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
http://jollychang.blog.sohu.com/111993497.html
=============================
这一张是最近听得最多的碟。一开始听了两遍,放下,然后心中老是念念不忘,最近几乎每晚必听。
一开始只是觉得Mozart - Fantaisie K. 397很赞,他弹得很有味道,但是风格又和我最推崇的Clara Haskil的Mozart不一样,却是相当喜欢。所以这首Fantaisie 不知道被我repeat了多少遍。
我一直认为Mozart的音乐其实很考人的,处理得太简单,人家会说你没内涵,装纯;太多技巧人家又说你浮夸华丽没有亲和力。
而Robert Casadesus的处理,既不zhuangbility,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而Beethoven - Sonata 28 Op.101也叫做“田园”,个人认为这是这张CD里最不出彩的一部作品,并不是说他弹得不好,而是他弹得很好。只是后面的简直是让人惊艳。
而后的交响练习曲(http://en.wikipedia.org/wiki/%C3%89tudes_symphoniques)他控制得很好,如同一个魅力十足的指挥,将我的气息从第一刻就牢牢掌握住,一直就这样和他神游21分钟。这个版本如果去除录音的因素,我完全可以称之为完美。
而后的两个印象派Ravel和Debussy更是惊艳无比,举世无双。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喜欢印象派的作品,但是听完Robert Casadesus演绎之后,我才明白,以前我是没有找到心目中那个能给我讲解印象派的大师。
后面的我真的写不了了,您就认真听吧……
由于是现场录音,而且时间久远,所以音质不是很好,所以,如果您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聆听,你只会错过这张举世无双……
绝无夸张
============================
交响练习曲 Op.13写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已经二十四岁。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钢琴练习中损伤了右手,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当钢琴家的念头,于是他转而立志当音乐批评家与作曲家。 1834年,他以批评家的身份发行了《音乐新杂志》,以弗罗雷斯坦、欧塞比乌斯、拉洛、姜吉利等笔名开展热烈的活动。至于作曲方面,在数量上还很少,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这首《交响练习曲》与第二年完成的《狂欢节》而已。然而这两首乐曲都称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
曲名中的"交响"一词究竟因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由曲子的音乐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域",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的。整部作品共有十二首乐曲,为变奏曲式。本曲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是后来的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交响练习曲》(Symphonic Etudes, Op.13) 创作于1934-1837年间,是技巧纯熟的变奏曲,主题是一段工整的升C小调“ 送葬进行曲”,是舒曼未婚妻之父弗利根男爵(Baron von Fricken)所作,他也是一位业余的长笛家。是舒曼少见的“非标题”音乐,从头至尾呈现高度的秩序感、奇想与探索,尤重于对技巧的要求。其变奏从庄严至反复无常、暴躁至抒情甜美等情绪变化,使这首作品特别动人,乐曲有如“拱门”的形式结构,蕴含着交响曲的力量。
http://www.pianohl.com/bbs/thread-4828-1-1.html
-------------------------------
