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乐评

在沉寂15年后,德国技术死亡金属乐队Synaptic带着他们的首张完整专辑《Enter the Void》强势归来。这张专辑于2025年1月15日通过Lifeless Chasm Records发行,尽管乐队的起源可追溯至2007年(甚至2004年,当时名为Preemptyve Strike),并在2008年推出过EP《Distortion of Senses》,但《Enter the Void》才真正标志着他们正式登场。由核心成员Simon(吉他)、Kai(贝斯)和Mario(主唱)组成的三人阵容,用这张34分钟、8首曲目的作品向听众展示了他们在技术死亡金属领域的深厚功底与成熟视野。然而,这张专辑究竟是重塑流派边界的突破之作,还是在已有框架内精雕细琢的稳健尝试?让我们深入剖析。
音乐性与技术性:扎实而引人入胜的核心
《Enter the Void》的核心在于其无可挑剔的技术执行力和充满活力的音乐表达。专辑从开场曲“Sleepless Dream (Intro)”开始,以一分钟的器乐铺垫引入,通过吉他膨胀音、故障失真和低调的指板敲击逐渐堆积紧张感,为随后的猛烈冲击做好准备。第二首“Malfunctional Minds”则迅速点燃战火,密集的riff如子弹般倾泻,搭配Kai灵动而突出的无品贝斯线条,展现了乐队在速度与精准度上的掌控力。评论普遍指出,Synaptic的演奏“紧凑而活跃”,他们将尽可能多的音符塞进riff,同时能在瞬间启动和停止,宛如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操控赛道上的每一个弯道。
专辑中的器乐亮点不胜枚举。“Memories of a Forgotten Future”是一首69秒的狂躁展示,吉他与贝斯双双担当主角,推向手指狂舞与爆破节拍的高潮;而“Architects of the Night”则以近七分钟的篇幅带来令人叹服的转折与层次感;“City of Glass”更是一首14分钟的史诗套曲,融合了无情节奏与意外的旋律清晰度。这些曲目证明了Simon和Kai的技术实力,他们的指板体操不仅快速且复杂,还带有青春般的灵动,仿佛时间从未在他们的手指上留下痕迹。此外,编程鼓(由Simon负责)虽非真人演奏,但在年轻工程师Ben Jones的混音下流畅自然,几乎让人察觉不到人工痕迹,与整体厚重的制作相得益彰。
风格与创新:熟悉却不乏新意
《Enter the Void》的音乐风格深受00年代技术死亡金属的影响,评论中频频提到Necrophagist、Spawn of Possession、Arsis和The Faceless的影子。专辑的大部分素材创作于2008年至2010年间,后于2020年重组后完善,这使得它既带有那个时代的怀旧真实感,又通过现代制作融入2025年的语境。比如“The Lost Continent”中哥德堡式重量感的扭曲演绎和“Malfunctional Minds”中层层叠加的音浪催眠,都让人联想到早期技术死亡金属的黄金时期。然而,Synaptic并非满足于单纯复刻,他们在细节上注入新意:如“Embrace the Void (Epilogue)”中的弗拉门戈段落和键盘运用,以及“Illucid Wake (Prologue)”的戏剧性氛围,展现了摇滚注入与前卫思维的尝试。
尽管如此,专辑的创新幅度并非颠覆性的。评论一致认为,Synaptic更多是在既有框架内精雕细琢,而非试图重新定义技术死亡金属。他们避开了重复riff的循环,青睐动态的音乐旅程,但音阶练习和结构安排并未带来太多前所未见的突破。正如某篇评论所言:“这里没有太多新的东西,但他们在自己开凿的路径上找到了娱乐性的归宿。”这种“聪明作曲优先”的策略让专辑保持了可听性,却也让它在Archspire的极限速度或First Fragment的炫技创意面前稍显保守。
结构与氛围:短小精悍的奇特布局
专辑34分钟的时长在技术死亡金属中显得短小精悍,这既是优点也是局限。八首曲目中包括引子“Sleepless Dream”、过渡曲“Memories of a Forgotten Future”、前奏“Illucid Wake”和尾声“Embrace the Void”,这四首短篇占据了近半数曲目,用于构建氛围或衔接叙事。这种结构设计让专辑的强度得以喘息,但也有人认为“Memories of a Forgotten Future”像是从核心曲目中抽出一段riff随意置于中段,显得突兀。相比之下,“City of Glass”作为核心长篇展现了乐队的野心,而收尾的“Embrace the Void”则以旋律与金属的创意混搭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其干净人声的怪调略显格格不入。
这种布局带来了一种奇特的听觉体验:专辑既紧凑又分散,既有令人沉迷的高潮,也有低强度的波澜。它不像某些技术死亡金属作品那样一味轰炸,而是试图通过氛围与技术并重来吸引听众。然而,这种平衡也让部分评论认为其“最耀眼的时刻并未掀起足够大的浪花”。
人声与个性:中规中矩的短板
Mario的人声表现是专辑中最具争议的部分。评论普遍认为,他的死亡咆哮符合预期,填满了大部分曲目,为技术乐段增添了必要的侵略性。然而,偶尔出现的干净唱腔虽带来多样性,却未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尾声“Embrace the Void”中干净人声的音调被形容为“特别不合时宜”,以至于以刺耳的音符结束了他的表演。这种中规中矩的表现让Synaptic在塑造独特身份时略显吃力,难以与人声更具特色的同类型乐队抗衡。
总体评价:稳健回归,潜力待挖
《Enter the Void》无疑是一张扎实且引人入胜的技术死亡金属专辑。Synaptic以成熟的演奏、厚实的制作和聪明的作曲证明了他们的实力,无论是riff的丝滑流畅、贝斯的直击人心,还是鼓点的猛烈冲击,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流派的热爱与精炼。正如某评论所言,他们仿佛在喊:“让技术死亡金属再次有趣!”从这个角度看,专辑成功为粉丝提供了“干脆、氛围感十足的死亡金属riff与扫弦”的回报。
然而,它并非没有瑕疵。创新的有限性、结构上的零散感以及人声的平庸,让它在2025年的技术死亡金属竞争中显得稳健而非惊艳。与Archspire、Beyond Creation等流派先锋相比,Synaptic还未完全找到属于自己的面貌。但考虑到这是他们的首专,且经历了15年的蛰伏,这张专辑更像是一次成功的重生而非终极宣言。正如评论所期待的,如果Synaptic能在下一张作品中扩展风格、注入更多独特创意,我们或许能见证 нечто特别的东西。至少,希望下次不必等到2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