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与炫技的琴键转译

唐纳德·马尼迪
十九至二十世纪间,众多杰出钢琴家将原本为声乐、小提琴、羽管键琴、管风琴、弦乐四重奏乃至交响乐团谱写的音乐,转化为璀璨的钢琴语言。歌剧场景与选段更成为改编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这些钢琴改编曲中,既有恪守原作的忠实改编,亦不乏以炫目技巧重构的鸿篇巨制——后者实为作曲家以他人旋律为画布,挥洒个人艺术哲思的创作。所有改编实践的内核,皆是对钢琴表现力的深情礼赞,以及对想象力与技巧所能抵达之境的敏锐洞察。
由此观之,举办一场全改编曲独奏会堪称钢琴艺术中的壮举。这不仅需要演奏家具备渊博的曲目积累与艺术想象力以策划涵盖多元风格、荟萃各家改编技法的节目单,更考验其驾驭繁复技巧的非凡造诣。1981年11月1日,厄尔·怀尔德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完成了这一创举——至少在大众记忆所及范围内,这很可能是史上首场纯粹以改编曲构成的钢琴独奏会。
怀尔德对钢琴改编艺术的钟情萌芽于匹兹堡求学时期。其师塞尔玛·詹森(师承特蕾莎·卡雷尼奥、萨维尔·沙尔文卡与欧根·达尔伯特)藏有大量改编曲谱。"他常任我翻阅这些珍宝,挑选感兴趣的曲目研习,"怀尔德在1989年接受彼得·拉比诺维茨采访时回忆,"彼时我已尝试管弦乐编曲,这些钢琴改编谱更令我着迷。它们不仅是艰深的技巧试炼,更带来破解音乐谜题的无尽乐趣,且当时罕有同行涉足此域。六十五岁那年,我决意将多年积累搬上舞台,遂有了卡内基的改编曲专场。当日台下坐满了知名音乐家,盛况空前,令我倍感欣慰。"但怀尔德亦深知此举将触动某些卫道士的神经:"早有预料会遭遇乐评人群起攻讦,他们中有人斥之为'艺术暴行',更嘲讽这是'带连字符的拼盘节目'。不过演出前我已向友人预演了所有恶评,真正面对时便从容许多。"
在与乐评人哈罗德·勋伯格的对话中,怀尔德进一步阐释:"改编曲赋予钢琴家更多自由诠释的空间,不必如演奏贝多芬奏鸣曲般困囿于既定评价体系。演绎改编曲的乐趣,在于展现作品本质的万千姿态。"他将改编曲形容为"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音响画卷,以丰沛的和声织体构筑多元音色世界。在经典曲目充斥乐坛的今日,这类节目恰似一缕清风。偶尔暂别音乐的智性追寻,沉浸于充满魅力的轻灵之作,亦是艺术必需。"
1981年这场独奏会以十八世纪音乐披浪漫外衣启幕:李斯特弟子乔瓦尼·桑巴蒂改编的格鲁克《旋律》(D小调)率先登场。这首如歌的咏叹曾被拉赫玛尼诺夫、莱维茨基、诺瓦埃斯等大师频繁用作返场曲目。键盘佛陀"戈多夫斯基则以"文艺复兴"为总题,对巴洛克羽管键琴作品进行十六次精深再造。精选的三首拉莫改编曲中,精妙增写的对位声部与辛辣和声支撑,使这些钢琴宝石彻底摆脱了原始形态的桎梏。
巴赫《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存在多个钢琴改编版,其中以李斯特另两位弟子陶西格与布索尼的版本最为人熟知。怀尔德认为陶西格改编"远胜后者",因其更精妙地以现代钢琴音色重构管风琴的声部层次与音栓效果。