Alborada del gracioso ("The Comedian's Aubade"), dedicated to M. D. Calvocoressi [Provider of the text to Ravel's Cinq mélodies populaires grecques]. This piece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Spanish themes, with the introductory chords reminiscent of guitars. The piece is marked by sharp dynamic and textural contrasts; it contains both stunning melodies and passages of considerable virtuo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roirs
-------------------------------
【卡薩德修】
Robert Casadesus
羅伯特•卡薩德修
189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1972年在巴黎逝世。卡薩德修十歲開始跟隨姑姑羅絲•卡薩德修(Rose Casadesus)學習鋼琴,後來在巴黎音樂院跟隨李斯特的學生傑梅學習,十四歲得到鋼琴第一獎,1917年首次登台演出,1921年與鋼琴家嘉比里拉 (嘉比)結婚。由於和拉威爾的私人交情,卡薩德修第一場獨奏會和曲目全部演奏拉威爾的作品,1927年與妻子開始合作一系列曲目以雙鋼琴或四手聯彈為主的二重奏獨奏會。卡薩德修於1935年在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的指揮下首度在美國登台演出,1940年移居美國並第一次在卡內基音樂廳露面。卡薩德修在1946年回到歐洲並且擔任法國封騰布洛美洲音樂院校長。卡薩德修為數不少的唱片中包括拉威爾作品全集,他的音樂以優異的控制技巧及豐富的音色聞名,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教師與作曲家。
十九世紀最後的鋼琴大師
羅伯特•卡薩德修被譽為最後的十九世紀偉大鋼琴家。他於1899年4月7日出生於一個已經傳承好幾代的音樂家庭,祖父路易•卡薩德修(Luis Casadesus)共有九個孩子,其中有八個成為音樂家,路易本身則是個吉他演奏家。羅伯特的叔伯法蘭西斯•卡薩德修(Francis Casadesus)曾經跟隨法朗克(C.Franck)學習,是一位人人敬重的指揮家與歌劇作曲家,並於法國封騰巾洛創立美洲音樂學院,後來羅伯特也進入這個學校教書;另一個叔伯是在著名的卡培特弦樂四重奏(Capet Quartet)擔任中提琴手的亨利•卡薩德修(Henri Casadesus)。其他出身自這個世代的家族成員還有大提琴家馬塞爾(Marcel)、小提琴家莫利斯(Marius)與羅伯特的姑姑羅絲•卡薩德修,羅伯特就是由她啟蒙學習鋼琴。諷刺的是,羅伯特的父親是少數幾位沒有學習音樂的兄弟姐妹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舞台劇演員,藝名是『羅伯特•卡薩』(Robert Casa)。家族的音樂傳統也在羅伯特的孩子中傳續,其中最有天賦的就是鋼琴家讓•卡薩德修(Jean Casadesus),但是他的音樂生涯在1972年因車禍而悲劇性地結束。
雖然卡薩德修在巴黎音樂院跟隨教出里斯勒(Edouard Risler)、柯爾托(Alfred Cortot)、卡塞拉(Alfredo Casella)、納特(Yves Nat)等著名學生的傑梅學習,簡簡單單把卡薩德修的藝術歸入法國鋼琴學派卻是不對的。無可否認,卡薩德修有法國鋼琴學派的優點(手指的運動平均程度與平衡感、控制力、清晰度及發音相當完美),然而他的演奏技巧卻與巴黎音樂院畢生所『該』有的方法完全不同。卡薩德修的演奏不像多拉法國鋼琴家般只是純粹的按鍵,深沉的觸鍵會讓人想起德國鋼琴家,而非傳統法國式訓練。卡薩德修的曲目選擇也與許多同行更廣泛,舉例來說,他演奏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的同時,少有法國鋼琴家彈奏這些曲目。從卡薩德修的曲目來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數量非常大,包括德布西、拉威爾、夏布里耶、舒密特、佛瑞、法朗克、聖桑、丹第與蕭頌等人,但是他也彈蕭邦、李斯特、舒伯特、舒曼、貝多芬與莫札特。
從卡薩德修詮釋音樂的觀點來看,很多聽過他演出的人都會指出,卡薩德修有本事完整的抓住作品的整體架構後,再把結構傳達給聽眾。這種才能可能源自於作曲(卡薩德修的作品數量不少,包括七部交響曲、五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多首鋼琴小品)。拉威爾在評論到唯一會彈鋼琴的作曲家時,認為只有卡薩德修一人。學生強納森(Grant Johannesen)聽過卡薩德修演奏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這首曲子並不在卡薩德修的演出曲目裡)後形容,『在音樂結構與自然性上是一次獨特的聆聽經驗。樂段的連結上是那麼自然,延音不會讓音樂變得寂靜無聲,而是抓住了音樂的瞬間,也讓音樂向前推進。』讓卡薩德修的音樂更引人注目的要素還有組織的邏輯性、細節及音色。他在演奏的同時也能取得結構與邏輯上的優點,並伴隨許多美麗的小細節。
