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Said 021丨Shii:找到自己的表达密码



从Shii的首张专辑《Floating Signifiers》到现在的《相识之泪》,前后间隔近5年。这段时间,她跟音乐的关系依然紧密,除了演出就是听歌和做新专辑。在《相识之泪》,Shii将自己的思绪,像写日记一样坦诚地记录下来。相比过去,她想更多地讨论和他人的联结、城市生活的感受以及成长、告别。
问:这几年您都在忙什么? 答:这几年我给一些合集写了歌,都没有收录在新专辑;演出上进行了两次国内巡演、音乐节和一些小型现场,期间有过现场乐队阵容的尝试、与现代舞者的合作等。此外我偶尔和一些品牌合作平面拍摄、音乐人专题内容,同时接一些配乐做幕后工作。总的来说,除了演出就是听歌和做新专辑。
问:比起首专的自我探索,《相识之泪》更多落足于哪些方面? 答:我想更多地讨论和他人的联结、城市生活的感受以及成长、告别。相比上一张专辑可能要更“人”一点,演唱要多很多。这张专辑也是合作制作的成果,大部分歌的写作起始于钢琴,在编曲再创下了更多的心思。
问:专辑前后耗时近4年,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远程合作的部分,因为我们三个制作人都在不同地方,此外乐手、混音和母带都在不同的地方,大家的工作流和时间安排都有差异。每次修改、调整都要经过多次沟通,有时候为了确保细节到位,会反复打磨。我感觉自己在沟通和管理这张专辑制作流程上确实有碰壁和学习经验,这也是我第一次全权制作的一张专辑,虽然是自己的东西,但很多人参与进来,我感觉还是有压力。
问:从过去的英文歌词到现在更大比例的中文歌词,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一改变的?除此之外,《相识之泪》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在创作这张专辑之前,我已经有几首比较满意的中文歌创作经验了,我感觉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以前可能是对母语写作有点排斥,想要追求中文的语音和意义都准确,但又觉得没那么自然。我从小几乎是听英文歌,近几年我去回顾和听了更多中文歌曲,并且在写歌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感觉,当我写出一句比较满意的中文唱词我会非常开心,我不确定我的口吻是否像谁,但有一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密码的感觉,以至于再回到英语写作时,我也能找到区分于之前视野的、属于自我特色的表达方向。我希望英语写作也能有自己的特色,但这可能比中文更难。除了语言外,这张专辑还有在人声演唱的增多、词曲的独立性更强、合作的制作人乐手更多、模拟合成器在配器中的比重很大,还有跨国合作等等不同之处。
问:《相识之泪》看似有两条主线,一是各组肖像,二是“泪的动态”(亦代表情绪变化),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 答:我觉得这个理解挺好的。专辑从词和音乐带给人的整个感受的确可以看作两条主线——一方面是在讲述不同的人物肖像的各种境遇和情感,另一方面是我在想要在排曲上设计的情绪变化,以风格、配器、编曲和氛围的不同区分和延续,或许是像你说的“泪的动态”。
问:专辑邀请了不少音乐人合作,以“容纳更多声音和主题上的可能性”,您是否满意最终的呈现结果? 答:我很满意也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机会合作。这次每个人都为这张专辑带来了有趣的声音和创意的可能性,特别感谢两位协同制作的制作人罗可居和小残,他们真心把这张专辑当作自己的作品反复打磨,我们也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想法,让我特别感动。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和想法的融合,让这张专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问:您希望聆听《相识之泪》的听众能从中收获什么? 答:我希望听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自我的反思,还是和他人的联结,我都希望听众能从我的歌曲里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像和感受。
问:如果要选一首最能代表专辑的歌曲,您的选择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我会选《星》,感觉它是这张专辑中最能以模拟合成器、鼓组和电子音乐类的元素,来展示专辑代表风格和制作的进化;或《休闲期》《手足》《谜》这些对中文词曲和编曲的平衡都比较满意的曲目。但此时此刻可能会选《You Are Luxury》,相比其他歌的精美编曲和节奏,它是我坚持保留最原始版本的一首歌,只有钢琴和人声合唱作为伴奏,在和声进行上有点古怪,但我感觉它能代表专辑内容和表达的原始状态。
问: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答:目前在计划巡演,希望能尽快确定行程,也想在实体出来后做一些试听会及不插电的线下演出。这张专辑的制作周期很长,我很期待能在现场真正把它演绎出来,看看它在不同空间和氛围里的变化。相比之前,这次的演出形式可能会更自由一些,阵容上也会有所调整,希望能带来一些新的东西。除了巡演,会继续做一些延展性的内容。再就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新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