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你收到我送的《欲言又止》。
为了突显这件事的重要性,我可以夸张的说:“Good gracious! You know what? 我完全不记得上次送唱片给别人是什么时候了”。但其实,认真考虑过后,发现我还记得,那是五年前我送一个女生的《金色时光》双CD,收录了银霞、甄妮、费玉清、刘家昌等人的怀旧老歌。我刚刚求证过,女生到现在还保留着。
而时隔五年之后的那天,我把陈冠蒨的这张《欲言又止》送给你。至少,现在我可以说:“我不知道下一张唱片要送给谁。”
我想,不仅仅是我,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往来,抑或回归到亲密朋友之间的交往,即使不存在利益交换的意图,人们也总是会先着重于一份送出去的礼物本身的金钱价值或者实用价值、多过研究那份馈赠所代表的情感意义,甚至连要为礼物写一张小卡片都无言以对,半天才挤出"with love..."几个字,再无穿凿附会。很多时候,我觉得是赠送礼物是“很高兴能送出去”、或者“你说过想要这个”,而不是“多么希望你得到”的一个过程。
你说你有一张听烂的《欲言又止》CD,无论我声称自己多么喜欢听音乐,却从没把任何一张CD听烂的我于是就开始很佩服你。而坦白说,你常常在听的那些音乐我都不听:Tizzy Bac、My Little Airport、苏打绿、张悬…… 最爱正统流行音乐的我甚至固执到如果那个歌手没有一个像样的、俗套的中文或英文名字,我就本能的逃避。那些独立音乐在我认为几乎都是“私人音乐”或者“自私音乐”,他们吃饱打嗝、走路跌倒、性爱高潮之类的感受凭什么打动我?我在音乐中寻求的是一种垂手可得、温暖平和的情绪。“普世价值”这个词倏地在我脑海中闪现,好吧,我喜欢有“普世价值”的音乐(笑)。
我和你的“普世价值”在《欲言又止》中融汇,显得难能可贵。等一下,你是否已经开始质疑陈冠蒨在《欲言又止》中所灌输“普世价值”的多寡?噢,不然绕过“普世价值”的话题好了,对了,我是在杂志上像专家似的指点别人怎么选购名表和珠宝的一个人。尽管我从来不戴手表、也没有任何首饰,更直白一点,我对名表和珠宝是不屑一顾的。我最会买的、最有心得的是唱片。
陈冠蒨原本所属的唱片公司复刻了她已绝版的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关于爱的二三事》(94年),又随即倒闭。第二张专辑《欲言又止》则因为2002年出版年份较近所以至今尚未复刻,目前唱片市场上贩售的《欲言又止》都是库存的首版。当然,若你纯粹为了听歌,而不在意收藏版本,怎样都没差,嗯,我想你大概是那样一个没差的听者。
另外,你可能不知晓陈冠蒨还出版过第三张专辑,应该叫做钢琴演奏专辑,全碟除了她的钢琴演奏曲目之外,只收录了一首演唱歌曲。
一说到这些,我就忍不住冗词赘句。一如平时我给你的印象:聒噪、怕冷场、担心让你觉得我无趣乏味,因此我们的相处就险些变成我的讲演会。是我带坏了你,你竟陪着我一同喋喋不休下去。不同话题之间的转换与承接相当生硬、毫不顺畅,我们用赶场般的对谈填补了空白的时间。也许真的该实践所谓的欲言又止,但这很难,我个性使然,从不欲言又止,你呢,你可以吗?
那天,我们谁也没带CD播放器和电脑,所以没办法听《欲言又止》。你把《欲言又止》拆封、取出歌词簿翻了翻,然后放进那只翠绿色的箱子里,同时不断道谢。好笑的是,然后你给我听你MP3里大乔小乔的某一首歌,我无动于衷的讲不出任何感想;我给你听设定为我手机铃声的Robbie Williams那首"The 80's",你也诚实的说没有感觉……
后来,我们返回各自的处所,过了一小段时间,我向你问起,你说忙得还没有来得及听,我假装不在意。
知道你在忙,因为我也是,无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毕竟我们都是靠营役与忙碌来制造生存资料的社会化生物。我想在你原先那张《欲言又止》听烂时,你的确听了太多遍,以至于没有去听的急迫感、又或者想要再次听起时下意识觉得已经了无新意?