儘管有人總喜歡把卡薩德修與莫札特及法國作曲家相提並論,他卻也非常喜愛巴洛克音樂,特別是大鍵琴。很遺憾,這套專輯一開始的四首拉摩作品是卡薩德修唯一的拉摩作品錄音。他的詮釋完全從鋼琴的角度出發,充滿了熱情與活力。卡薩德修準確的節奏與正確無誤的指法技巧讓音樂產生令人興奮的動能。巴赫第六號法國組曲是卡薩德修最早的巴赫獨奏曲錄音(後來他錄製了美大利協奏曲、C小調組曲與E小調觸技曲),優雅是他最主要的詮釋重心,精緻的觸鍵與晶瑩透澈的聲音結合了完美的音樂詮釋。六首史卡拉第奏鳴曲錄製於 1952年,這並不是卡薩德修第一次大膽嘗試錄製史卡拉第,他在三○年代就錄過史卡拉第十一首奏鳴曲。卡薩德修演奏史卡拉第的作品技巧相當純熟,特別注意作品的結構與細節。無疑L.463的動態與音符反覆的細節是最適合卡薩德修的。不只是史卡拉第,這樣精緻的手法一直在卡薩德修的音樂詮釋中出現。
卡薩德修經常在音樂上演奏貝多芬的十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卡薩德修詮釋貝多芬的最佳範例,它說明了為什麼卡薩德修的演出總會被樂評人形容為雅緻、儀態高貴、明亮、細膩、唯美而又有水晶般清晰。卡薩德修的完整性與結構的邏輯性讓規模龐大的作品聽起來不會那麼冗長。
羅伯特在1921年與嘉比結婚後,兩人搭檔成為最受人喜愛的雙鋼琴組合。同樣居住在法國的嘉比出生於1901年,她本人就一位極好的鋼琴家。除了與丈夫合作鋼琴二重奏錄音及音樂家,她也是一位知名的獨奏家(她在Vox錄下不少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是收藏家多年來的珍藏的對象)。卡薩德修夫婦演出的曲目重心包括德布西與佛瑞的作品,詮釋美到令人驚嘆。少有鋼琴二重奏的聲音聽來像是一部鋼琴與一位鋼琴家。欣賞德布西的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到羅伯特聽過德布西本人的演出,而且深深受到他的影響。卡薩德修稱德布西是他所聽過最不拘泥於形式、難解以及細膩的鋼琴家。羅伯特與嘉比錄製的佛瑞《桃莉》組曲就很多方面來說都很值得注意:<搖籃曲>中全然的寧靜、<米阿喔>的銳利精確以及聲音、動態的齊一。他們還錄了具有示範作用的巴赫、巴爾托克、夏布里耶、米堯、莫札特、薩替、舒密特、舒伯特與卡薩德修本人的鋼琴二重奏作品,除了三○年代錄製的一首前奏曲,這六首作品是卡薩德修所有的佛瑞鋼琴獨奏作品錄音。佛瑞的創作風嚴謹而不浮華,苦樂參半的和弦與憂鬱的氣氛對卡薩德修的演奏技巧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
在卡薩德修的藝術上,拉威爾的作品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卡薩德修在演奏生涯中一直不斷演奏拉威爾的作品,1924年成為第一位演出全拉威爾曲目音樂會的鋼琴家。拉威爾在很多場合上聽過卡薩德修的演出,非常迷戀卡薩德修演奏自己作品的方式,還邀請卡薩德修一同巡迴演出四手聯彈曲目。有些紙卷鋼琴錄音是由拉威爾彈奏,但是鋼琴家的名字卻打上卡薩德修,因為當時卡薩德修疏於練習而無法錄音。1951年,卡薩德修的拉威爾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問世而且得到非常大的好評,並得到唱片大獎。卡薩德修在1947年與1960年兩度錄製左手鋼琴協奏曲,這套專輯收錄的就是早年的版本。當時這部作品已經是卡薩德修經常固定演出的曲目,音樂結構一如預期的清晰,但是絲毫不減少鋼琴的光彩。
卡薩德修更進一步證實真正偉大的音樂家應該避免被歸類於某個特別的學派,就像所謂的『法國鋼琴學派』,比較卡薩德修與柯爾托就是最好的範例。柯爾托一直努力於呈現出最後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時甚至會排斥一時間產生的靈感;卡薩德修是鋼琴家,同時也是老師與作曲家,他有多位學生在樂壇上都佔有一度之地,例如:哈絲(Monique Haas)、強納森與赫爾弗(Claude Helffer)。身為作曲家,卡薩德修並沒有得到應得的肯定。嘉比•卡薩德修錄過幾首羅伯特的作品,而卡薩德修有幾位學生也擅於演奏老師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沒有受到矚目。或許薩沙•斯托克斯(Sacha Stookes)在《羅伯特,卡薩德修》(The Art of Robert Casadesus)書中的這段話是總結卡薩德修最好的結語:「不過,這位作曲家讓人驚訝的是他這麼有創造力,他可以在詮釋其他作曲家作品時,完全不強加自己與作品風格相悖的個性在樂曲上。」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15282
20世紀鋼琴家全集介绍
============================
这张专辑很耐听,其中看似平凡简单的处理但你细细品来出来的效果真的不一样。
"举世无双"这个词算是从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ff22901000712.html)偷来的,哈
