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ness

Linernotes ### **解说** #### **藤井健夫** ##### **1. “战后无派”青年的旗手——土岐英史** 土岐英史生于昭和25年(1950年)5月1日,神户人。 “昭和25年”对日本如今的繁荣而言是难以忘怀的一年。就在他出生后的次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意外成为二战后失去一切的日本经济复兴的“天降之幸”(こぼれ幸い),并成为此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契机,这一事实广为人知。而他正是在这一年出生,未曾亲身经历日本最艰难的战后时期(昭和20年至24年),而是与日本高度经济增长同步成长的典型“战后无派”世代。这一点对他的音乐生涯有着深远影响。下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他成长于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兄雄一郎如今是活跃在香颂领域的钢琴家兼编曲人,对土岐的成长影响深远。无论是学习乐器还是聆听唱片,雄一郎都为他提供了极大帮助,可以说为土岐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早在中学时代,土岐便已参与管乐团,演奏萨克斯和单簧管。但严格来说,他的音乐生涯始于昭和41年(1966年)进入大阪艺术大学附属高中单簧管专业。此后,他跟随钢琴师大塚干枝子(曾任宫泽明乐队成员)和萨克斯演奏家赤松二郎学习,逐渐深入爵士乐的世界。高中时期,他已开始参与大学乐队的演出,甚至专程前往东京的爵士俱乐部即兴演奏。然而,这一时期他的音乐世界中,古典与爵士仍并行共存,这一状态持续到大学时代——昭和44年(1969年),他进入大阪艺术大学萨克斯专业,一方面师从古典萨克斯名家阪口新,另一方面多次与爵士萨克斯泰斗渡边贞夫同台演出。 但昭和45年(1970年)10月,入学仅一年半的土岐毅然决定退学,彻底脱离学院派音乐道路。此时,他的人生迎来两大抉择:第一,以爵士乐为音乐方向;第二,成为职业音乐人。 值得注意的是,昭和45年(1970年)在日本战后社会发展和青年文化史上同样具有转折意义。以昭和25年为起点的日本经济增长,经过20年已在物质层面达到顶峰,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种“富裕”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并愈发渴望填补仍处于低层次的精神“富裕”。青年文化领域亦随之剧变——以“1970年安保斗争”失败为节点,旧时代青年文化宣告终结,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与此前外向型的青年文化不同,一种向内探索的思潮逐渐兴起,以“ポシャリ”(放弃)、“ダル”(倦怠)、“ディグ”(Dig,深掘)等流行语为标志的亚文化在年轻人中蔓延。其中“ディグ”意指固执而略带苦涩的男性浪漫:坚持脚踏实地钻研所爱之事,直至触及其深邃内核。 而土岐英史,恰在昭和48年(1973年)以职业爵士萨克斯手身份闯入乐坛,将“ディグ”精神贯彻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他职业生涯的首份工作,是自由之丘爵士俱乐部“Five Spot”与铃木土岐英史首次登台是与敌对乐团的合作演出。随后,昭和46年(1971年)2月,他加入“New Hard”乐团担任中音萨克斯独奏手。同年4月,他以直塚隆雄(贝斯)、益田幹夫(鼓)、川端長生(低音提琴)、中山正治(低音提琴)为核心成员,组建了个人首支领衔乐队。然而,这支乐队深受刚从美国归来的直塚的影响,难以真正体现土岐的风格,且成员因同时参与其他乐队而分身乏术,五人合体的演出活动寥寥。最终,这支“初代土岐乐队”于昭和47年(1972年)11月因他加入日野德正五重奏而解散。值得一提的是,土岐近期还参与了日野的即兴演出,并从日野对慢板曲目的非凡演绎中获益良多。 进入昭和48年(1973年),他组建了第二代土岐乐队,邀请长号手福祉門号加入。但由于他本人频繁被其他乐团邀约(如川崎博弘四重奏、板橋交夫四重奏、今村裕司五重奏等),加上成员变动剧烈,这支乐队未能充分实现他的音乐理念。不过,这段探索期为他积累了经验。去年(1974年)6月,他以现有成员为核心成立第三代土岐乐队——“土岐英史四重奏”。成立仅四个月后,这支乐队便在首届“新宿爵士音乐节”上获奖。该奖项旨在发掘肩负爵士乐未来的新锐团体,而获奖无疑为土岐四重奏此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这个愈发注重“眼见为实”的时代,这一认可意义非凡。 同年9月,他与向井滋春、大友義雄、吉田憲次等年轻爵士乐手组建了实验性排练乐团“SNO”(超级音乐探索者),试图超越传统爵士框架,向“ディグ”(Dig,深掘)的精神世界更进一步。 纵观其职业生涯,自成为职业爵士乐手以来,土岐先后与铃木、日野等日本爵士界顶尖人物合作学习,并在出道不足一年时便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第三代四重奏更是在成立初期便斩获音乐节奖项,可谓一帆风顺。 然而,这并非仅凭运气。我认为,他的顺利成长恰恰体现了“战后无派”青年的特质——一种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孕育的、前代人所不具备的纯粹性,这种特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的演奏中。 在经历过苦难年代的成年人眼中,“战后无派”青年往往显得难以理喻。诚然,他们身上存在种种“娇惯”痕迹,由此衍生的不满常以反社会形式爆发。