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向分裂的怀抱-2004
投向分裂的怀抱
不能否认的是PK14乐队的这张《谁谁谁和谁谁谁》是今年国内最好的摇滚乐唱片。我可不想说什么新音乐的垃圾名词来遮遮掩掩,这张唱片里面的10首歌曲是真正纯粹的摇滚乐,根植在七十年代的车库摇滚之上,越过The Stooges和The Who那样伟大的吉它Riff,经过Bauhaus美丽的Bassline,有时候会有些妙似The Smiths的甜美吉他旋律段,提到上述乐队的原因并不是我想要说PK14从他们那里偷师,我的意思是对于这张《谁谁谁和谁谁谁》我只能用这些乐队和他们比拟,说句实话这帮伙计干的真是不赖。
就像那些细节,我是说像在那首《甜蜜的雨滴》中Sonic Youth式吉它和叙事化歌词搭造出湿润的画面感开始,故事被更冲的Riff迅速的切换到第一人称,然后被Bassline拖回,再用反复的场景转换把画面切成碎片然后顺利的连接到更硬的那首如同在排练室或者现场的短暂的《拒绝参加游戏的人》,像这样准确的处理都非常迷人和自然。掠过那首有Dub倾向而且充满哀伤噪音的《声音》,噪音也延续到用来结束的《这辆红色的列车》的开头,加入了部分老式合成器音色的旋律衔接了每段唱词,用噪音收尾也和第一首歌的开始有了呼应,而这种传统艺术的结构曲线为整个唱片带来了某种古典化深度感。
这次或者我们可以在歌词内发现更多的秘密,那里面隐藏着串起那些音响片段的线索。那些人称的代词;他"、"他们"、"她"、"大头"更多的让歌者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出现,也许旁观者的对象就是他自己,因此才会有那些象征人称的段落不断的相互拉扯。这种异化的分裂和强烈的怀疑感充斥了所有的文字,造成一种安非他明般的幻觉感。何况还有那句是够酷的拒绝"我就是要!"。
《谁谁谁和谁谁谁》的传承是那些足够正点的老牌摇滚乐队,我没有打算作为一个分类学爱好者或者恋尸癖到想要去找出所有歌曲片段的出处,那些音乐的碎片搅拌了太多的记忆或者用那首《这辆红色的列车》里面的话来说那些碎片也许搅拌了那些过往的"青春的血"。而且PK14也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某些让我们辨认他们音乐类型的所谓"特征",一些新鲜的,与上张唱片完全不同声音的出现(一些穿插在歌曲中的键盘和噪音化片段,还有更多转折和更长的歌曲结构,细致化了的对唱的处理,你听那些戏剧化的唱腔)也让我们可以相信他们是一支不断停止探索的乐队。如果从中国整体摇滚乐水准来看的话,这张唱片已经是杰出之作,它注定将会成为一个标杆,一个分界线,一个与过去历史彻底分道扬镳的点。
文/杨二 2004
不能否认的是PK14乐队的这张《谁谁谁和谁谁谁》是今年国内最好的摇滚乐唱片。我可不想说什么新音乐的垃圾名词来遮遮掩掩,这张唱片里面的10首歌曲是真正纯粹的摇滚乐,根植在七十年代的车库摇滚之上,越过The Stooges和The Who那样伟大的吉它Riff,经过Bauhaus美丽的Bassline,有时候会有些妙似The Smiths的甜美吉他旋律段,提到上述乐队的原因并不是我想要说PK14从他们那里偷师,我的意思是对于这张《谁谁谁和谁谁谁》我只能用这些乐队和他们比拟,说句实话这帮伙计干的真是不赖。
就像那些细节,我是说像在那首《甜蜜的雨滴》中Sonic Youth式吉它和叙事化歌词搭造出湿润的画面感开始,故事被更冲的Riff迅速的切换到第一人称,然后被Bassline拖回,再用反复的场景转换把画面切成碎片然后顺利的连接到更硬的那首如同在排练室或者现场的短暂的《拒绝参加游戏的人》,像这样准确的处理都非常迷人和自然。掠过那首有Dub倾向而且充满哀伤噪音的《声音》,噪音也延续到用来结束的《这辆红色的列车》的开头,加入了部分老式合成器音色的旋律衔接了每段唱词,用噪音收尾也和第一首歌的开始有了呼应,而这种传统艺术的结构曲线为整个唱片带来了某种古典化深度感。
这次或者我们可以在歌词内发现更多的秘密,那里面隐藏着串起那些音响片段的线索。那些人称的代词;他"、"他们"、"她"、"大头"更多的让歌者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出现,也许旁观者的对象就是他自己,因此才会有那些象征人称的段落不断的相互拉扯。这种异化的分裂和强烈的怀疑感充斥了所有的文字,造成一种安非他明般的幻觉感。何况还有那句是够酷的拒绝"我就是要!"。
《谁谁谁和谁谁谁》的传承是那些足够正点的老牌摇滚乐队,我没有打算作为一个分类学爱好者或者恋尸癖到想要去找出所有歌曲片段的出处,那些音乐的碎片搅拌了太多的记忆或者用那首《这辆红色的列车》里面的话来说那些碎片也许搅拌了那些过往的"青春的血"。而且PK14也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某些让我们辨认他们音乐类型的所谓"特征",一些新鲜的,与上张唱片完全不同声音的出现(一些穿插在歌曲中的键盘和噪音化片段,还有更多转折和更长的歌曲结构,细致化了的对唱的处理,你听那些戏剧化的唱腔)也让我们可以相信他们是一支不断停止探索的乐队。如果从中国整体摇滚乐水准来看的话,这张唱片已经是杰出之作,它注定将会成为一个标杆,一个分界线,一个与过去历史彻底分道扬镳的点。
文/杨二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