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乐队《大快朵颐》【47/365】


•
我首先要说,《大快朵颐》是好听的,整张专辑我一口气听了三遍,甚至可以循环更久。在当下的国产后摇乐队的语境中,好听不是一句废话,好听甚至不是很多乐队作品的前提。
开场的《默然》,从旋律到编配的层次,再到整首音乐的递进感,我认为足以灭掉一批整天混巡演的器乐摇滚乐队了。整张专辑,16层给我的感觉是工整,一支后摇乐队该有的元素和曲式几乎都全了,像一位埋头苦学但灵气不足的好学生,没有丝毫偷懒,6首作品总时长接近49分钟,最长的一首《欲望博物馆》达到了11分钟。
聆听过程中,或许有一个不值一提的伪命题,16层像谁?我想后摇的听众们会比我跳出更多名字,之所以说是伪命题,是因为器乐摇滚的编制和手段都是有上限的,无非一系列的排列组合,所以硬要说的话,即便最大牌的乐队也能列上一堆前辈。虽然这是来时路,但还是希望在16层以后的作品中,让我想起的名字能够越来越少。最好有一天,听到某一支乐队的作品时,能脱口而出,怎么一股16层的味儿。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一支后摇乐队来说,好听足够吗?我认为不是的。我甚至认为,后摇滚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功能性音乐,在不同情绪中扮演不同的摆渡者,但你需要先把引信递到聆听者手中,才有引发最终爆裂的可能性。
显然,16层在音乐之外的部分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比如音乐的文学性,起码目前看到的演出现场文案和《金台夕照》的念白,都充满了郭敬明式的浅白忧伤;比如歌曲名字的意涵,专辑名称的想象空间;比如专辑文案传递的信息(文案中的错别字「在致敬经典至于」);比如专辑的平面设计和演出现场的影像;比如乐队约等于无的宣传,视频平台缺失的物料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一支纯器乐乐队的音乐人格是怎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音乐想象空间的边界。一支后摇乐队的生产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贩卖想象空间,作为音乐的生产者,这些空间给足了吗?
•
三星半,多半星鼓励。
至于音乐本身,我对16层并不担心,虽然还有很多空间,但是对于一支稳扎稳打的乐队的第二张全长专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他们当然还可以更好。与此同时,他们当然也值得被更多人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