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沙龙】苏打绿《冬 未了(苏打绿版)》


苏打绿:冬 未了(苏打绿版)(2025)
Symphonic Rock,Classic Rock,Classic,Pop Rock
苏打绿韦瓦第计划和全专辑复刻计划最终章:《冬未了》,距离该专辑的问世已经过去十年,距离乐团出道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从原封面的坚定前行,到新封面的回望,乐队经历了很多,也沉淀成长了很多。作为很多乐迷挚爱的专辑,和我个人初听苏打绿的入坑专,《冬 未了》含金量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2.18零点上线之后,花了一些时间细细将第一部分听了几遍,将自己的一些临场感悟和心得体会记录了一些。关于这张专辑完整的乐评也会在后面慢慢完成更新。
(1)痛快的哀艳(S+)
开头的弦乐有细微变化,有几个地方左声道的吉他和右声道的管乐更跳动突出,吉他的音色也显得更闷更“脏”(这在后面许多歌曲中也有体现)。以及贝斯的存在感更强了,包括第一段副歌的过渡贝斯,点缀其中。青峰的人声更显得游刃有余,前两天刚在cd上过了一遍原专辑,对比可以发现新版的人声位置更加靠前,更加清澈,中间夹杂的喘气和换气声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solo部分的吉他和弦乐都更为突出和“疯狂”,甚至给我一种节奏更快更颠的感觉,完全能够主场,所说的听到这一段会有想要奔跑的冲动。重制版较原版的“痛快”和“哀艳”更加痛苦、疯癫、暴力、凄厉,器乐层次更加丰富鲜明,且体现出一种大颗粒的粗粝感,过瘾!作为全专开场曲,我依然记得初听这首歌时带来的震撼。
(2)对杀人狂的指控(A)
开头也更加猛烈,有一种突然的暴力感、爆发感,随着人声的开始,后面点缀低声部管乐和后方戏谑性的双簧管等乐器更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和音乐张力。在进行中注意右声道的吉他,和“一惊一乍”的弦乐,有一种戏剧一般的对话感,充斥着戏谑和讽刺。中部的钢琴部分也做了较大改编,背后的弦乐急促而猛烈(如果按顺序听下来的话,应该能明显感觉到弦乐显得更加跳脱了)。最后层层递进的器乐合奏跟左后方的吉他一起交织(这同样比原版更为突出),完全映衬“这旷古的最毁灭之歌”的怒吼。这首歌是关于希特勒、关于独裁者的歌曲,在泛流行音乐领域是非常少见的。以及一直想说,如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他的诗歌,会发现最后的几段歌词非常有尼采本人的味道。
(3)地平线(S)
这首歌前奏响起来我甚至恍惚了一下,如果说原版的前奏是显出一种阴沉的、闷闷的忧伤,重置版的前奏就更加温柔灵动了,在你耳中跳跃盘旋,直到背后的吉他将思绪拉回这首歌里。随着歌曲渐渐进入副歌,贝斯、鼓组先后响起,也请注意仔细听清晰的贝斯!最后的副歌经由无比悦耳有力的bridge过渡到最后的器乐爆发,鼓点拳拳到肉,铿锵有力,传达着一种坚定而清晰的信念,几乎让人落泪(整张专辑的很多地方都有着类似的处理,也传达着相同的信念)。整首歌的吉他滑动勾勒出一种迷幻感,一直在后面穿梭不停,甚至有那么一些瞬间甚至让我想到了pink floyd。到了结尾又渐渐趋于平静,有一种日升月落的静谧美感。原本这就是我在这张专辑中最喜欢的几首歌曲之一,第一次重听新版让人热泪盈眶。
(4)我们不懂(A+)
与原版相比,新版的前奏钢琴多了一种停帧般的质感,像一幕黑白老电影的镜头。人声更多了一丝空旷幽远,似有古老的回音萦绕在耳畔,青峰的一些咬字和停顿也有所不同,比如“无声的音场”的“的”。到副歌之前音乐有一个小小的下行,随后缓慢上升,到“永恒”之后爆发,鼓和吉他的共鸣交织在一起,又有种碎片一样的质感,以及坚定的新生和信念。可以发现新版这几首的吉他存在感真的强了很多,抡出了一种细碎的、锋利的感觉!最后的两段solo都给人一种溺水窒息一般的爽感,前段加强了左右声道的高低声部管乐,形成强烈对比。不得不提我一直认为最后穿插的那段钢琴简直是神来之笔,在你认为副歌的solo结束时又加了一段带着救赎感的钢琴,极大丰富了段落空间和张力。结合这首歌关于舒曼投水的背景,在最后的合唱中(其实我更想称之为吟唱吟咏)臻于神圣,将原版的双声道穿梭弱化,更凸显肃穆庄重的圣洁感。
