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翻译唱片说明书

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约1300–1377年)
时至今日,马肖仍与其在世时一样,被公认为14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与作曲家。他因兼具诗人与音乐家的双重才华,常被称为"最后一位游吟诗人(trouvère)"。马肖既承袭传统,又开创了抒情创作的新流派。在文学领域,他发展出影响后世数代人的诗歌形式与体裁;在音乐领域,他与14世纪风靡的复调情歌新风格密切相关,如今更被视为"新艺术(Ars Nova)"音乐传统的最高代表——这一传统彻底革新了当时的作曲技法与记谱体系。
马肖曾受到中世纪欧洲多个统治家族的赞助。他侍奉波西米亚国王约翰(Jehan of Luxembourg,卢森堡的约翰)近三十年,这位君主1346年在克雷西战役(Battle of Crécy)中壮烈阵亡的事迹,被马肖同时代的编年史家让·傅华萨(Jehan Froissart)记载于《百年战争编年史》。通过已故的赞助人,马肖与法国王室保持着密切联系,尤其是约翰之女博纳(Bonne)及其丈夫——法国国王约翰二世(Jehan II,1350–64年在位)、他们的子嗣(未来的查理五世与艺术鉴赏家贝里公爵约翰)、以及女婿纳瓦拉的查理(Charles of Navarre)。
马肖与权贵的交往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遗产,其中包括多部被称为"叙事诗(dit)"的长篇诗作、大量抒情诗、无与伦比的情歌集、经文歌及一部弥撒曲。作为当时罕见的诗人-作曲家复合型人才,他的作品在精英阶层中引发热烈追捧。巴黎为此专门制作了一系列豪华手抄本以满足需求,其中部分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等机构。这些手抄本的拥有者包括:瓦卢瓦王朝(Valois dynasty)成员及其国内外政治盟友——如萨伏伊伯爵阿梅迪奥六世(Amadeus VI)、米兰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Giangaleazzo Visconti)、富瓦伯爵加斯东·费布斯(Gaston ‘Febus’ of Foix)、阿拉贡国王与王后等。即便普通贵族也以收藏马肖作品为荣,14世纪末期,马肖手抄本俨然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奢侈的文化奢侈品。
若我们采信作者在1360年代末创作《真实之书》(Le Voir Dit)时的自述,彼时的马肖已频繁遭受索要作品副本的困扰。这部晚年的叙事诗(dit)常被视为其巅峰之作,显然承载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寄托。从书名即可窥见其自传性质:作品讲述了这位年迈诗人-作曲家与一位比他年轻约四十岁的贵族女士的恋情,声称是近期真实经历。他以谜语般的"全美佳人(Toute Belle)"称呼这位女士,却通过字谜隐藏其真实身份——学者们从中破译出同时代某位贵族女性佩罗内尔·达尔芒蒂埃(Peronelle d’Armentières)的名字。
尽管马肖其他叙事诗同样以爱情磨难为主题并赋予作者主角地位,《真实之书》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作者坚称这部作品应女士要求创作,围绕恋人之间真实往来的书信与抒情诗展开。学界长期对其真实性存疑,但近期研究有力证明其中蕴含的真实性远超虚构成分:书信中大量具体(却常显牵强)的细节、作者明显对这些书信往来进行的错误排序,以及多处涉及真实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指涉,共同暗示这不仅是纯粹的小说创作。
然而,马肖在作品中某些抒情诗与歌曲的呈现上显然采取了"艺术加工"。抒情创作艺术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叙事:女士通过中间人初次接触作者,请求他指导诗歌与歌曲创作技艺。在随后的书信往来中,这位备受推崇的诗人-作曲家大师悉心指导年轻门徒。故事发展过程中,两位恋人互赠六十余首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求爱过程与恋情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对现代研究者而言,尤为珍贵的是叙事文本与书信中关于这些作品创作过程的评论与洞见。
尽管多数抒情诗与歌曲被分别归为马肖或其女士的新作,但其中九首(包括四首所谓女士作品)实为旧作——这些作品早已出现在十余年前抄录的首部马肖手稿集中。除这些特例外,归为女士创作的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被认为较其导师作品稍显稚嫩;这些诗作究竟出自第二诗人手笔,抑或全为马肖代笔,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这九首出现在《真实之书》中的歌曲显然都是马肖本人的作品:它们在故事中被归为他所作,并在现存手稿中与其他音乐作品一同保留着乐谱。首先出现的是《女士们,请哭泣吧(Plourés dames)》(叙事歌32号,Ballade 32,曲目1),马肖可能是在他所述的1361年冬季至次年夏季长期患病期间创作了这首作品。由于认为自己将死于这场疾病,他写下这首哀歌作为自己的"遗嘱(testament)",后来随第一封信寄给了"全美佳人(Toute Belle)"。他要求他的被监护人学习这首歌曲,因为它并不难且他自己对它最为满意。
这首歌曲采用叙事歌(ballade)形式——这是当时诗人与作曲家青睐的短篇"固定形式(formes fixes)"中最为宏大的形式,也是马肖用于其更具野心的歌曲的形式。其文本反映了作者的悲伤状态: "女士们啊(Plourés dames),我曾不倦地效忠你们的荣誉, 请为我哭泣,穿上黑衣以标志我的将逝(Vestés vous de noir en signe d'amer)"。
