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的真诚之作

The Doors一直都是我最爱、听的最多的乐队之一。至于你问我最爱的专辑The Doors专辑是哪张,我可能还是会在无比惊艳的同名首专《The Doors》和Jim Morrison在世的最后一张《L.A. Woman》中纠结一下。两张的黑胶我都买了,但首专就是个普通黑胶,而《L.A. Woman》买的是50周年3xCD 1xLP的豪华限量套装,也许私心还是更爱《L.A. Woman》吧。《L.A. Woman》的套装当时买花了75加币,是我买过的最贵的黑胶。反正我觉得这钱花的相当值,我也喜欢封面上烫金的No.003281。除了原版的LP以外,三张CD上的是整个录制流程,事无巨细,连当时的交流,重录统统都录下了。
如果你喜欢一张专辑到疯狂,还有什么比听到三个多小时的录制现场更令人着迷的事情呢。3张CD我都认真听了。说是认真,其实也就是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当伴奏听了。你以为像这样精彩的专辑录制现场是激情是猖狂是自由,确实。CD中的录制流程,是轻松和洒脱,毫不做作,有说有笑,大家都积极地交谈,出现卡壳、唱错、弹错或者不满意通常都是立马停下,纠正,继续。或许这种积极的创作环境才是孕育佳作最好的温室。
你也许要说这无非是张白男布鲁斯的cliché罢了。好吧,这张上的布鲁斯味道确实相当浓厚。"Crawling King Snake" 是一首John Lee Hooker的翻唱,而"Car Hiss by My Window"则酷似芝加哥布鲁斯代表Jimmy Reed("Baby What You Want Me to Do" & "You Don't Have to Go")。还有来自Muddy Waters、Howlin' Wolf、Robert Johnson等布鲁斯大佬的影响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这张专辑上。不过在Ray Manzarek灵动的键盘下,John Densmore的鼓点依旧爆裂有力,Robby Krieger布鲁斯取向的吉他同样娴熟,都和Jim Morrison沉稳而时有爆发的嗓音相得益彰,你甚至可以说帮助录制贝斯的Jerry Scheff(来自猫王的伴奏乐队)同样精彩(如"The Changling"和"Crawling King Snake"),给本来重迷幻和布鲁斯的乐队增添了点点Funk的韵律。这么好听的“白男布鲁斯”,我还没听到过第二个。
在50周年的纪念册上,《L.A. Woman》的录音师和制作人Bruce Botnick扩写了他在2006年为40周年纪念版做的专辑介绍:
1970年11月,在漫长的巡演奔波和现场专辑《Absolutely Live》的录制,以及混乱的迈阿密现场(1969年3月Dinner Key Auditorium,观众混乱,Jim在演出被指控公开酗酒&猥亵罪,见详细: The Doors’ Miami Incident: What Did Jim Morrison Really Do?,乐队计划回到录制《The Soft Parade》和《Morrison Hotel》的录音室Sunset Sound Recorders Studio 1进行《L.A. Woman》的工作。 当 Paul Rothchild(前五张专辑的制作人)和乐队众人到了Sunset Sound的录音室时,空气中弥漫着不对的气息。Paul尽显疲惫,而其他几人也毫无激情。再第一次录制"Riders on the Storm"时,Paul扛不住了,他托着脑袋说自己干不下去了。他转头对我说这音乐听起来太像酒吧爵士了。他再没有重整旗鼓的力量和耐心。他刚为Janis Joplin录制了《Pearl》,可Janis Joplin在录制尾声嗑药过量去世了。Paul和Janis的合作从《Cheap Thrills》就已成熟,两人关系很好。Janis的突然离去给Paul的留下了深刻的心里创伤,身心俱疲。
Paul把所有人都叫到了控制室:“我们需要谈谈”。我们去了就在不远的Mouling中餐厅详谈。