(5)博物馆(A-)
在双耳跳动的电流声中拉开序幕,肃穆安静,严肃灰暗的钢琴伴随着穿插的细小乐器衬托着人声,以及背后的各种奇奇怪怪的音效也被加强了很多,像是不同的人与藏品在对话,也像夜幕降临之后昏暗的博物馆之内的窃窃私语。然后依然需要提一下吉他,这个音色选取跟原来真的太不一样,好像让人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经典摇滚、迷幻摇滚时期,非常具有复古的感觉,在左后方与来回的电流声一起诉说着,有一种传统和现代交融碰撞的美感。吉他、青峰和和声及其他声音交织着,默默讲述着这个关于艺术和爱的故事:博物馆的藏品是不是也会认为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呢?
(6)回车诺比的梦(A)
无前奏的人声更加空灵清澈,且前后的人声做了不同的处理,随着鼓点进入有一种从天上过渡到人间的感觉。前者有神性,空荡荡的在耳边天上飘着;后者又带着人间情感和实在的叙事感。这个主题应该是整个乐坛都不太会有人去涉足的,正好我对切尔诺贝利事件比较感兴趣,也看过一些相关的论文著作,所以对这首歌的着眼点与主题挺意外的,苏打绿看到了很多苦难背后的事物,且用音乐的形式很好的表达出来。这首歌另一个灵魂是它简单而有力的鼓组,像一位叙事的老者缓缓道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歌曲本身的“神性佛性”,使得歌曲不留于空洞的悲天悯人,而是更有了实际的人文关怀和思考。我们所关注的不只是简单的苦难,而是苦难背后的人和世界。其他乐器如管乐、贝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尤其到了后半段更强而有力。似乎表明了在一场悲剧灾难之后,人们依然有重拾希望和信念的力量,我想这也是专辑本身带给人们的希望与力量。
(7)下雨的夜晚(A+)
歌曲的前面部分可以留意下左声道的竖琴,前半部分依旧温婉动人。但这首歌最让我惊艳的是中间的间奏,像是一下子冒出来许多乐器朋友在对话一般,与原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将歌曲分为之前温柔和之后坚定有力的两个部分(这次有很多歌都给我这种感觉)。而后的大段弦乐也十分温柔婉转,与钢琴交织,又有一种雨夜和月光中特有的清冷哀愁,但是又是温暖动人的,令人动容,好像让人沐浴在月光雨之中,带有一丝清冽寒冷。我喜欢有时候在雨夜撑着伞、赤着脚外出漫步,踩踩湿润的泥土草地,也有过和朋友在雨夜晚上蹲在桥洞一起唱这首歌的经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位可以对话、可以交谈的老朋友,与其他歌曲有着不太一样的情感寄托。
(8)他举起右手点名(S+)
新版的弦乐组的跳跃感更加强烈,甚至(以及后面的同样的弦乐)给人一种行军般的质感,显得“杀气腾腾”的(莫名想到了《迷墙》中的行军锤),勾勒出不安的、紧张的但又躁动愤怒的氛围。包括青峰的人声也显出了更强的跳动与戏谑的感觉(当然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在咬字上的不同处理),同样以鼓组的进入为界在人声上有着细微不同的差异,在鼓点之后与节奏组一起更“落到实处”。后面进行中请注意左声道的吉他,从许多的哇音和淅淅沥沥的演奏到渐渐狂躁和尖锐咆哮,伴随着似乎被放大了一圈也同样陷入疯癫的弦乐,整首歌被推进了一个由狂欢感和怨恨、愤怒、不公、悲悯等情绪共同交织的不真实的世界。关于这首歌歌词部分的解读我就不在这篇乐评中展开,有机会在完整的文章中展现。作为专辑中大中后位置且最沉重最凶狠的歌曲,新版将这种复杂情绪更推上了一层楼,在十年之后赋予了这首歌比较新的意义和演绎。