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兀自猜测。
不过,实不相瞒,我得知你还没有听之后,也才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深夜第一遍完整听了这张唱片,美丽到让心灵都跟着颤抖。
陈冠蒨在《欲言又止》里电车声音渐弱后低吟着:“想你的时候搭上最后一班的列车 用最后一班的夜深 深邃地这午夜时分 专心的想念。”突然想起我离开时你传来的一条简讯,我在电话里找到那条简讯,你是这么说的:“车开动了 走道都站满了人 我一直觉得坐夜行大巴和长途火车一样 在充满梦幻般的不真实以及琐碎平庸的现实里来回 你应该登机了吧 一路平安 我会想念你”。更特别的是,你自己可能都没有觉察到,你用了“想念”、而不是“想”。
我感到自己漂浮在夜空中的心此刻正缓缓降落到一个闪着微光的温柔角落。
你,果然是一个听《欲言又止》的人。
为了突显这件事的重要性,我可以夸张的说:“Good gracious! You know what? 我完全不记得上次送唱片给别人是什么时候了”。但其实,认真考虑过后,发现我还记得,那是五年前我送一个女生的《金色时光》双CD,收录了银霞、甄妮、费玉清、刘家昌等人的怀旧老歌。我刚刚求证过,女生到现在还保留着。
而时隔五年之后的那天,我把陈冠蒨的这张《欲言又止》送给你。至少,现在我可以说:“我不知道下一张唱片要送给谁。”
我想,不仅仅是我,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往来,抑或回归到亲密朋友之间的交往,即使不存在利益交换的意图,人们也总是会先着重于一份送出去的礼物本身的金钱价值或者实用价值、多过研究那份馈赠所代表的情感意义,甚至连要为礼物写一张小卡片都无言以对,半天才挤出"with love..."几个字,再无穿凿附会。很多时候,我觉得是赠送礼物是“很高兴能送出去”、或者“你说过想要这个”,而不是“多么希望你得到”的一个过程。
你说你有一张听烂的《欲言又止》CD,无论我声称自己多么喜欢听音乐,却从没把任何一张CD听烂的我于是就开始很佩服你。而坦白说,你常常在听的那些音乐我都不听:Tizzy Bac、My Little Airport、苏打绿、张悬…… 最爱正统流行音乐的我甚至固执到如果那个歌手没有一个像样的、俗套的中文或英文名字,我就本能的逃避。那些独立音乐在我认为几乎都是“私人音乐”或者“自私音乐”,他们吃饱打嗝、走路跌倒、性爱高潮之类的感受凭什么打动我?我在音乐中寻求的是一种垂手可得、温暖平和的情绪。“普世价值”这个词倏地在我脑海中闪现,好吧,我喜欢有“普世价值”的音乐(笑)。
我和你的“普世价值”在《欲言又止》中融汇,显得难能可贵。等一下,你是否已经开始质疑陈冠蒨在《欲言又止》中所灌输“普世价值”的多寡?噢,不然绕过“普世价值”的话题好了,对了,我是在杂志上像专家似的指点别人怎么选购名表和珠宝的一个人。尽管我从来不戴手表、也没有任何首饰,更直白一点,我对名表和珠宝是不屑一顾的。我最会买的、最有心得的是唱片。
陈冠蒨原本所属的唱片公司复刻了她已绝版的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关于爱的二三事》(94年),又随即倒闭。第二张专辑《欲言又止》则因为2002年出版年份较近所以至今尚未复刻,目前唱片市场上贩售的《欲言又止》都是库存的首版。当然,若你纯粹为了听歌,而不在意收藏版本,怎样都没差,嗯,我想你大概是那样一个没差的听者。
另外,你可能不知晓陈冠蒨还出版过第三张专辑,应该叫做钢琴演奏专辑,全碟除了她的钢琴演奏曲目之外,只收录了一首演唱歌曲。
一说到这些,我就忍不住冗词赘句。一如平时我给你的印象:聒噪、怕冷场、担心让你觉得我无趣乏味,因此我们的相处就险些变成我的讲演会。是我带坏了你,你竟陪着我一同喋喋不休下去。不同话题之间的转换与承接相当生硬、毫不顺畅,我们用赶场般的对谈填补了空白的时间。也许真的该实践所谓的欲言又止,但这很难,我个性使然,从不欲言又止,你呢,你可以吗?
那天,我们谁也没带CD播放器和电脑,所以没办法听《欲言又止》。你把《欲言又止》拆封、取出歌词簿翻了翻,然后放进那只翠绿色的箱子里,同时不断道谢。好笑的是,然后你给我听你MP3里大乔小乔的某一首歌,我无动于衷的讲不出任何感想;我给你听设定为我手机铃声的Robbie Williams那首"The 80's",你也诚实的说没有感觉……
后来,我们返回各自的处所,过了一小段时间,我向你问起,你说忙得还没有来得及听,我假装不在意。
知道你在忙,因为我也是,无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毕竟我们都是靠营役与忙碌来制造生存资料的社会化生物。我想在你原先那张《欲言又止》听烂时,你的确听了太多遍,以至于没有去听的急迫感、又或者想要再次听起时下意识觉得已经了无新意?
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兀自猜测。
不过,实不相瞒,我得知你还没有听之后,也才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深夜第一遍完整听了这张唱片,美丽到让心灵都跟着颤抖。
陈冠蒨在《欲言又止》里电车声音渐弱后低吟着:“想你的时候搭上最后一班的列车 用最后一班的夜深 深邃地这午夜时分 专心的想念。”突然想起我离开时你传来的一条简讯,我在电话里找到那条简讯,你是这么说的:“车开动了 走道都站满了人 我一直觉得坐夜行大巴和长途火车一样 在充满梦幻般的不真实以及琐碎平庸的现实里来回 你应该登机了吧 一路平安 我会想念你”。更特别的是,你自己可能都没有觉察到,你用了“想念”、而不是“想”。
我感到自己漂浮在夜空中的心此刻正缓缓降落到一个闪着微光的温柔角落。
你,果然是一个听《欲言又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