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赋格的艺术》

过去的一年里,我尝试聆听了几张钢琴演奏的巴赫作品录音。虽然我理解一些读者可能会对这种做法感到不适,但钢琴对我来说一直充满魅力——毕竟它是我接触的第一件乐器。
据我所知,这是 Cano Smit 的首张专辑。在初次聆听时,我很高兴发现他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对触键和奏法做出了多样的变化。谈到 BWV 1080 的钢琴版本,我很难不提我之前写过的几篇评论:
· 弗拉基米尔·费尔茨曼(简评)
· 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和 埃洛伊丝·贝拉·科恩(二重评论)
· 安吉拉·休伊特
· 皮埃尔-洛朗·艾马尔
如果你不喜欢点击链接,我曾请 GPT 总结我在这些评论中的基本立场如下:
你对巴赫《赋格的艺术》钢琴演奏的评论反映出你对这部作品复杂性的深刻欣赏,以及对每位钢琴家在诠释中的细腻差异的敏锐洞察。你欣赏那些在技术精准与情感深度之间取得平衡的演绎,既能展现复调结构的精妙,又能传达作品的情感厚度。
例如,你赞扬特里福诺夫富有想象力的诠释,指出他在速度、奏法与力度上的创造性运用,为听众带来了丰富的体验。相比之下,科恩的演奏则显得克制而清晰,重在精准的奏法以突显对位法,有些类似安德拉斯·席夫非浪漫主义的风格。你认为休伊特的版本思考周密、奏法清晰,尽管你对她在你最喜欢的段落《第九赋格双十二度》的速度选择略有保留。至于艾马尔的演绎,你觉得较为中庸,缺乏你所期待的深度与力度。而费尔茨曼的表现则以细腻的表达和出色的技巧脱颖而出,其间闪现的光辉瞬间令人会心一笑,也值得赞赏。
我不确定音乐家本人是否喜欢被这样相互比较,但我猜他们更愿意我专注于他们自己专辑里的表现而非其他人。不过对于一个唱片收藏者来说,你也许会关心新录音带来了哪些新意——而这也正是我经常感兴趣的问题。
我先从音质谈起。这张由 Aparté 出版的录音是在瑞士一所音乐学校的礼堂完成的,由 Jean-Michel Olivares 负责母带制作。内页注明使用的是 Steinway D 型钢琴。钢琴音色整体不错,也有适合 Cano Smit 演奏风格的混响效果,但一些细节影响了整体表现。例如,高音区偶尔会有些刺耳,我认为这可能是某种平衡上的问题。调低音量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我还尝试关闭了我电脑上用于改善耳机频响的数字音效处理,但刺耳感并没有减轻。我没来得及用两声道音响试听这张唱片,因此在不同设备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还有一点必须提:Steinway 的延音踏板在演奏时会发出一些机械声,这在多处都能听见,我认为这是录音时应该解决的问题。最后,在第 4 和第 11 首中,我好像听出了剪辑的痕迹,即两个片段被拼接的接缝。虽然我理解演奏不会每次都完美,剪辑是常规手段,但通常我不会注意到。
总的来说,这张录音的一个关键词,是“耳目一新”。
我欣赏《BWV 1080》的演绎中——无论使用什么乐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各赋格之间在速度上的变化。在《第五赋格》中,Cano Smit 的演奏稍慢一些,我觉得这样很不错。他在分离各声部时对奏法和音量的处理很细腻。在这一轨中,我们还能听到他在节奏上做出变化,利用自由速度(rubato)和音量来辅助乐句的表达。对我而言,这种效果听起来有些偏向浪漫派风格,但我认为其实并非如此。他的演奏中确实体现出对音乐的情感投入,但 Cano Smit 较为干净的触键和轻微的踏板使用并没有过度偏向肖邦或拉威尔那种风格。虽然他的方式不是历史主义的演绎,但他明确地在演奏的是巴洛克音乐,而在整张专辑中,我从未感觉他忘记了这一点。
有些钢琴家在演奏巴洛克作品时会对音量控制得非常严格;而在这张专辑中,听听《第六赋格》就能明显感觉到 Cano Smit 会运用 Steinway 钢琴的整个动态范围来诠释这部作品。虽然我不能完全确定我是否喜欢这种做法,但因为这种诠释并不常见,所以我在这里反而觉得挺可贵。总要有人全力以赴一试,而这一次,就是 Cano Smit。也许日后我们会因此爱他或讨厌他,但现在?我很喜欢。
《第二赋格》以强烈的断奏开场,节奏掌控得当,没有喧宾夺主;相反,Cano Smit 那些小巧的装饰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在《八度模进卡农》一曲中,他的渐强处理得很好,我认为非常有效。我也喜欢他在整体曲目编排中对卡农所作的安排,用来打破单调。他在《第二赋格》中运用的某些风格,也在《第十三对赋格》中再次出现。
