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同《梦想家》【61/365】


好像还是很难听进其他的专辑。于是在家一边劳动,一边又把《梦想家》听了五六遍。
专辑刚发时没想写一篇什么,是觉得以专辑充满音源的卧室制作效果和嗓音状态,很难用录音室专辑评判角度来审视。现在再听,又有了更为酸涩的感受。
讲实话,「梦想家」这样平淡的主题,和谈不上什么企划的专辑概念,让它看来很像大同在养病期间的音乐练习簿。但在如此环境中,大同的乐观与幽默却贯穿专辑,包括《XZMHXDXH》《江湖中人》《我不是农人》都是他独有的戏谑味道。
《GF》《Tango》又反映了日常的文艺生活和观影品味,在听到《GF》电影感的旋律和念白时,我在想专辑中的很多歌曲,以他的创作习惯和能力,理应可以写成更起伏的作品,制作上做成更饱满的样子。编曲上的想法和唱法上的柔韧性,曾经是他的独家标记吧。还是谢谢他,竭尽全力用尽可能丰富的音源来让这首歌听起来画面感十足,尽管他略带遗憾地说其它人声的部分只能用AI的方式来实现。
在周杨采访中,看到大同连讲长句子都很艰难,就不难理解专辑中音色和气息为何都大为不同,很多vocal都作了lofi效果。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歌手来说,要经过怎样的心理建设,才能去面对自己如此转变。连《才二十三》这样轻柔的歌,人声都陆陆续续录了差不多十天。《那沙漠里的水》中的R&B唱腔和转音对他来说,已经相当困难。再到专辑后期录制的《回留》里,人声已经很难支撑完整的表达,也许这也是冥冥中驱使他选择那台旧旧的、潮湿的三角钢琴,来配合他有些艰涩的声音来完成这首歌。
这两天几乎无法避开和方大同有关的信息,但我总是不觉得他在用这张专辑告别。回看采访,他在提及生病过程中比较艰难的部分,他用的是「那个阶段」「病了的那歌时候」,以及结尾处他带着不敢用力的笑意说「反正歌方面我也已经有很多已经计划的,接下来的事情」「希望我们可以很快再见面」。
因此,我不愿以任何方式,将他的离去理解为一场「预谋」的告别。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在病中,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利用编曲、音源、人声效果,过了一把最没有功利心的,音乐的瘾。
即便如此,每到专辑最后一首《没啥好说》,配上专辑封面招手的画面,眼泪还是难忍。
不如我们记住他说的「虽然我身体不舒服,而且真的是挺难熬的那段时间,但我还有梦想,还有音乐梦想,还有很多除了音乐梦想之外,创意上想做的东西」,不如我们继续多听他的音乐,音乐还在的话,人就没有远行。
谢谢大同。
晚安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