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Cooper Band & 美版古惑仔之战无不胜

在上海熬过了又一个残酷的冬天,我的手在经历了弹琴(乐队解散)——写词(为甲方透支灵感)——拍视频(连换两份工作)之后,终于在明媚的春光到来之际(同时也是我的31岁大寿),再次蠢蠢欲动地伸向了唱片店。
刚开始时还是习惯在淘宝/闲鱼上看碟——哦,对了,我只买CD,原因之一是我没有唱机,之二是家里没地方放,之三是对现在的我来说黑胶实在太没有性价比了。言归正传,由于自己身为多年的节奏吉他手,总是痴迷于探究吉他RIFF发展之历史,于是一路从Thrash Metal回溯到NWOBHM,现如今深耕于70s Hard Rock,在众多传奇乐队中,有一个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臭名昭著骇人听闻的名字,我虽自青春期时便有耳闻,却从来提不起兴趣涉猎,这个名字便是Marilyn Manson+Rob Zombie+一切以吓唬人为首要纲领的青少年化装舞会乐队的祖师爷——Alice Cooper !
由于小时候看的纪录片中,Alice Cooper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一位黑眼圈精瘦老大爷出现,我以为此人的姓名就是Alice Cooper,多年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尽管老大爷本人可能很欣慰大家产生这样的误解,但他在七十年代的乐队团员多半不会很高兴。是的,Alice Cooper最早是一个乐队的名字,乐队成员有(在此列出以表尊敬)——





对于不熟悉这支乐队的人来说,有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乐队可作相应类比,那就是大名鼎鼎的Guns N’ Roses。详解如下:
Alice Cooper = Axl Rose —— 负责演唱、作词以及充当舞台门面,乐队中最能作妖的一位。在后期开除所有其他队员并独占乐队队名,成为摇滚明星。
Glen Buxton = Slash —— 吉他RIFF & Solo制造机,酒鬼人设,在舞台上抢主唱风头
Michael Bruce = Izzy Stradlin —— 负责作曲、搭建歌曲整体架构,在作妖主唱与酒鬼主音身后默默贡献才华(乐队大多数名曲的作者)
Dennis Dunaway = Duff —— 男模身高;见缝插solo;突然发现一首冷门好歌再一看原来是他写的
Neal Smiths ≠ Steven —— 这位并不是乐队中的小弟,反而经常操起吉他写歌,贡献了不少佳作
为什么要如此长篇累牍地介绍这支乐队,主要还是因为这与今天的主题有关——我今年最先购得的两张专辑便是Alice Cooper乐团在七十年代的两部名作。






购得的这两张专辑是Alice Cooper乐团在黄金时期(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两张。乐队最著名的歌曲也大多出自这两张专辑,如 School's Out、Billion Dollar Babies 、No more Mr.Nice Guy——这些歌曲也包含了Alice Cooper乐团最好的吉他Riff。
至于为什么选购重置版?前两年买CD时,我反而更倾向于买到首版,认为重置版虽然利用现代混音技术使音乐听上去更饱满了,但完全失掉了原版录音的风味儿。现在想通了,你听的很多音乐被录制的时代,CD都还没发明出来呢,因此不必在这个点上钻牛角尖。现在倾向于买重置版,原因之一是量大管饱,通常重置版都是双CD(有的还会加一张DVD),一张是原版录音室曲目,另一张则通常是经典现场实况录音、歌曲异版、Demo等等。
然而常常最吸引我的是专辑内页的文案,拿这次买到的两张Alice Cooper举例,两张专辑内页文案均是对乐队成员及专辑制作人的访谈,而且是针对专辑中的每一首歌进行解读,这可太难得了,等于观看一部专辑幕后纪录片。通过阅读这些文字,你能知晓更多关于歌曲的幕后信息(美国人大多不好好写歌词,读下来总是不知道丫想表达什么)。
比如School’s Out中的一首Luney Tune,我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包括后面连带的几首音乐剧风格的作品。我一开始认为在直抒胸臆、意气风发的开场曲过后接上这么几首“拐弯抹角”的歌实在是扫兴,于是也就没有兴趣去了解这几首歌究竟表达了什么。看了文案才知道,Luney Tune这首歌来源于Alice Cooper对50年代黑色电视剧(Noir TV)的喜爱——
这属于1950s的流行文化,距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不过现在有了deepseek,啥信息都能方便了解,于是我也未能免俗地查了一下,发现自己还看过其中的一部剧集——《希区柯克剧场》,当然也是因为希胖世界名导的身份,其他几部可能就偏美国本土特色了,咱们不了解也很正常。不过,Noir TV这个概念倒是与咱们80、90后接触过的刑侦剧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就把它当成美国五十年代版《命案十三宗》《红蜘蛛》《重案六组》《征服》得了,想想那些在影视尺度莫名开放的氛围下拍摄的生猛剧情,也就不难理解性手枪的主唱烂牙认为 Luney Tune 是他听过的最吓人的一首歌。另外, Luney Tune 这个名字也是一个谐音梗,蹭的是美国著名卡通秀Looney Tunes(乐一通),这个名字虽然我不熟,但节目里的角色我小时候都在CCTV1看过,其实就是兔八哥、达菲鸭、猪小弟还有小鸟崔迪。


