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努力

在近几年内地乐坛冒起的潜力新秀中,后弦以其鲜明的风格和定位占据一席之地。一个以创作歌手身份发展的人必然具备一定的音乐才华,但像后弦这样,包揽专辑制作过程中词曲、编曲、缩混、母带监制等全部工作,甚至还参与专辑设计、照片拍摄、文案写作的,放眼整个华人歌坛都凤毛麟角,相信不是光有自信就可以做得到的。没有超强的制作团队已是输在起跑点,歌手独挡一面并保证一定的品质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热情和天赋,勤奋、踏实、耐心、专注、坚持一样不能少,这点后弦为他的后辈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从后弦出第一张专辑起,大家都乐此不疲的拿他与Jay作比较,我也是,就算现在已经摒弃了当年作出的“一味模仿”的评价,却仍会不自觉地去比较他们,这是身为歌手的无奈。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总比大家把关注焦点放在音乐以外的事要好得多。接下来的三年间,Jay的音乐在变与不变之间的争议从未消停,而与此同时,后弦则慢工出细活,在大家即将遗忘他的时候才推出这张《东方不败》,尽显其独特的个人特色,也让人越发感到二人之间的差异。
正如专辑名所揭示的那样,后弦执著着他的音乐理念,专辑创作多以中国元素为主(即后弦提出的所谓“宫调R&B”和“R&C”,不过我更倾向于将其笼统的概括为习以为常的中国风),对比Jay的多元化探索,后弦的专辑概念和创作方向较为统一,其坚持对中国风进行挖掘和尝试的勇气和毅力更是难能可贵。同为中国风,Jay现在的创作却呈现单一倾向,最近几张专辑都有一首古典抒情主打,描绘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说中国风是Jay的招牌、杀手锏,是在众多创作方向中最成功的案例,但在深得歌迷推崇的同时,也出现了“交作业”的质疑。他们就好像两个不同风格的厨师,一个专攻某个菜系,而另一个各个菜系都有涉猎,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都很有天赋和才华。
好了,还是说说这张专辑吧。
之前评论《九公主》的时候对歌词颇有微词,这张似乎就好得多,看得出后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兴趣,并能融会贯通,情景交融,体现了不错的文字底蕴。歌词的含义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唐宋元明清》表达恋人依依惜别之情,《过桥》借古喻今、一语双关,每个人都要走适合自己的路,《郑成功》以古人故事激励今人调整心态创造自己的历史,《笔墨伺候》呼吁习惯敲键盘的人们拿起毛笔继承文化精髓,《少林寺》将少林的神秘与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闻鸡起舞》则是典型的励志歌曲,强调勤奋用功的重要性,尤其适合学生。此次歌词的刚柔并济令人眼前一亮,同时故事性强的特点再次得以验证,通过藏头诗、遐想、托梦等情节自然的交汇古今,很有创意,而《过桥》的黑色幽默也出乎意料。
说到中国风,听觉上的感觉自然不可或缺。从配器来看,笛子、琵琶、扬琴、二胡是其中运用最多的民乐,与钢琴、吉他、提琴等西洋乐器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意境。从旋律来看,虽然并未像当年的《西厢》那样味道醇郁,却更加流畅自然,并非一味追求中国风的起承转合,而是突出古典与现代流行的结合,显得时尚而别具韵味。同时,跟上一张专辑一样,后弦再次动了将改编了的名曲插入创作的小心思,《唐宋元明清》改编了《茉莉花》,《少林寺》改编了《男儿当自强》(btw,觉不觉得前奏很像张善为的《鹤拳》?)。从唱法来看,偶尔借鉴的戏曲唱腔(这也是所谓“宫调R&B”和“R&C”的核心之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会觉得突兀,也更易被接受。我同意这张专辑的感觉比《古·玩》流行多了,有些歌迷因此觉得失望,好像后弦退步了、妥协了,但可能我的口味还是比较大众化吧,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创作,《古·玩》里的某些歌曲对我来说实在怪异了点也做作了点。
相比中国风歌曲,专辑中的其他四首歌就逊色些。后弦有很深的学生情结,学生时代的友情、爱情、发生的故事是专辑必不可少的主题,姑且称之为清纯少年系列吧。这个系列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配器简单,几乎都以钢琴或吉他为主配器,这次有首歌干脆就叫《妹妹的钢琴》,二是多为节奏轻缓的慢板抒情歌曲,编曲层次单薄,和声表现单一,听着甚至让人有点昏昏欲睡,比如《慢四恋曲》。不过此次的《花名册》是个例外,柔和的摇滚曲风轻快而俏皮,歌词生动活泼,令听者也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同学来。
开头已经说了,后弦的风格十分鲜明,然而,既然专辑名叫《东方不败》,就不该完全将清纯少年系列与中国风系列割裂开来。比如在清纯少年系列的配器上适度加入民乐,事实上在《海口》里琵琶的勾芡作用就十分有效,但同样是这首歌,最后的京剧唱腔“心冷却以后”就太做作,明显的画蛇添足,破坏了歌曲的整体协调性。因此,如何将中国风渗透至创作的各方面,使自己执著的理念与创作成果有效的统一起来,真正的成为只属于后弦的特色标签,就至关重要,这也是后弦在做“歌坛劳模”的同时必须认清和不可忽视的一点。另外,清纯少年系列与中国风系列同时存在于一张专辑中,曲目安排就比较令人头疼,这张专辑时而振奋、时而萎靡、时而又嘻哈的顺序值得商榷。
