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在罗马

这张专辑的内页引用了艾伦·哈里斯(Ellen Harris)的书籍《亨德尔如奥菲欧》(Handel as Orpheus),但我尚未读完。对于不熟悉这本书的读者来说,它是对亨德尔在声乐作品方面的历史转变的深入分析。即使是哈里斯之外的专家也认可他在罗马短暂的停留对其音乐教育和作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1706年抵达罗马后,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他更为人熟知的宏大歌剧和清唱剧,而是专注于独唱或合唱的小型声乐作品。
这张专辑的主角是英国新晋女高音纳杜丝·威廉斯(Nardus Williams)。我在Instagram上预览了这张专辑,从而对其产生了兴趣,并观看了巴特(Butt)在大键琴上的演奏,同时威廉斯耐心等待引子结束。专辑首曲《爱若与利安德》(Ero e Leandro, HWV 150)中的咏叹调《Se la morte non vorrà》应该会让人感到熟悉,它借鉴了亨德尔的协奏曲风格,尽管我无法确认,但这段旋律确实在他的歌剧《阿格里皮娜》(Agrippina)中出现过。整首作品围绕一位女子在海岸边悲叹自己对情人的爱展开。我无法确定,但我想象她像另一位“阿里安娜”一样站立在岩石上。威廉斯经常使用颤音,我个人不太喜欢,但她的咬字仍然清晰可辨。在上述咏叹调中,她有时会克制颤音,然后在长音中逐渐加入,这让我很欣喜。
她的情感表现力很好,能够很好地契合歌词的情绪。例如在咏叹调《Si muora, si muora》(让我死去,让我死去!)中,她以沉稳的语调展现出应有的悲伤氛围。开头部分尤为值得注意,她在此抑制了颤音。虽然我对威廉斯的演唱很满意,但丹尼丁合奏团(Dunedin Consort)在伴奏时,我希望能有更多连贯性,更少的停顿。这种空间感在大型场地中是必要的,但这张录音的场地较小,更具室内音乐的特点。此外,高音弦乐和低音弦乐的音量差异较大,大键琴的位置略远这一点合理,但我希望能在录音中听到更多弓弦与拨弦通奏低音的细节。佩戴耳机可能会增强空间感,但总体而言,这些只是微小的瑕疵,整体演奏仍然出色。
下一首作品《在火焰之间》(Tra le Fiamme, HWV 170)的开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部清唱剧是对代达罗斯(Daedalus)的致敬,我认为这正适合阿卡迪亚(Arcadian)听众的口味。一场独立音乐会的演出说明提供了关于阿卡迪亚学院(Arcadian Academy)的一些背景信息。正是在这个场所,亨德尔有机会聆听其他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他们的风格中学习。
这部清唱剧过去也曾被录制。国王合奏团(The King’s Consort)与卡罗琳·桑普森(Carolyn Sampson)录制了这个版本,但相比之下,我觉得她的颤音更加明显。2000年,卢浮宫音乐家(Les Musiciens du Louvre)与玛格达莲娜·科泽纳(Magdalena Kožená)录制的版本在某些方面更具启发性——在马克·明科夫斯基(Marc Minkowski)的指挥下,器乐伴奏相对柔和而敏感。科泽纳同样使用颤音,但她的音色更加流畅、令人放松。而在巴特的指挥下,《Voli per l’aria chi può volare》一曲本可以增添更多的戏剧张力。这部作品包含一段技艺高超的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旋律。Les Ombres乐团的录音版本,由香塔尔·杰弗里(Chantal Jeffery)担任独奏,声音更为直接;不过,在这两个版本中,维奥尔琴的音色都有些隐晦不明(“Les Ombres”在法语中意为“阴影”)。整体而言,我更喜欢Les Ombres的音响效果,但两个版本的演奏都非常优秀。
专辑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被遗弃的阿米达》(Armida abbandonata, HWV 105)。在咏叹调《Venti, fermate》中,威廉斯清澈而直接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在伊曼纽尔·艾姆(Emmanuelle Haïm)2018年Erato厂牌的《亨德尔意大利清唱剧》专辑中也有录音,由女高音萨宾娜·德维耶尔(Sabine Devieilhe)演唱,她的高音区更为晶莹剔透,但在这首作品中,我认为并不需要这种音色。听过开篇咏叹调《Ah, crudele!》后,我觉得威廉斯在巴特的指挥下的诠释已经足够完美。在这部作品中,她展现出自己声音的双重特质——一种更具和声丰富性的音色,她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一特质,这是一种真正的才华。
本乐评由ChatGPT从英文翻译, 原文请见英文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