但这种“不满”实为一种“不安”——日本社会的现状难辞其咎。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结构剧变,接连摧毁了青年曾坚信的绝对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式民主、经济增长至上主义……当一切价值沦为相对,年轻人再难通过内化某种绝对价值来实现自我认同或解释自身行为,这种深层的“不安”不言自明。 对现代人而言,确认自我的单一性、连续性、独特性乃至不安定性——即所谓“身份认同”(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确认“自我”更重要。人们必须在多重身份(如“作为××的自己”)以及与家人、社会群体的复杂互动中,整合并维持一种连贯的自我认知,否则将难以在现代社会立足。 青年期是历经童年与少年阶段后,首次直面成人社会现实的阶段。此时,“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我该选择怎样的自我”等问题会直接摆在面前。然而,当代年轻人往往拥有太多“作为××的自己”,以至于难以辨别哪个才是真正的、应该选择的自我。 但反过来说,若能在这一时期找到某种绝对价值,为多重身份确立清晰排序,那么当今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提供的环境,可谓前所未有地优渥。 土岐英史正是这样一位幸运的年轻人——他明确找到了“作为爵士音乐家的自己”,并以此为核心确立了身份认同。更难得的是,他比常人更早地实现了这一点。当现代社会为年轻人提供“逃避选择”的缓冲期(如延长学生时代的“心理延缓偿付期”,甚至通过留级等方式拖延),他却主动拒绝这种安排,以“退学”的方式加速了自我抉择的进程。 这样的年轻人是强大的。对他们而言,即便看似“娇惯”的优越环境,也能转化为积极力量。土岐正是如此:优越的家庭与音乐环境无疑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助力。例如,他的古典音乐训练带来了双重馈赠——其一,是如今爵士乐队领队必备的作曲能力;其二,是这张专辑中令人惊叹的萨克斯音色掌控力。前者不言自明,而后者,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师从阪口新的经历。 爵士乐从不允许音乐家仅以“表面姿态”(タテマエ)敷衍了事,它逼迫人必须袒露“本心”(ホンネ)。当我完整聆听这张他首次领衔的专辑时,从中强烈感受到的,正是一个在日本富足化进程中成长、早早选定人生道路并茁壮发展的“战后无派”青年形象——这种形象通过他的音色、乐句乃至整体演奏流露出来,令人艳羡地完满。 诚然,没有哪位中音萨克斯手能避开帕克(Charlie Parker)的影响,日本萨克斯手也无人能摆脱渡边贞夫的影子,土岐亦不例外。但他的中音萨克斯既非帕克那种饱含人生苦难的呐喊,也非渡边贞夫那种穿越日本黑暗时期、引领爵士乐发展的沉重。他的演奏展现的是另一种维度:年轻却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着“战后无派”青年的“本心”。换言之,他的中音萨克斯揭示了这一代人的核心特质——一种健康的“随性自在”(イージー・ゴーイング)。这种精神以无拘无束的自由为底色,秉持“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的态度,构筑起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而恰恰是这样的中音萨克斯,才能吸引日野皓正等顶尖爵士音乐家的青睐…… 2. 关于这张专辑** 这张专辑是土岐英史作为领衔音乐人的首张个人专辑。在当今备受瞩目的三位年轻中音萨克斯手——土岐英史、森剣治、大友義雄中,他是最晚发行个人专辑的。但正因如此,这张作品反而堪称三人中最具成熟气质的自我表达。 制作人藤井武坦言,自土岐刚成为职业乐手、在“Five Spot”俱乐部演出时便已关注他。当时土岐尚显青涩,TBW唱片公司也处于初创阶段。五年过去,TBW已成长为爵士乐界的中坚厂牌,而土岐也蜕变为备受瞩目的新锐中音萨克斯手,更成为一支优秀年轻爵士乐队的领队。可以说,这正是他作为爵士音乐人稳步成长的见证。 藤井制作人的慧眼没有落空——5月17日录音当天,土岐英史四重奏的演奏状态极佳,甚至创下了TBW唱片史上最短录音时长的新纪录。最终,除第一首曲目外,专辑其余作品均一次性录制完成(One Take)。 最后简要谈谈曲目: - **A面第一曲**《给女孩的摇篮曲》(Lullaby For the Girl)是土岐的原创作品。他使用高音萨克斯演奏,虽能听出柯川(Coltrane)的影响,但音色的美感与乐句展开的自然度已全然是个人风格。此曲还凸显了鼓手史蒂夫·杰克逊(Steve Jackson)的精湛技艺——尤其是他切换至伴奏模式时的精准节奏与清脆镲片音色,这种贯穿全专辑的稳定表现,堪称四重奏的基石。这位27岁的纽约鼓手曾与史蒂夫·格罗斯曼(Steve Grossman)、戴夫·利伯曼(Dave Liebman)等合作,1974年来日后一边担任英语教师,一边与日野皓正、渡边贞夫等一流乐手切磋,是位亲日的优秀音乐家。 - **第二曲**《黑暗》(Darkness)同为土岐原创。他换用中音萨克斯,呈现出一首力量与美感并存的叙事曲,令人联想到柯川的名专辑《My Favorite Things》。 - **B面两首标准曲**虽非原创,但均经土岐风格重构。尤其第二曲基于他长期酝酿的构思,将简单旋律巧妙解构为独特的中音萨克斯独奏世界。 - **第三曲**《老歌布鲁斯》(Old Song Blues)再次回归原创,值得关注的是渡边香津美充满扁平质朴感却速度感十足的吉他演奏,以及井野信义与鼓手交织而成的绝妙节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