=============================
这一张是最近听得最多的碟。一开始听了两遍,放下,然后心中老是念念不忘,最近几乎每晚必听。
一开始只是觉得Mozart - Fantaisie K. 397很赞,他弹得很有味道,但是风格又和我最推崇的Clara Haskil的Mozart不一样,却是相当喜欢。所以这首Fantaisie 不知道被我repeat了多少遍。
我一直认为Mozart的音乐其实很考人的,处理得太简单,人家会说你没内涵,装纯;太多技巧人家又说你浮夸华丽没有亲和力。
而Robert Casadesus的处理,既不zhuangbility,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而Beethoven - Sonata 28 Op.101也叫做“田园”,个人认为这是这张CD里最不出彩的一部作品,并不是说他弹得不好,而是他弹得很好。只是后面的简直是让人惊艳。
而后的交响练习曲(http://en.wikipedia.org/wiki/%C3%89tudes_symphoniques)他控制得很好,如同一个魅力十足的指挥,将我的气息从第一刻就牢牢掌握住,一直就这样和他神游21分钟。这个版本如果去除录音的因素,我完全可以称之为完美。
而后的两个印象派Ravel和Debussy更是惊艳无比,举世无双。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喜欢印象派的作品,但是听完Robert Casadesus演绎之后,我才明白,以前我是没有找到心目中那个能给我讲解印象派的大师。
后面的我真的写不了了,您就认真听吧……
由于是现场录音,而且时间久远,所以音质不是很好,所以,如果您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聆听,你只会错过这张举世无双……
绝无夸张
============================
交响练习曲 Op.13写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已经二十四岁。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钢琴练习中损伤了右手,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当钢琴家的念头,于是他转而立志当音乐批评家与作曲家。 1834年,他以批评家的身份发行了《音乐新杂志》,以弗罗雷斯坦、欧塞比乌斯、拉洛、姜吉利等笔名开展热烈的活动。至于作曲方面,在数量上还很少,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这首《交响练习曲》与第二年完成的《狂欢节》而已。然而这两首乐曲都称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
曲名中的"交响"一词究竟因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由曲子的音乐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域",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的。整部作品共有十二首乐曲,为变奏曲式。本曲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是后来的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交响练习曲》(Symphonic Etudes, Op.13) 创作于1934-1837年间,是技巧纯熟的变奏曲,主题是一段工整的升C小调“ 送葬进行曲”,是舒曼未婚妻之父弗利根男爵(Baron von Fricken)所作,他也是一位业余的长笛家。是舒曼少见的“非标题”音乐,从头至尾呈现高度的秩序感、奇想与探索,尤重于对技巧的要求。其变奏从庄严至反复无常、暴躁至抒情甜美等情绪变化,使这首作品特别动人,乐曲有如“拱门”的形式结构,蕴含着交响曲的力量。
http://www.pianohl.com/bbs/thread-4828-1-1.html
-------------------------------
Alborada del gracioso ("The Comedian's Aubade"), dedicated to M. D. Calvocoressi [Provider of the text to Ravel's Cinq mélodies populaires grecques]. This piece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Spanish themes, with the introductory chords reminiscent of guitars. The piece is marked by sharp dynamic and textural contrasts; it contains both stunning melodies and passages of considerable virtuo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roirs