顺带聊聊接下来的两首歌Gutter Cat VS. The Jets和Street Fight,其实是乐队对西区故事的摇滚改编。毕竟是年轻小伙子,面对一部爱情悲剧,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爱情而是帮派伙拼,于是模仿西区故事中的The Jets(喷气机帮)和The Sharks(鲨鱼帮),他们创作了这首 Gutter Cat VS. The Jets。下一首曲子 Street Fight 则是以器乐演奏加上模拟音效制造出有如电影原声般的效果,曲子里面叮呤咣啷的打斗音效其实是吉他手Glen在录音室里乱砸一通的成果。
于是我幡然醒悟,School's Out本就不是一张硬摇滚代表作,而更像是The Who的Tommy那样的摇滚歌剧,甚至是更年轻态的摇滚音乐剧。标题曲是故事的引子,年轻人炸掉了学校(辍学或毕业)——进入社会混帮派—— 在被扎死之前,突然回光返照想起学校的日子,离校那天对大家说“别他妈忘了大爷我啊混蛋”(倒数第二首Alma Mater的内容)——幻想自己像音乐剧主角一样在华丽的管弦乐伴奏下随着幕布落下而死去。嗨,很现实,也很中二,让我不由得想起90年代的现象级系列电影《古惑仔》——第四部《古惑仔之战无不胜》中,陈浩南教训学校里向往古惑仔的不良少年们“当古惑仔没有好下场”,但是男生们看了电影后仍然想当古惑仔,就跟Alice Cooper们对西区故事中的爱情悲剧视而不见,只是疯魔其中的帮派伙拼一样。

或许这就是Alice Cooper在七十年代受到青少年狂热追捧的原因罢——他们总是知道青少年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或许他们本就没有长大过。不过 Vincet Damon Furnier比其他乐队成员要更早长大,以至于他在74年Muscle of Love专辑后,就将Alice Cooper这个曾属于五个人的名字据为己有,就跟汪峰老师一个德行,通常具备这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体质的人都一定能成为摇滚明星。
遗憾的是,当Alice Cooper已经成为摇滚明星,和那些电影明星社会名流一起交流高尔夫技巧很多年之后,在舞台上时常抢他风头的Glen Buxton,却在1999年与老队员共同演出的一晚后突发疾病身亡。这两张再版的专辑文案中,自然也就缺失了对他的采访,这实在是了解Alice Cooper乐团历史中的missing link,然而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了。因此我更呼吁广大摇滚乐迷建立起一个普遍认知,即75年Welcome to my nightmare专辑前的Alice Cooper不是一个摇滚明星的名字,而是一个摇滚乐团的名字。
如果对乐团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听听被开除之后的其他团员(除了Glen Buxton未参加)在1977年以Billion Dollar Babies乐队为名出版的唯一一张专辑Battle Axe,我认为是一张丝毫不逊于Alice Cooper个人生涯作品的专辑,甚至更好听,更Hard Rock!挖得更深一点,你还可以去听Michael Bruce的个人专辑。
虽然我很反对把对Vincent的个人崇拜凌驾于Alice Cooper乐团之上的毒唯行径,但青少年终究还是会选择乐队中最好看或者最张扬的那个人去喜欢,因此,在这篇文字的结尾,我选择翻译School's out专辑文案中乐评人Bill Holdship的一段充满青少年回忆的文字——
那是一个炎热却又微风习习的夏夜,School‘s Out刚刚出版。我们彼时还是青少年,正经历着Jonathan Richman在日后唱出的那首That summer feeling。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一段美妙的回忆。可笑的是,即使五十年之后,它仍然历历在目——
Alice在钻进豪华轿车之前,突然停下来,转过身对着成群结队的我们说到:晚安,孩子们~
他如今已是一位摇滚明星了,并将永远是一位摇滚明星。
记住Coop······(对应Alma Mater中的歌词)
同样的,也请记住Alice Cooper Band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