我最喜欢的版本是由器乐合奏演奏的版本,每个声部由不同的演奏者演奏。虽然这些版本的水平参差不齐,但能够赋予每个声部同样独立感的键盘演奏者是非常难得的。Cano Smit 在第 10 轨《第八赋格》中的演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总结他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各个声部聚合、展现独立性、一起变轻、一起增强、然后再次分离——这种声音质地非常讨人喜欢。
在《第九赋格》中,Cano Smit 以音符之间留有良好间隔的方式开场,我知道这其实更难演奏;而当第二个主题进入时,他使用了连奏技巧,平滑与锐利的结合非常动人。在大约 1:09 的位置,好像出现了一段不太好的剪辑痕迹?在第 14 轨《十二度卡农(第五对位法)》中,他再次运用了多样的奏法。我很喜欢他在这里对音量的运用,像是阳光被窗外的云朵和树影遮挡时的光影流动。不过,我得承认,这里的效果不像自然界那么随机,而是具有良好的音乐逻辑。
在“第十四赋格”(常被称为三主题赋格)开头部分,Cano Smit 做了拨键琴演奏者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不确定这个主题或这段音乐是否真值得如此缓慢的引入,还是说他只是出于一种对这段作品“准历史性”意义的敬意而这么做。Cano Smit 在这个缓慢速度下处理上声部时,他的音量和触键对我而言不够令人信服;听起来像是一连串孤立的钟声敲击,而非连贯的旋律线条。我理解他的方式——通过变化音量和奏法来突出这一声部。但如果他采用稍快的速度,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到了 5:20,在接下来的段落中,Cano Smit 略微加快了速度,也增强了音量,这种处理方式在诠释上并不罕见。他所强调的声部,让我听到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对我个人来说是种新鲜的体验。我喜欢他在整体动态走向上的处理,也喜欢他没有特别强调那句降B–A–C–B自然音主题的进入。结尾也出人意料——即使我已经多次听过这一轨,每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在大厅中余音回荡,依然让我感到一阵寒意。
最后的想法
在上文中我没有提到的一首曲目,在这次演绎中却格外突出,那就是节奏狂热的第三首对位曲。它的时长不到一分钟半,但在我第二次听完上面提到的一些钢琴版本后,它展示了这个版本的特别之处。
Cano Smit 给我的感觉是:他在享受演奏的乐趣。他并不试图去模仿大键琴(要做到这一点,不如直接用大键琴)。他也没有给整部作品套上单一的情绪色彩。相反,虽然在巴赫的时代不一定有人会整张专辑一口气听完,但即便如此,这部作品共有的D小调调性和反复出现的主题,在他的处理下并不显得单调。相反,他把每一首、每一轨当作一件独立的小作品来演绎。我很欣赏这种处理方式。
这张录音的“钢琴音色”不是我最喜欢的。Hewitt 的录音在较干的音响环境中完成,我很喜欢 Feltsman 的版本。Trifonov 的 DG 版本可能是我在母带处理和钢琴原声音色方面最喜欢的。
从创造力上讲,我认为 Feltsman 值得一些肯定,他在乐谱之外进行了再创作。我也要表扬我所做的双重评论中,两位钢琴家在面对那首未完成的最终赋格曲时,所提出的各自解决方案。
之前评论过的许多录音都更为严肃地诠释了这部作品;Trifonov 的版本可能是其中最为严谨的之一,但他的演奏同时也展现了一位极具天赋的音乐家——尤其是一位钢琴家。而这当然值得赞赏。
相比之下,正如我之前所说,Cano Smit 更显得顽皮一些。第五轨《以反行并增时值写成的卡农》是个好例子。我喜欢那些听起来像是舞台外某种泵装置在排出少量气体的声音吗?不喜欢。(那是钢琴的踏板机制。)我希望他少用一些踏板吗?也许吧。但这些都是非常小的问题。
是的,虽然其他一些录音在录音质量上或许稍占优势,但这张专辑在音响环境与乐器音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匹配。但比音色更重要的是他在诠释方式上的处理,这使这张专辑成为一张优秀的录音。这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杰出表现,他希望展示自己的控制力、幽默感、动态处理能力,以及将赋格乐按声部分明地演奏出来的本领。虽然这可能不被严格认为是“钢琴音乐”,但在这部巴赫杰作中,钢琴与演奏家却为它增添了价值。
正如有时的做法一样,Cano Smit 还收录了那首被称为“临终赞美诗”的作品,它曾被收录在巴赫遗作的出版版本中,由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监督出版。钢琴家写道,“整个宇宙正透过这部作品缓缓展现。”我对此深有共鸣。他的诠释更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多样性。唱片册中还包含了一篇由 Hélène Cao 撰写的随笔。
本乐评由ChatGPT从英文翻译, 原文请见英文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