-------------------------------
【卡薩德修】
Robert Casadesus
羅伯特•卡薩德修
189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1972年在巴黎逝世。卡薩德修十歲開始跟隨姑姑羅絲•卡薩德修(Rose Casadesus)學習鋼琴,後來在巴黎音樂院跟隨李斯特的學生傑梅學習,十四歲得到鋼琴第一獎,1917年首次登台演出,1921年與鋼琴家嘉比里拉 (嘉比)結婚。由於和拉威爾的私人交情,卡薩德修第一場獨奏會和曲目全部演奏拉威爾的作品,1927年與妻子開始合作一系列曲目以雙鋼琴或四手聯彈為主的二重奏獨奏會。卡薩德修於1935年在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的指揮下首度在美國登台演出,1940年移居美國並第一次在卡內基音樂廳露面。卡薩德修在1946年回到歐洲並且擔任法國封騰布洛美洲音樂院校長。卡薩德修為數不少的唱片中包括拉威爾作品全集,他的音樂以優異的控制技巧及豐富的音色聞名,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教師與作曲家。
十九世紀最後的鋼琴大師
羅伯特•卡薩德修被譽為最後的十九世紀偉大鋼琴家。他於1899年4月7日出生於一個已經傳承好幾代的音樂家庭,祖父路易•卡薩德修(Luis Casadesus)共有九個孩子,其中有八個成為音樂家,路易本身則是個吉他演奏家。羅伯特的叔伯法蘭西斯•卡薩德修(Francis Casadesus)曾經跟隨法朗克(C.Franck)學習,是一位人人敬重的指揮家與歌劇作曲家,並於法國封騰巾洛創立美洲音樂學院,後來羅伯特也進入這個學校教書;另一個叔伯是在著名的卡培特弦樂四重奏(Capet Quartet)擔任中提琴手的亨利•卡薩德修(Henri Casadesus)。其他出身自這個世代的家族成員還有大提琴家馬塞爾(Marcel)、小提琴家莫利斯(Marius)與羅伯特的姑姑羅絲•卡薩德修,羅伯特就是由她啟蒙學習鋼琴。諷刺的是,羅伯特的父親是少數幾位沒有學習音樂的兄弟姐妹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舞台劇演員,藝名是『羅伯特•卡薩』(Robert Casa)。家族的音樂傳統也在羅伯特的孩子中傳續,其中最有天賦的就是鋼琴家讓•卡薩德修(Jean Casadesus),但是他的音樂生涯在1972年因車禍而悲劇性地結束。
雖然卡薩德修在巴黎音樂院跟隨教出里斯勒(Edouard Risler)、柯爾托(Alfred Cortot)、卡塞拉(Alfredo Casella)、納特(Yves Nat)等著名學生的傑梅學習,簡簡單單把卡薩德修的藝術歸入法國鋼琴學派卻是不對的。無可否認,卡薩德修有法國鋼琴學派的優點(手指的運動平均程度與平衡感、控制力、清晰度及發音相當完美),然而他的演奏技巧卻與巴黎音樂院畢生所『該』有的方法完全不同。卡薩德修的演奏不像多拉法國鋼琴家般只是純粹的按鍵,深沉的觸鍵會讓人想起德國鋼琴家,而非傳統法國式訓練。卡薩德修的曲目選擇也與許多同行更廣泛,舉例來說,他演奏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的同時,少有法國鋼琴家彈奏這些曲目。從卡薩德修的曲目來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數量非常大,包括德布西、拉威爾、夏布里耶、舒密特、佛瑞、法朗克、聖桑、丹第與蕭頌等人,但是他也彈蕭邦、李斯特、舒伯特、舒曼、貝多芬與莫札特。
從卡薩德修詮釋音樂的觀點來看,很多聽過他演出的人都會指出,卡薩德修有本事完整的抓住作品的整體架構後,再把結構傳達給聽眾。這種才能可能源自於作曲(卡薩德修的作品數量不少,包括七部交響曲、五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多首鋼琴小品)。拉威爾在評論到唯一會彈鋼琴的作曲家時,認為只有卡薩德修一人。學生強納森(Grant Johannesen)聽過卡薩德修演奏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這首曲子並不在卡薩德修的演出曲目裡)後形容,『在音樂結構與自然性上是一次獨特的聆聽經驗。樂段的連結上是那麼自然,延音不會讓音樂變得寂靜無聲,而是抓住了音樂的瞬間,也讓音樂向前推進。』讓卡薩德修的音樂更引人注目的要素還有組織的邏輯性、細節及音色。他在演奏的同時也能取得結構與邏輯上的優點,並伴隨許多美麗的小細節。
