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小提琴与键盘奏鸣曲

巴赫的小提琴与羽管键琴奏鸣曲之所以有趣,在于巴赫为键盘部分写出了完整的伴奏。这使其区别于早期如科雷利的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奏鸣曲。若我没记错,通奏低音部分通常由键盘或低音乐器(如低音提琴或大提琴)演奏。然而,巴赫的作品意在构建更复杂的结构,使键盘在音乐织体中扮演独立的角色。从作曲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些作品某些段落视为三重奏奏鸣曲,特别是在复调乐段中,键盘右手与小提琴之间的主题对话清晰可辨。
关于这些作品,已有诸多优质录音,但我是否曾感到完全满足?我记得很久前见过这张专辑,却从未认真聆听。偶然试听一曲后,我被深深吸引。这张专辑由斯蒂芬妮-玛丽·德冈(小提琴)和沃兰·科沙尔(羽管键琴)演奏,其中不乏精彩瞬间。
这些作品令我着迷之处在于,它们充满了优秀的音乐素材。若想理解,我们或许需要“戴上巴赫的假发”,想象他在莱比锡漫步时哼着旋律。这些即兴创作的主题被他编织进复调织体,犹如精美的拼布。在美食领域,它们更像高级餐厅的餐前小点:精致、富有艺术感、风味十足,勾起味蕾的期待。而巴赫则以这些旋律为基石,构筑出丰富的音乐织体。尽管我的比喻可能只是其中一种理解方式,巴洛克音乐家则可能更倾向于将这些乐思视为修辞表达,单独或组合呈现,皆富含意义。
我最喜欢的乐章是C小调奏鸣曲BWV 1017的第四乐章。若我们为小提琴主题标注编号,就能看出巴赫如何连接多个主题,以过渡素材衔接,并在序列中不断展开。但真正使他卓尔不群的,是他对主题的选择能力。他精心挑选、打磨这些灵感,使之熠熠生辉。
如果我们仅仅阅读BWV 1017第四乐章的乐谱,而不去聆听呢?它的个性依然鲜明,对吧?这正是我在这些作品的演奏中所寻找的——音乐家们是否能赋予这些精彩乐思以风格与激情。世上已有太多“礼貌端庄”的录音,而我渴望更具表现力的诠释。
德冈在这方面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夸张,又充满个性。再次试听此专辑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两件乐器之间的平衡。小提琴稍显主导,但整体协调良好,混响控制得恰如其分,听者可以直接沉浸于音乐之中,享受二人的合作成果。
德冈的运弓常带有颤音,例如F小调奏鸣曲BWV 1018的开头。与许多历史演奏实践(HIPP)演奏家类似,她的颤音并非持续不断,而是偶尔用于温暖音色,或作为长音的装饰性效果。巴赫的作品中不乏长音,而她对个别音符的颤音处理,使整体演奏更具吸引力。她的音色温暖宜人,十分动听。
这张专辑的开篇处理让我颇感兴趣。降B小调奏鸣曲BWV 1014的第一乐章很有特点——最初的陈述来自键盘,而小提琴仿佛自虚无中悄然浮现。我想,巴赫在此定是自鸣得意。一方面,键盘承担传统的节奏推进功能;另一方面,小提琴的进入方式似乎独立于先前听到的主题。这为小提琴提供了独特的表现空间,使其更加引人注目。随后,小提琴进入核心舞台,演奏富有复调特征的材料。乐章临近结尾时,小提琴似乎已占据主导地位,决定了音乐的终结方向。而紧接着的快板(Allegro)主题,则充满俏皮与对比。
显然,德冈与科沙尔已合作多年,他们的默契度极高,演奏中的同步感令人赞叹。我尤其欣赏德冈的表现力,她精准诠释了巴赫的主题,音色清晰且充满活力。此刻,我脑海中浮现的词汇是“moxie”(胆识)。她的演奏充满自信,而这一点在BWV 1014的第二乐章尤为突出。她在乐句结尾处微妙地修饰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此曲集中最特殊的作品是G大调奏鸣曲BWV 1019,其结构异于其他奏鸣曲,共有五个乐章。此外,该作品存在三个不同版本,而本次录音仅选用了其中一种,即包含羽管键琴独奏的第三乐章。这一安排颇为奇特,让小提琴家在该乐章“静坐旁观”。巴赫显然在尝试不同的结构形式。尽管本录音未包含额外的乐章,但我很高兴能听到科沙尔的独奏。她与德冈一样,以充满活力的方式演绎巴赫的乐思。在我看来,这些主题的处理方式独立于后世流行的长线条乐句,更倾向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修辞手法。
最后一乐章始于小提琴的低音区,与第一乐章的高音区起始形成对比。清晰的节奏主题在小提琴与键盘间交替传递,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甚至刻意模仿彼此的细微变化。整体而言,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是真的喜欢一起演奏这些作品。
这张 #nomademusic 发行的专辑似乎在2020年5月问世,而我竟然迟迟未曾深入聆听,实在惭愧。这张录音虽未穷尽我所有期待,但若有人要挑剔其中的诠释或听感,我想他们会发现此事并不容易。在我看来,这是一张值得借鉴的参考录音,原因有二:其一,录音透明度极高,两件乐器的自然平衡堪称典范;其二,诠释上,二人选择了恰当的速度,德冈尤其擅长运用细微的音色变化,使巴赫的旋律充满情感色彩。最重要的是,这张专辑散发出一种自信,使音乐听起来恰到好处。
本乐评由ChatGPT从英文翻译, 原文请见英文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