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二十世纪浪漫小提琴协奏曲

"玉米多过黄金。"——美国乐评人欧文·科洛丁听完雅沙·海菲兹首演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1897–1957)那部华丽的小提琴协奏曲后,给出了这句残酷的贬低。时年50岁的科恩戈尔德,其人生已然映照出20世纪某些重大政治社会动荡。"对神童来说,五十岁已经老了。"他自嘲地回顾着人生与音乐轨迹中那些不可预测、最终令他难以满意的转折。
成功来得太早。十岁时,马勒就宣称这位音乐神童是天才。他那强势且过度保护的父亲为他取的中间名"沃尔夫冈",在当时看来并非僭越而是颇具远见。十一岁创作的早熟哑剧《雪人》已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上演。未及弱冠之年,歌剧与交响作品便源源不断从他笔尖流出。克莱斯勒与弗莱什、施纳贝尔与科尔托、陶贝尔与莱曼、魏因加特纳与瓦尔特等名家纷纷演奏他的音乐。1916-1920年间创作的《死城》达到事业顶峰,成为1920年代全球80多个舞台竞相上演的歌剧之一。科恩戈尔德的成功由歌剧定义,而他歌剧化的写作方式也塑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1934年,当欧洲对犹太裔作曲家日益危险时,科恩戈尔德被好莱坞吸引。"我从未区分过电影音乐与歌剧或音乐会音乐。"他说。随后与华纳兄弟签订优厚合约,此后十二年间他创作了十七部重要电影配乐,包括两部奥斯卡获奖作品。此刻,科恩戈尔德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语汇的掌控力、对戏剧叙事的配乐天赋,从舞台艺术延伸至影响数百万观众的新媒介。怀旧、幻想与逃避现实是1930-194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核心要素,而科恩戈尔德的音乐以非凡精准度捕捉了时代情绪。颇具先见之明的是,科恩戈尔德通过谈判保留了为好莱坞创作音乐的版权——这项权益在他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被证明至关重要。
从最后一部电影配乐《欺骗》(1946,由他钟爱的女星贝蒂·戴维斯主演)中,科恩戈尔德提炼出了《大提琴协奏曲》。这种音乐会音乐,是他逃离维也纳时刻意回避的创作类型。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同样回归到熟悉的领域——源自电影工作室的丰茂旋律与丰厚管弦乐编配。作品以捕捉小提琴灵魂的辉煌旋律开篇,这段主题借自他为电影《另一道曙光》(1937)的配乐。第二主题同样抒情怀旧,取材自历史史诗《胡亚雷斯》(1939)。甜美如歌的小提琴线条完美契合首位诠释者海菲兹的气质——这位小提琴家于1947年首演该作,数年后留下经典录音。波兰小提琴家布隆尼斯拉夫·胡贝尔曼自1937年目睹初稿后便常催促科恩戈尔德完成协奏曲,却在作品完成前返回欧洲。
《浪漫曲》的主旋律源自科恩戈尔德荣获奥斯卡的配乐《风流世家》(1936),一部以18世纪意大利为背景的催泪爱情片。E弦高音区的狂想冥想,在闪烁暗色调的管弦乐伴奏衬托下更显奢靡。科恩戈尔德曾说此协奏曲是"为卡鲁索而作,而非帕格尼尼"。终乐章以马克·吐温经典改编电影《王子与乞丐》(1937)的配乐主题展开炫技变奏,最终以双倍速的震撼尾声收束。
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1910–1981)戏称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为"肥皂协奏曲"。他肯定无数次希望摆脱这部作品委托创作时发生的各种狗血事情。赞助人塞缪尔·菲尔斯是菲尔斯纳普塔肥皂厂巨贾,同时任柯蒂斯音乐学院董事。指定小提琴家是其养子兼继承人伊索·布里塞利。菲尔斯选择巴伯实属明智之举——尽管这位年轻作曲家当时籍籍无名,但托斯卡尼尼1938年首演并广播其《弦乐柔板》已引发关注。菲尔斯开出1000美元高价,这对一位年轻且不知名的作曲家堪称巨款。
