小孩来说。也许现在的感官有所改变,但当时讨厌没有骨头的唯美抒情,我需要的是音乐从内发出冲击和震撼。
所以有段时间我也非常厌恶“广东音乐”。我在直觉上把它归成“轻音乐”的一类。我甚至不喜欢古筝的声音,原因也是觉得它轻了,浮了,习气杂气多。听着的时候没有觉得宁静悠远,却有一股油腻腻的感觉。其实那个时侯我挺喜欢粤曲的,从小学开始,每天从学校放学回家,我就定必到爷爷家去,他的收音机定必放着粤曲的节目。隔壁有个从粤剧团退下来的花旦,有时候我就会到她家里去唱曲。在这种情况下,我却竟然讨厌粤曲的土壤——广东音乐。须知道大部分粤剧的曲牌其实就是这些广东音乐曲目。
到底为什么在戏院里面我那么爱听后台的叮叮嚓嚓。可就是不喜欢CD里面的广东音乐呢?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委。
这些CD里的广东音乐,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我家原本有的那张广东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广东音乐,它听上去像是直接由电子软件编出来的“轻音乐”。它们听起来那么的轻。没有感情没有颜色。虽然年代久远,我想起都还有恶心的感觉。
听雨果的这一张,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记忆中它相对真实而沉稳一点,从第一首的禅院钟声开始的选曲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曲风格不是“轻音乐”。但是,我就是说不上个确切的感受。只觉得它还是轻了,广东音乐就乐曲而言很优秀,其中不乏借景抒怀感人肺腑之作。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听到的CD都是感情欠奉。当然大部分的广东音乐都是描述情景之作,我们能听到的大部分流行曲目也是轻快悦耳的多,就算不轻快他们都把音乐录成轻快的了——也许这样比较讨好一点吧。那到底是我对广东音乐特别敏感,还是事实真的如此?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站在一把二胡,一座扬琴前面,无论演奏者多么业余,或者那个戏班的师傅如何二流,那种感动和震撼总比在唱机前听要强烈N倍。这种情况有点像跟着卡拉OK里伴奏唱歌与现场乐队伴奏的区别。简直就是一个天渊之别。
是不是传统音乐都得这么样,要这么亲切地对坐着,才能真正感觉它的好。
所以有段时间我也非常厌恶“广东音乐”。我在直觉上把它归成“轻音乐”的一类。我甚至不喜欢古筝的声音,原因也是觉得它轻了,浮了,习气杂气多。听着的时候没有觉得宁静悠远,却有一股油腻腻的感觉。其实那个时侯我挺喜欢粤曲的,从小学开始,每天从学校放学回家,我就定必到爷爷家去,他的收音机定必放着粤曲的节目。隔壁有个从粤剧团退下来的花旦,有时候我就会到她家里去唱曲。在这种情况下,我却竟然讨厌粤曲的土壤——广东音乐。须知道大部分粤剧的曲牌其实就是这些广东音乐曲目。
到底为什么在戏院里面我那么爱听后台的叮叮嚓嚓。可就是不喜欢CD里面的广东音乐呢?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委。
这些CD里的广东音乐,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我家原本有的那张广东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广东音乐,它听上去像是直接由电子软件编出来的“轻音乐”。它们听起来那么的轻。没有感情没有颜色。虽然年代久远,我想起都还有恶心的感觉。
听雨果的这一张,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记忆中它相对真实而沉稳一点,从第一首的禅院钟声开始的选曲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曲风格不是“轻音乐”。但是,我就是说不上个确切的感受。只觉得它还是轻了,广东音乐就乐曲而言很优秀,其中不乏借景抒怀感人肺腑之作。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听到的CD都是感情欠奉。当然大部分的广东音乐都是描述情景之作,我们能听到的大部分流行曲目也是轻快悦耳的多,就算不轻快他们都把音乐录成轻快的了——也许这样比较讨好一点吧。那到底是我对广东音乐特别敏感,还是事实真的如此?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站在一把二胡,一座扬琴前面,无论演奏者多么业余,或者那个戏班的师傅如何二流,那种感动和震撼总比在唱机前听要强烈N倍。这种情况有点像跟着卡拉OK里伴奏唱歌与现场乐队伴奏的区别。简直就是一个天渊之别。
是不是传统音乐都得这么样,要这么亲切地对坐着,才能真正感觉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