儘管有人總喜歡把卡薩德修與莫札特及法國作曲家相提並論,他卻也非常喜愛巴洛克音樂,特別是大鍵琴。很遺憾,這套專輯一開始的四首拉摩作品是卡薩德修唯一的拉摩作品錄音。他的詮釋完全從鋼琴的角度出發,充滿了熱情與活力。卡薩德修準確的節奏與正確無誤的指法技巧讓音樂產生令人興奮的動能。巴赫第六號法國組曲是卡薩德修最早的巴赫獨奏曲錄音(後來他錄製了美大利協奏曲、C小調組曲與E小調觸技曲),優雅是他最主要的詮釋重心,精緻的觸鍵與晶瑩透澈的聲音結合了完美的音樂詮釋。六首史卡拉第奏鳴曲錄製於 1952年,這並不是卡薩德修第一次大膽嘗試錄製史卡拉第,他在三○年代就錄過史卡拉第十一首奏鳴曲。卡薩德修演奏史卡拉第的作品技巧相當純熟,特別注意作品的結構與細節。無疑L.463的動態與音符反覆的細節是最適合卡薩德修的。不只是史卡拉第,這樣精緻的手法一直在卡薩德修的音樂詮釋中出現。
卡薩德修經常在音樂上演奏貝多芬的十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卡薩德修詮釋貝多芬的最佳範例,它說明了為什麼卡薩德修的演出總會被樂評人形容為雅緻、儀態高貴、明亮、細膩、唯美而又有水晶般清晰。卡薩德修的完整性與結構的邏輯性讓規模龐大的作品聽起來不會那麼冗長。
羅伯特在1921年與嘉比結婚後,兩人搭檔成為最受人喜愛的雙鋼琴組合。同樣居住在法國的嘉比出生於1901年,她本人就一位極好的鋼琴家。除了與丈夫合作鋼琴二重奏錄音及音樂家,她也是一位知名的獨奏家(她在Vox錄下不少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是收藏家多年來的珍藏的對象)。卡薩德修夫婦演出的曲目重心包括德布西與佛瑞的作品,詮釋美到令人驚嘆。少有鋼琴二重奏的聲音聽來像是一部鋼琴與一位鋼琴家。欣賞德布西的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到羅伯特聽過德布西本人的演出,而且深深受到他的影響。卡薩德修稱德布西是他所聽過最不拘泥於形式、難解以及細膩的鋼琴家。羅伯特與嘉比錄製的佛瑞《桃莉》組曲就很多方面來說都很值得注意:<搖籃曲>中全然的寧靜、<米阿喔>的銳利精確以及聲音、動態的齊一。他們還錄了具有示範作用的巴赫、巴爾托克、夏布里耶、米堯、莫札特、薩替、舒密特、舒伯特與卡薩德修本人的鋼琴二重奏作品,除了三○年代錄製的一首前奏曲,這六首作品是卡薩德修所有的佛瑞鋼琴獨奏作品錄音。佛瑞的創作風嚴謹而不浮華,苦樂參半的和弦與憂鬱的氣氛對卡薩德修的演奏技巧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
在卡薩德修的藝術上,拉威爾的作品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卡薩德修在演奏生涯中一直不斷演奏拉威爾的作品,1924年成為第一位演出全拉威爾曲目音樂會的鋼琴家。拉威爾在很多場合上聽過卡薩德修的演出,非常迷戀卡薩德修演奏自己作品的方式,還邀請卡薩德修一同巡迴演出四手聯彈曲目。有些紙卷鋼琴錄音是由拉威爾彈奏,但是鋼琴家的名字卻打上卡薩德修,因為當時卡薩德修疏於練習而無法錄音。1951年,卡薩德修的拉威爾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問世而且得到非常大的好評,並得到唱片大獎。卡薩德修在1947年與1960年兩度錄製左手鋼琴協奏曲,這套專輯收錄的就是早年的版本。當時這部作品已經是卡薩德修經常固定演出的曲目,音樂結構一如預期的清晰,但是絲毫不減少鋼琴的光彩。
卡薩德修更進一步證實真正偉大的音樂家應該避免被歸類於某個特別的學派,就像所謂的『法國鋼琴學派』,比較卡薩德修與柯爾托就是最好的範例。柯爾托一直努力於呈現出最後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時甚至會排斥一時間產生的靈感;卡薩德修是鋼琴家,同時也是老師與作曲家,他有多位學生在樂壇上都佔有一度之地,例如:哈絲(Monique Haas)、強納森與赫爾弗(Claude Helffer)。身為作曲家,卡薩德修並沒有得到應得的肯定。嘉比•卡薩德修錄過幾首羅伯特的作品,而卡薩德修有幾位學生也擅於演奏老師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沒有受到矚目。或許薩沙•斯托克斯(Sacha Stookes)在《羅伯特,卡薩德修》(The Art of Robert Casadesus)書中的這段話是總結卡薩德修最好的結語:「不過,這位作曲家讓人驚訝的是他這麼有創造力,他可以在詮釋其他作曲家作品時,完全不強加自己與作品風格相悖的個性在樂曲上。」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15282
20世紀鋼琴家全集介绍
============================
这张专辑很耐听,其中看似平凡简单的处理但你细细品来出来的效果真的不一样。
"举世无双"这个词算是从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ff22901000712.html)偷来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