巴伯在1939年夏天于瑞士完成了前两个乐章的创作。当时他正在卢塞恩音乐节上,这是一个反对纳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替代活动,与他的伴侣吉安·卡洛·梅诺蒂以及几位著名音乐家一同出席。几个月后,他在巴黎开始了终章的创作。然而,纳粹即将入侵波兰的消息促使所有美国人撤离欧洲。在获得帮助安排了一次航程后,巴伯乘坐“香农号”离开了欧洲,这花去了他的500美元定金。与此同时,布里塞利却宣称前两个乐章“过于简单且不够辉煌,不适合协奏曲”。当巴伯向他展示终章的一个精彩草稿时,布里塞利又认为它太难演奏。
柯蒂斯音乐学院迅速召集了一个评审小组。一名坐在公共休息室的小提琴学生被临时找来。他被给予了终章部分草稿,并有两小时时间熟悉这段音乐,然后被告知要“快速演奏”,并“盛装出席”准备好为几位重要人物演奏。这场即兴表演在著名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的工作室进行。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茶和饼干招待。布里塞利失去了首演的权利,而巴伯最终收到了剩余的500美元报酬。
第一个和弦便意味深长。钢琴引子过后,独奏者与乐队同步进入;二者间不存在对抗性,亦无英雄式独奏家与乐团抗衡的意图。这个G大调和弦贯穿全曲,奠定整部协奏曲的调性根基。小提琴奏响绝妙的抒情旋律;乐章后续虽会出现力度对比,但安宁始终是主导情绪。行板乐章以双簧管呈现另一段辉煌暖心的旋律开场。巴伯先让双簧管、随后弦乐与圆号充分展露旋律轮廓,方才重新引入独奏小提琴。即便如此,独奏者仍以更狂想化的素材示人,直至乐章后段才在G弦低音区品味主旋律。终乐章是独奏家一气呵成的炫技篇章,激动人心且充满本能冲击力,布满疾驰的三连音。其和声棱角相较于前两乐章流畅的和声更为凸显。
阿尔伯特·斯波尔丁(Albert Spalding)被选定担任首演。"他并非海菲兹——但且拭目以待。"巴伯彼时如此评价。1941年费城首演后,乐评界与观众齐声喝彩。然鲜有小提琴家演奏此作。直至CD时代,演奏家们才纷纷采纳该作,使其如今跻身演出频率最高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列。
与埃里希·科恩戈尔德相似,英国作曲家威廉·特纳·沃尔顿(William Turner Walton,1902–1983)同时为音乐厅与电影工作室创作。两位作曲家都未能完全化解这两个领域间的冲突,达到自我满意的状态。36岁的沃尔顿着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写道:"问题归结于此:我将成为电影配乐师,还是真正的作曲家。"该作委约源自两年前海菲兹1936年的邀约。电影配乐与其他项目推迟了协奏曲开始创作的时间。
沃尔顿的声望在多个领域与日俱增。他为《门面》创作的诙谐、尖锐、带有爵士色彩的音乐,使其即刻获封英国作曲界少数"叛逆神童"之一。他被视为不拘泥于一地的创作者,把握欧洲大陆的音乐潮流,不太可能穿着沾满泥泞的靴子在英伦乡间采风。他的清唱剧《伯沙撒王的盛宴》与《第一交响曲》巩固了他在传统形式中注入全新风格的声誉。另一方面,其1937年的加冕进行曲《皇冠帝国》向同胞证明:尽管沃尔顿已显露出为躲避英国寒冬而遁入意大利暖阳的惊人倾向,他仍能为国家盛典谱写纯正的英国进行曲。
时至今日,距沃尔顿出生于工人阶级聚集的奥尔德姆已逾百年,他被公认为沃恩·威廉斯与布里顿之间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然而沃尔顿本人始终饱受自我怀疑的折磨。"问题在于,我未受过正规训练。"他常如此自省——回想自己如何凭奖学金逃离北方故土进入牛津合唱学校、大学肄业后被西特维尔家族(奥斯伯特、伊迪丝与萨谢弗雷尔)提携,继而周旋于多位美丽富有的女性之间。《小提琴协奏曲》的灵感正源自其中一位:温伯恩子爵夫人"聪慧美人爱丽丝",她为二人在拉韦洛租下田园诗般的辛布罗内别墅,俯瞰地中海。协奏曲的抒情性闪耀着地中海的暖意,但其精雕细琢的音乐结构,却诞生于敏锐的思维与务实的智慧。