(9)Everyone(A-)
在上一首歌的“若我说祂也——”的戛然而止之后,Everyone 的前奏响起,仿佛回到了演唱会现场,但不知怎么就带着一丝丝触动和忧伤。这首歌给人一种“历尽千帆,归来我心依旧”的感觉,加强的弦乐与青峰的人声一同体现出一种释怀的、开阔的、明朗的感觉。挫折苦难一同增加了创作者在这首歌、这张专辑中所寄托的所思所想以及心血,有了许多我们知道的或者不为人知的份量与厚重,其中的个中喜怒哀乐也只有创作者能够真正明白。所以你听这首歌中间段的猛烈的、宏大的、明朗的弦乐,还有右前方欢快雀跃的吉他,和青峰后面的吟唱,就能感受到他们在这十年所沉淀的种种情绪。如果要在这张专辑中选取一首“情感之歌”或者“心绪之歌”,那我愿意选择它。
(10)墙外的风景(S-)
无比清澈的前奏!感觉做了一些些弱化处理(不过这样子对比之下,我好像喜欢原版所带有的力量感,它似乎更给人一种愤怒与呐喊的感觉)。一些细节更加丰富,比如第一遍副歌结束时候闪过的定音鼓(后面也有几次出现),以及依旧是在左耳的吉他。这首歌中有着我最喜欢的bridge部分(其次是地平线和未了),这次也做了更接近交响乐的处理和编排,在愈发显得宏大激昂的同时也保留着苏打绿独有的温柔感,像是在你耳边鼓励勇敢去爱、去沟通。注意最后一段副歌背后同步着的器乐声,也十分有意思。这是一首关于爱、关于沟通与交流的歌(之前在写《藩篱之钟》乐评的时候就提了它一下),从曾经的柏林墙到现在世界发生的种种,它具有了更深远、更厚重、更长久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1)未了(S)
新版的《未了》给了我一种较强的复古感,从吉他到鼓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及青峰的声音更加轻柔,多了很多的支持与鼓励的感觉。在后面bridge部分的弦乐也同样具有很强烈的冲击力和力量,后面左后方的弦乐和右边的吉他一起将全专推向了又一个高潮。结尾处高音和渐弱的吟唱,配合着后面穿梭划过的提琴,真正诠释了何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首歌的副歌也非常有神圣的感觉,像是深沉悠远的星空,但又凸显着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作为专辑的先行曲,其实已经听了非常多遍了。这首歌是关于西西弗斯的,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也是我中学时候最早接触哲学所阅读的,在当时就是与这首歌一起构成了我人生之路的领路人,从“过去一直去,未来一直来,只有现在”到“不爱永恒,但求现在,真实活着的人生”,四季展现出了共同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核,构成一个完整的轮回。
(12)Must Keep Singing(A-)
四季主体部分的结束曲,在专辑的正式部分对韦瓦第计划做了一次回顾和总结。安静缓慢的钢琴渐渐把人拉入走马灯,在黑白默片中回首十年和二十年——正如专辑封面的回望一样,既是终点,亦是起点。缓缓行进的弦乐点缀着细碎的打击乐,似清泉石上一般,给人一种人生之旅的沉重和无奈,却又必须有面对的希望、信念和勇气。这本是一张偏向宏大叙事的专辑,却在最后一首歌又回到了最渺小又最伟大、最美丽、最值得去爱的人身上。在以为歌曲结束时,最后结尾的弦乐再次响起,你又回到了春天开始的时候,又回到了第一次听苏打绿的那一天。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去形容这首歌,那就请静静聆听和静静感受吧。
日光 狂热 故事 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