Paul 百感交集地说:‘我累了,你们也不需要我再告诉你们该做什么。你们应该自己去完成这张专辑。’大家纷纷拥抱告别,但心里也纳闷:‘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回到Sunset Sound录音室,乐队四人和我想东想西地策划。我问他们在哪儿录音最舒服,他们说在自己的排练室,于是我就建议我们去Elektra录音室(就在排练室对面)拿点设备,然后去排练室录。还有什么能比自家舒服,想干嘛就干嘛。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并且感到解脱,终于能够放开手自由开干。随即我们就给Elektra的老板Jac Holzman通了电话(《L.A. Woman》签的是Elektra公司),他马上就同意了我们自由录制的计划。
然后我们开始构思。关于贝斯手,我推荐了猫王的贝斯手Jerry Scheff。Jerry很喜欢Jim,因为Jim很喜欢猫王。此外,为了让吉他手Robby Krieger能够放手演奏solo,又额外请来了旋律吉他手Marc Benno(来自Asylum Choir)。
La Cienega和Santa Monica Boulevard的拐角洛杉矶最繁忙的路口之一。从Elektra的录音室把东西搬到The Doors的排练这事儿很繁重。来来回回的车队运着各种录音设备、麦克风、线材、音响和tack钢琴(The Beach Boys演奏 'Good Vibration'的那台)。不少人忙着指引和搬运,甚至有专门的警卫看守路口。 整张专辑的概念是回归早期The Doors的根源。尽量忠实原始录制,少在后期叠加音频。将本来的6个月录制计划缩短到6天。一切都从1970年感恩节后的第一个周一启动。The Doors的工作环境是个两层楼的建筑。二楼本是乐队经纪人Bill Siddon的工作室,现在被改造成了控制室,有一个的JBL 4310音响、一个14个输入接口的Langevin录制主机(见下图)以及Ampex的麦克风调音台。基本上就是在Aquarius Theatre录制现场专辑《Absolute Live》的那套装备。没有混响(reverb),没有压缩器(compressor)也没有限制器(limiter),原汁原味,简单明了。

大部分时候,一首歌顶多录个几遍就完事。即使有问题,我们基本也是纠正继续而不是从头开始。所以6天内我们确实完成了录制。'The WASP (Texas Radio and the Big Beat)' 是首在录音室创作的歌曲,灵感来源于Jim的诗集。这段诗歌他曾在演唱会中多次朗诵,但从未有乐队伴奏。旋律和编曲大约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乐队成员对成品满意后,打电话叫来Jim录制他的人声朗诵。结果听起来这首歌他们就好像已经演奏了很多年。 和以往的录制都不一样的是,这回除了'Texas Radio',其他的人声全是和器乐一起现场录制的。一切都尽量还原录制现场的真实和即兴,以达到流畅自然的完美,而并非刻意。有时,我们会选一段喜欢的,附加上一小点后期的键盘、鼓点和吉他,重新听看看怎么样。如果还不错,我们就会按照这种感觉重新录一遍。 在六天的录制中,我们喝着啤酒吸着叶子,大吃大喝有说有笑,仿佛回到了录制第一张专辑的美好时光。Jim参与得很积极,富有创意,十分幽默。他从没迟到,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的,不过这也多半因为他就住在附近。录制的时间也十分社畜,朝九晚五。如果一首曲子不到位,我们只管留到之后,而不是一味死抠加班完成。所以这录制完的专辑略显原始、有些瑕疵,但很真实,有种妙不可言的舒服。 之前,我曾在西好莱坞的Poppi录音室为Marc Benno录制专辑《Minnows》,那儿挺不错的。所以到了音频混音环节我们又去Poppi。Poppi是个日本设计师设计的,有很好的音效和氛围,录音室和控制室中间的玻璃是落地的,这让人觉得你和录音室里的乐队在同一个空间,中间没有隔阂。在Poppi,我们录音、休憩,乐队排了专辑封面。1971年2月9号,周二的早上6点,洛杉矶发生了6.5级地震。每次有余波,录音室和控制室中间的落地玻璃有开始颤动,晃晃悠悠得好像下一秒就要弹出来碎的满地都是,吓得我们赶紧跑出去。也是同一天,阿波罗14号顺利回归地球。10号有月全食。再过几天,美国侵略了老挝,查尔斯曼森被判死刑。几个月后,《L.A. Woman》发布。而7月3号,Jim在巴黎,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录制的时候我们就知道Jim打算在录制专辑之后去巴黎快活,享受生活。他知道生活要继续,他得换个地方呆呆。在音频混音的时候,Jim抽烟上了头,把每种能买到的烟都试了一遍,结果最讨厌的反倒是个法国牌子,Gauloises。随着去巴黎的时日愈近,他对专辑的进展十分满意。他想尽快和在巴黎的女友Pam Courson会和,觉得专辑制作在剩下的人掌控之中,于是自在地去巴黎了。几天后我们完成了混音,让Jac Holzman试听。Jac在录音室楼上听了专辑,闭目听完了全专,深吸一口气,告诉我们一切完美。我们继而讨论单曲出哪首,Jac的建议是'Love Her Madly',事实证明没错,这是首适合电台的歌。 《L.A. Woman》是个富含情绪和回忆的专辑。乐队成员再聚首,重拾最初的创作动力,随性地进行录音和混音,得到了这张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