音乐编排(如同《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叙事歌33号,Ballade 33,曲目3)和《若因此而死(Se pour ce muir)》(叙事歌36号,Ballade 36,曲目9))在风格上精致而复杂。位于高声部的带歌词旋律以大量的花唱(melisma)为特征,并伴以一个无歌词的二重唱声部,提供丰富的(偶尔带有辛辣不协和音的)对位支撑。这首歌曲与《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共享三个独特的旋律动机,这些动机常以序列形式出现:
一个简短的初始陈述;
一个短暂的上行,常与下行跳进结合;
一段蜿蜒的花唱下行(descente mélismatique)——马肖已在多首早期歌曲中探索过这种手法。
《女士们,请哭泣吧(Plourés dames)》和《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在我们看来可能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马肖显然认为后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创新之作。《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的非凡之处无疑在于其动机密度与持续反复变奏,但或许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惊人下行跳进,促使作者宣称此曲采用"德意志风格(a la guise d’un res d’alemagne)"。他断言这是自己"长久以来最佳创作",称其低声部"如无盐米粥般温润(aussi doulz que brouez sans sel)"。他恳请情人严格按谱学习、不得增删,并以"悠长节拍(long mesure)"(可能指庄严速度)演绎。最后建议可用管风琴(organ)、风笛(cornemuse)或其他乐器演奏,因这方能体现其本质特性。
在《女士们,请哭泣吧(Plourés dames)》和《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中占据显著地位的花唱下行(melismatic descent)与下行跳进(downward leap)动机,同样渗透于《若因此而死(Se pour ce muir)》;其中第二个动机还以变体形式出现在《十四与五(Dis et sept, cinq)》(回旋歌17号,Rondeau 17,曲目6)和《夫人,若您未曾察觉(Dame, se vous n’avez aperceü)》(回旋歌13号,Rondeau 13,曲目2)中。这些不同歌曲之间复杂的音乐素材共享,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作曲家在1360年代初期专注的创作材料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真实之书》中某些歌曲的歌词也暴露出马肖创作过程中类似的"循环利用"原则。《无人能诉(Ne que on porroit)》的文本脱胎于叙事中早前呈现的材料,而《夫人,若您未曾察觉(Dame, se vous n’avez aperceü)》的歌词则是诗人早期抒情诗元素的拼贴。至于《无心的痛苦(Sans cuer dolens)》(回旋歌4号,Rondeau 4,曲目4),这种借用则是全盘性的: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与情人分别途中所作,但实际上,他直接从自己现存诗歌与歌曲集中原封不动地挪用,仅对文本进行了极细微的修改。
其余三首歌曲各自以独特方式引人注目。《长久缄默(Longuement me sui tenus)》(籁歌13/18号,Lai 13/18,曲目5)展示了马肖据称已臻完美的籁歌(lai)形式。尽管这种体裁已显古旧,但在14世纪仍被视为最具挑战性与技巧性的抒情形式;马肖显然属于最后一批为此形式谱曲的作曲家。这些宏大的作品不仅对诗人-作曲家构成挑战,对(通常)独唱的表演者亦是如此:演唱二十四段无伴奏诗节需要持久的耐力、精准的控制力,以及在技术炫技中始终吸引听众的表现力。
《既然被遗忘(Puis qu’en oubli)》(回旋歌18号,Rondeau 18,曲目7)虽未在《真实之书》中明确提及,但被收录于此,因它极可能是某封书信中隐晦指涉的歌曲。应女士要求,马肖为她的某首诗歌早前提供的旋律添加了伴奏声部;这种分层创作方式很可能解释了该曲异常低沉的音域,以及低声部略显笨拙的线条与和弦效果。
最后,《当忒修斯/不愿再见(Quant Theseus / Ne quier veoir)》(叙事歌34号,Ballade 34,曲目8)是马肖尤为自豪的作品。歌词源自马肖与某位托马斯·帕扬(Thomas Paien)——这位作曲家现实中的同僚,曾在兰斯大教堂共事——之间的抒情诗"对决",这段插曲被编织进故事中。在叙事中,马肖哀叹托马斯抢先创作了自己的抒情诗《当忒修斯(Quant Theseus)》,从而在诗歌隐喻与意象方面"掠尽了锅中之脂"。马肖力图通过提供更多源自古典神话的华丽意象来超越托马斯的努力。但从他写给情人的评论来看,马肖认为自己真正胜过对手之处在于他为两首诗谱写的音乐编排。
《当忒修斯/不愿再见(Quant Theseus / Ne quier veoir)》的非凡之处在于其配器:两个平等的带歌词声部凌驾于两个伴奏性的低声部之上。这首歌曲及其歌词的新颖性或许解释了为何它们被马肖的诸多同代人模仿与引用。显然,马肖通过《真实之书》不仅讲述爱情故事、游走于虚实边界,更借此展示了他作为情歌创新作曲家的才华。
本录音使用的乐谱版本源自即将出版的《纪尧姆·德·马肖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Guillaume de Machaut)》(总主编:约兰达·普拉姆利 [Yolanda Plumley] 与 R·巴顿·帕尔默 [R Barton Palmer]),承蒙密歇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惠允使用。音乐文本由约兰达·普拉姆利(Yolanda Plumley)、乌里·斯米兰斯基(Uri Smilansky)与安妮·斯通(Anne Stone)共同编辑;抒情诗文本由约兰达·普拉姆利(Yolanda Plumley)与塔姆辛·罗斯·斯蒂尔(Tamsyn Rose-Steel)编辑,英文翻译由R·巴顿·帕尔默(R Barton Palmer)完成。
——约兰达·普拉姆利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