穿越至浪漫主义鼎盛时期,怀尔德弃用李斯特版《爱之死》,独钟莫什科夫斯基改编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选段。耐人寻味的是,该改编谱竟题献给李斯特!上半场压轴的三首拉赫玛尼诺夫改编曲,将门德尔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原作与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转化为无可比拟的钢琴诗篇。这些作品不仅是拉氏钢琴曲库的常备返场曲,更暗藏其创作密码——尤其在处理挚友克莱斯勒的圆舞曲时,那份甜蜜与哀愁交织的怀旧气息,俨然拉氏自况。
独奏会中唯一的歌剧主题演绎曲出自李斯特昔日劲敌塔尔贝格之手。与莫什科夫斯基截取瓦格纳乐段不同,塔尔贝格匠心独运地糅合罗西尼歌剧主题,以精妙音型与炫目技巧织就华章。这种"主题鸡尾酒"式改编成为塔尔贝格众多歌剧演绎曲的标配,本专辑第二张CD收录了其另一范例(录音室版本)。
肖邦对李斯特改编其六首波兰歌曲的看法永成谜题——这些歌曲在作曲家逝世八年后才出版,李斯特改编版更迟至1861年面世。有趣的是,《为吾欢愉》中李斯特营造的肖邦式意境,竟比原曲更显浓郁。
承袭先辈传统的厄尔·怀尔德本人亦是钢琴改编领域的顶尖高手,其改编曲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业界传奇。柴可夫斯基《小天鹅之舞》经其手化作俏皮灵动的指尖游戏,漫不经心的优雅恰到好处。
波兰钢琴家舒尔茨-埃弗勒虽创作过变奏曲、八度练习曲等作品,却仅凭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炫技改编曲(自称"音乐会阿拉伯风")青史留名。该作之精妙部分源于其师陶西格的影响——后者首开先河地将"圆舞曲之王"的作品改编为钢琴炫技曲。约瑟夫·列文涅虽是该曲权威诠释者,其录音却有所删节。怀尔德此番呈现的完整版,为独奏会画上辉煌句点。
本专辑在怀尔德"改编艺术"现场曲目外,增补多部录音室珍品。巴拉基列夫十八岁所作《回忆格林卡》初版已显露非凡原创力,其1869年炫技名作《伊斯拉美》至今仍是独树一帜的技巧试金石。据传格林卡本人对这位年轻同胞的主题处理欣喜若狂。
亨利·赫尔兹是1830年代巴黎沙龙的宠儿,彼时诸多钢琴创新技法于此生根。他以歌剧《灰姑娘》中咏叹调《不再忧伤》为主题创作变奏曲,围绕多重技术难题布局,穷尽当时琴坛所有炫技手法。延续这一路径的,是塔尔贝格的第二部贡献——此次他以多尼采蒂《唐帕斯夸莱》为素材,谱写出一部结构精巧、篇幅宏大的幻想曲,将此类炫技美学推向全新高度。
一战前旅居维也纳期间,戈多夫斯基创作的三首施特劳斯圆舞曲"交响变形记",将演绎曲概念提升至空前境界。璀璨的音型织体与醉人的半音和声交织,更以对位魔法熔铸施特劳斯旋律。《艺术家生涯》改编曲既是舞神眷顾的幻想盛宴,亦是对钢琴家技巧与悟性的终极考验。
专辑终曲是乔治·格什温与厄尔·怀尔德的完美联姻。这位公认的格什温钢琴与乐队作品权威诠释者,以七首独奏改编曲将百老汇语汇与浪漫主义钢琴传统熔于一炉。这些改编曲如今被众多当代钢琴家纳入曲目,恰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佳礼赞。
厄尔·怀尔德的大师地位固然得益于他对改编曲及其他炫技作品的卓越诠释,却远非仅限于此。尽管本专辑聚焦其音乐探索的某个维度,我们不应忘记:三个世纪以来重要作曲家的原创独奏曲、协奏曲及室内乐作品,始终是其核心曲目。他的艺术多面性,唯有那举重若轻的完美技巧,以及始终闪耀智性光芒的独立音乐思考可堪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