开篇旋律璀璨而抒情,是沃尔顿创作史上最绵长动人的主题之一。标注"sognando"(梦幻般地)的演奏指示下,旋律在辉煌的高音区翱翔。大提琴声部与巴松管、单簧管奏出的对位主题,蕴含丰富的主题发展可能。创作过程中,沃尔顿曾担忧这梦幻般的浪漫开场会成为作品败笔。然而柔和的引子却帮助这部对比鲜明的作品确立了一个极端。另一极端则是由棱角分明的节奏性铜管和弦宣告发展部的到来。在这里,小提琴首先对开场的主题进行了炫技展示,随后在简短的华彩乐段后更加深思熟虑地处理了抒情的第二主题。当长笛接过主要旋律再次出现时,小提琴则呈现了副旋律,给人一个很大的惊喜。
如果狼蛛能咬我一口,沃尔顿似乎在第二乐章开始时说,那么我也能反击!实际上,在创作协奏曲时他确实被咬了,因此一段类似塔兰泰拉舞曲的舞蹈开启了第二乐章《那不勒斯风格随想急板》。在海菲茨的鼓励下增加难度,沃尔顿加入了不规则重音三连音风暴以及动态变化、弓法变化和序列中特定音符的变化。“我必须说,这简直疯狂”,沃尔顿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而且在第一乐章之后显得不太合适。”一个引诱性的滑动华尔兹主题捕捉到了海菲茨使用双音的桀骜气质。
圆号独奏迅速引入了卡佐内塔三重奏部分的情绪对比。然后又回到蜘蛛的毒液,直到终章以低音弦乐器和巴松管上的粗犷行军主题开场。小提琴迅速抓住这个主题并将其扭曲成更加尖锐的形式。然而,第二主题再次回顾了沃尔顿的浪漫核心,但并未在地中海阳光中停留太久。随着沃尔顿增强了整个协奏曲的动力和紧张感,两个主题得到了发展,将重量平衡放在了终章。
当开篇主题再现时,协奏曲迎来最动人、最恣意的时刻:沃尔顿令双音技法浮现首乐章辉煌主题的缥缈回声。这缕回声径直导向终乐章的明媚主题,继而展开镶嵌三主题的璀璨伴唱式华彩。此处沃尔顿向另一部伟大的B小调英国小提琴协奏曲——埃尔加之作——致以崇高敬意。如同前辈,沃尔顿在梦幻沉思的乐段标注"sognando",直到最终华彩将我们拉回现实。
**詹姆斯·埃内斯:当代最具天赋的诚挚表达者**
"近年涌现的最具才华与真挚表现力的艺术家之一"(《每日电讯报》评语),詹姆斯·埃内斯(James Ehnes)缔造了国际乐坛罕见的卓越职业生涯。
这位小提琴家已在四大洲二十余国献艺,合作指挥大师包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安德鲁·戴维斯爵士(Sir Andrew Davis)、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伊万·菲舍尔(Ivan Fischer)、理查德·希科克斯(Richard Hickox)、帕沃·雅尔维(Paavo Järvi)、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斯坦尼斯拉夫·斯克洛瓦切夫斯基(Stanisław Skrowaczewski)与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在欧洲,他曾与伦敦交响乐团、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BBC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苏格兰室内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里昂国立管弦乐团、捷克爱乐乐团、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及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同台。亚洲演出涵盖NHK交响乐团(东京)、香港管弦乐团与马来西亚爱乐乐团;北美地区则合作过所有顶尖乐团——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克利夫兰、费城、洛杉矶、旧金山、匹兹堡、辛辛那提、底特律、明尼苏达、圣保罗、休斯顿、达拉斯、西雅图、温哥华、卡尔加里、温尼伯、渥太华、多伦多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埃内斯的独奏会足迹遍布全球主要都市:伦敦、巴黎、日内瓦、布拉格、东京、大阪、芝加哥、华盛顿特区、多伦多、蒙特利尔与温哥华。他亦亮相拉维尼亚音乐节、万宝路音乐节、西雅图室内乐音乐节、东京夏日音乐节与白夜音乐节等国际盛事。