推荐曲目:《过桥》(两个系列的完美结合,最贴近专辑概念也是最出众的一首)、《笔墨伺候》、《郑成功》、《闻鸡起舞》
从后弦出第一张专辑起,大家都乐此不疲的拿他与Jay作比较,我也是,就算现在已经摒弃了当年作出的“一味模仿”的评价,却仍会不自觉地去比较他们,这是身为歌手的无奈。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总比大家把关注焦点放在音乐以外的事要好得多。接下来的三年间,Jay的音乐在变与不变之间的争议从未消停,而与此同时,后弦则慢工出细活,在大家即将遗忘他的时候才推出这张《东方不败》,尽显其独特的个人特色,也让人越发感到二人之间的差异。
正如专辑名所揭示的那样,后弦执著着他的音乐理念,专辑创作多以中国元素为主(即后弦提出的所谓“宫调R&B”和“R&C”,不过我更倾向于将其笼统的概括为习以为常的中国风),对比Jay的多元化探索,后弦的专辑概念和创作方向较为统一,其坚持对中国风进行挖掘和尝试的勇气和毅力更是难能可贵。同为中国风,Jay现在的创作却呈现单一倾向,最近几张专辑都有一首古典抒情主打,描绘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说中国风是Jay的招牌、杀手锏,是在众多创作方向中最成功的案例,但在深得歌迷推崇的同时,也出现了“交作业”的质疑。他们就好像两个不同风格的厨师,一个专攻某个菜系,而另一个各个菜系都有涉猎,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都很有天赋和才华。
好了,还是说说这张专辑吧。
之前评论《九公主》的时候对歌词颇有微词,这张似乎就好得多,看得出后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兴趣,并能融会贯通,情景交融,体现了不错的文字底蕴。歌词的含义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唐宋元明清》表达恋人依依惜别之情,《过桥》借古喻今、一语双关,每个人都要走适合自己的路,《郑成功》以古人故事激励今人调整心态创造自己的历史,《笔墨伺候》呼吁习惯敲键盘的人们拿起毛笔继承文化精髓,《少林寺》将少林的神秘与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闻鸡起舞》则是典型的励志歌曲,强调勤奋用功的重要性,尤其适合学生。此次歌词的刚柔并济令人眼前一亮,同时故事性强的特点再次得以验证,通过藏头诗、遐想、托梦等情节自然的交汇古今,很有创意,而《过桥》的黑色幽默也出乎意料。
说到中国风,听觉上的感觉自然不可或缺。从配器来看,笛子、琵琶、扬琴、二胡是其中运用最多的民乐,与钢琴、吉他、提琴等西洋乐器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意境。从旋律来看,虽然并未像当年的《西厢》那样味道醇郁,却更加流畅自然,并非一味追求中国风的起承转合,而是突出古典与现代流行的结合,显得时尚而别具韵味。同时,跟上一张专辑一样,后弦再次动了将改编了的名曲插入创作的小心思,《唐宋元明清》改编了《茉莉花》,《少林寺》改编了《男儿当自强》(btw,觉不觉得前奏很像张善为的《鹤拳》?)。从唱法来看,偶尔借鉴的戏曲唱腔(这也是所谓“宫调R&B”和“R&C”的核心之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会觉得突兀,也更易被接受。我同意这张专辑的感觉比《古·玩》流行多了,有些歌迷因此觉得失望,好像后弦退步了、妥协了,但可能我的口味还是比较大众化吧,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创作,《古·玩》里的某些歌曲对我来说实在怪异了点也做作了点。
相比中国风歌曲,专辑中的其他四首歌就逊色些。后弦有很深的学生情结,学生时代的友情、爱情、发生的故事是专辑必不可少的主题,姑且称之为清纯少年系列吧。这个系列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配器简单,几乎都以钢琴或吉他为主配器,这次有首歌干脆就叫《妹妹的钢琴》,二是多为节奏轻缓的慢板抒情歌曲,编曲层次单薄,和声表现单一,听着甚至让人有点昏昏欲睡,比如《慢四恋曲》。不过此次的《花名册》是个例外,柔和的摇滚曲风轻快而俏皮,歌词生动活泼,令听者也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同学来。
开头已经说了,后弦的风格十分鲜明,然而,既然专辑名叫《东方不败》,就不该完全将清纯少年系列与中国风系列割裂开来。比如在清纯少年系列的配器上适度加入民乐,事实上在《海口》里琵琶的勾芡作用就十分有效,但同样是这首歌,最后的京剧唱腔“心冷却以后”就太做作,明显的画蛇添足,破坏了歌曲的整体协调性。因此,如何将中国风渗透至创作的各方面,使自己执著的理念与创作成果有效的统一起来,真正的成为只属于后弦的特色标签,就至关重要,这也是后弦在做“歌坛劳模”的同时必须认清和不可忽视的一点。另外,清纯少年系列与中国风系列同时存在于一张专辑中,曲目安排就比较令人头疼,这张专辑时而振奋、时而萎靡、时而又嘻哈的顺序值得商榷。
推荐曲目:《过桥》(两个系列的完美结合,最贴近专辑概念也是最出众的一首)、《笔墨伺候》、《郑成功》、《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