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的等待

读书和刚工作时爱听歌,那时的网易云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复杂的界面,民谣占据了听歌品类的一大半。jam和陈粒总被私下拿来比较,觉得她们传达的某种感觉很相似。不过后来陈粒大火,曲风多变,风格大概也不再属于民谣范畴。
jam很火的两三首歌翻来覆去听了好多遍,不管当时网上说的过度解读还是刻意押韵的批判,对那时的我来说都不是阻碍,简简单单就行,吉他的和弦,有个人特征的咬字,喜欢的的声线,模棱两可的歌词,只要唱出一种听者喜欢的感觉就好了。对歌手好奇到一定程度就会去翻看她的非音乐痕迹,这是位神秘的歌手,微博几乎是年更,仅有的巡演时间也早就错过。2018年以后偶尔想起还是会去看一眼,在想她为什么不再写歌了,是民谣只属于一阵时间吗?
对我这个听众是这样,生活的压力和繁琐时时刻刻压迫着自由意志的发散,以前每次做家务都要打开蓝牙连上网易云,每个收藏夹的名字都是细细斟酌,分类也要尽可能有区分度,到后来连音乐软件都很少再打开,再后来网易云的界面让我厌倦,换了几个app都不顺手,只在偶尔打开applemusic随机听一点。
说回这张专辑,很抱歉是在厕所刷手机的时候看到的网易云推送,就是那种讨厌的烂俗推送中的一种,但这次没有那么让人丧失点击欲的“一封信一个call”之类,弹出的是Jam很久之前的一个专辑封面旧照,还是好奇点了进去,以为从前喜欢过一阵的歌手发布了新歌,但推荐的还是八年前的一首老歌,但点进歌手主页发现两年前竟然有新专辑。点开专辑发现基本还是以前那些听过的歌。
并没有急着点没听过的,想从头听听,找找感觉。编曲层次复杂了一些,融入了一些其他的乐器配乐,但很遗憾也彻底地丧失了当年对民谣“简简单单”的定位。更糟糕的是歌手的唱功问题在升格的编曲中更加暴露,让我无法忽略,并有时觉得无法忍耐。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几年看了太多音综,屏幕后的修音都做得太好,还是生活的累积让我愈发严以待人、吹毛求疵。
这些老歌感觉也更适合几年前的歌手的状态,音色还是那个音色,情怀已然迥然不同,不知为什么甚至在联想录音时候的歌手的面部表情,她是不是努力的变细或放松了一些面部肌肉以让音色更加贴合,随后自然而然感觉到失落。<梦里梦外>相同的咬字下感受到了本人也不够信服的表现力,副歌部分的不知什么乐器在和歌声喧兵夺主,传达出两个相反的意境,沉浸了,但是举棋不定,类似这种怪异。<七月上>听得很难受,听出一种沧桑下的强自振作。
新出的歌听感明显好于循环过n遍的老歌,<情爱之爱>感觉更像真实的没有隔阂的传达,听出了一丝真情流露的哽咽。<聪明的人>平平淡淡自自然然,但如果是偶然听到也不会令现在的我心动。
纯主观的感受,可能所有事大概都是第一印象总能超越后来的复刻吧,如果这张专辑在2020年前发布,可能不会这么惆怅。也可能生活的阅历多了,就会对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强行要求上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