作为高产录音艺术家,埃内斯的唱片曲目纵贯巴赫小提琴奏鸣曲至约翰·亚当斯《公路随想》。他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克斯·布鲁赫《第一、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夏尔·迪图瓦指挥),以及与马里奥·伯纳德(Mario Bernardi)合作的《第二协奏曲与苏格兰幻想曲》,于2002与2003年蝉联朱诺奖"最佳古典录音"。
1976年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布兰登市的埃内斯,四岁始习琴,九岁成为加拿大著名小提琴家弗朗西斯·查普林(Francis Chaplin)门生。后于茱莉亚学院师从萨莉·托马斯(Sally Thomas),1997年毕业时荣获"彼得·门宁音乐杰出成就与领导力奖"。
埃内斯现持奏1715年制"前马西克"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并诚挚感谢富尔顿收藏馆的长期借予。
**布拉姆韦尔·托维与温哥华交响乐团的辉煌篇章**
英国出生的指挥家布拉姆韦尔·托维(Bramwell Tovey)于2000年9月出任温哥华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2至2006年间,他同时担任卢森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期间率团巡演欧、美及远东地区,并于2005年卢森堡新爱乐音乐厅落成开幕音乐会上指挥潘德列茨基《第八交响曲》世界首演。
托维2001年完成纽约爱乐乐团常规音乐季首秀,自2004年起持续执棒该团林肯中心"夏日经典音乐节"。未来演出计划涵盖洛杉矶爱乐乐团(好莱坞露天剧场与华特·迪士尼音乐厅)、西雅图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魁北克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及皇家爱乐乐团。
1989至2001年,托维担任温尼伯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此前曾任伦敦赛德勒威尔斯皇家芭蕾舞团首席指挥。作为作曲家,其作品《焦颅安魂曲》获2003年朱诺奖"最佳古典作曲奖"。另创作有大提琴与中提琴协奏曲,目前正致力于歌剧创作。他获授马尼托巴大学与温尼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身为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院士,2005年更受聘为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院士。
成立于1919年的温哥华交响乐团(VSO)位居加拿大顶尖乐团之列,历任音乐总监包括梅雷迪斯·戴维斯(Meredith Davies)、鲁道夫·巴尔沙伊(Rudolf Barshai)与塞尔吉乌·科米申纳(Sergiu Comissiona),客座指挥名录涵盖巴比罗利、比彻姆、伯恩斯坦、多拉蒂与克莱姆佩勒等大师。乐团每季呈现逾140场音乐会,邀请超50位客座艺术家。作为业界革新者,VSO在2003/04乐季开创加拿大先河,成为首个在完整古典音乐会系列中使用视频屏幕的乐团。为迎接2010温哥华冬奥会,VSO将首演超25部加拿大青年作曲家的委约短篇。未来乐季将迎来包括芮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李云迪(Yundi Li)、马克-安德鲁·哈默林(Marc-André Hamelin)、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让-伊夫·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与詹姆斯·埃内斯(James Ehnes)在内的巨星阵容——后者将在现任音乐总监托维执棒下再度演绎巴伯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