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莲花,脚下路
让iPod随机播放,它哼出了许巍。
之前曾和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对流行音乐而言,究竟是乐曲本身重要,还是歌词更重要?这样的疑问,针对的就是许巍之类的歌者。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乐曲实在没什么特别,和声、配器也不能说有何独到。随便一个略知乐理的人,捣鼓出首《蓝莲花》是没什么难度的:整首曲子不过是一个主旋律的反复和简单变奏,无非是每次重复时加上不同的配器。甚至连人声和吉他也不过是八度parallel这种简单到不能简单,在学院派看来是错到荒谬的搭配。
然而,这么简单的《蓝莲花》,却偏偏有着动人的力量,却偏偏能让人忘掉那些听到滥的所谓“古典”“恢弘”:尽管它在技术上,苍白得不如填一曲第五对位的练习。
问题就出哪儿呢?歌词很重要。很多歌的旋律和声可能是中流,但加上歌词,整首作品骤然能提升一个档次。每当有人说方文山是周董的“御用词人”,我会好奇他们俩间的关系能否可以归结到如此简单的单向依赖。有时,谁成全了谁,又怎能说得清楚呢?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许巍沧桑的声音在继续,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把第二句中那个“你”错听成“我”。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什么时候呢?是有了iPod之后的某日了。仔细搜寻脑海,零零散散的碎片忽然跃出深邃而平静的水面,骤然拼成一种强烈的感觉。
傍晚,夕阳,异乡。窗外是荒凉的城市,破败而灰暗,却在斜阳余晖下弥散出褐红色的光晕,如飞扬的尘土。摇摇晃晃的小中巴,拥挤一如车外散漫却壅塞的人群和自行车。
我想起来了,那是高二某天,我翘了Dana的外教课,独自去杨柳青一所郊区技校寻找丢失的钱包。在回学校的路上,在摇晃的中巴内,在一种身处人群却似乎和人群毫无所涉的一种奇异的孤独感中,许巍的歌从iPod中响了起来。也是随机播放。
那是一种怎样的契合呀。那种人在旅途的感觉——一种疲惫,却不会停下的脚步。
每每在这种心境下,在路上,这三个字会蓦然浮上心头。
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是小学时的一本《读者》上。那篇只有半页的文章说了些什么,我已经全无印象。但那文章的沧桑感,一种无以名之却无比强烈的感觉,却随着那三个字留在了我的心头。
在其后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动过念头,想写下这三个字所散发出的感觉。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象牙塔中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说出的不过是一种淡淡的心绪,一如十七八岁的阳光和细雨,总是弥散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青草味道。无法理解,无法记录。
结束初中三年的租房,第一次在回家后感到陌生。平生第一次,我感到自己真正走上了一条路,尽管对它的方向一无所知。
在开向天津压缩罐头般的绿皮车里,在晃在塘沽的尘土飞扬的机动三轮上,在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的北京街头,在悄悄溜出自习室的黑暗走廊,我在路上,在路上。
高中第一个暑假,离家一年后第一次的回乡。在家乡街头漫步的我,感到了一丝迷惘。“穿过幽暗的岁月……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是的,我已在路上,在路上。
前行,前行。此去经年,世事流转,时过境迁。头上的天空摇摆过阴晴雨雪,心下的蓝莲在人世的潮起潮落间花开花落。
在凌晨芝加哥空旷的候机室,在纽约rush hour过后的地铁站,
在吉隆坡吵杂的夜市,在沙巴杳无人迹的雨林。就这么走过来,在路上,在路上。穿梭在陌生的人海,踟蹰在无人的林海。白眼、青睐。风风雨雨的吹打,妙处难与君说。
在路上,在路上,这是一种怎样喧嚣的惆怅;在路上,在路上,这是怎样热闹的忧伤。永远前行,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痛苦,却也因此而迷人的一种冲动啊。旅途注定是孤独的,前方注定叵测——也正因此,它如绽放的蓝莲花,神秘得摄人魂魄,勾人心弦!
独行,是没有家乡的归依,是没有旅伴的冒险。唯其没有固定家园的束缚,方有坦荡随性的自由。夕阳西下,望着远山,终在相看两不厌的刹那,感受到“时光漫步”的那种从容不迫,触物而不滞于物的洒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
当Danial说起他年少时想背起一把吉他冲出校园的轻狂理想,我心有戚戚地报以微笑。
我们都是注定活在路上的人。
背上背包,朋友,我们就此别过。或许在将来的某日,我会在某条分岔的歧路上,向迎面走来的你挥一挥手。
之前曾和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对流行音乐而言,究竟是乐曲本身重要,还是歌词更重要?这样的疑问,针对的就是许巍之类的歌者。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乐曲实在没什么特别,和声、配器也不能说有何独到。随便一个略知乐理的人,捣鼓出首《蓝莲花》是没什么难度的:整首曲子不过是一个主旋律的反复和简单变奏,无非是每次重复时加上不同的配器。甚至连人声和吉他也不过是八度parallel这种简单到不能简单,在学院派看来是错到荒谬的搭配。
然而,这么简单的《蓝莲花》,却偏偏有着动人的力量,却偏偏能让人忘掉那些听到滥的所谓“古典”“恢弘”:尽管它在技术上,苍白得不如填一曲第五对位的练习。
问题就出哪儿呢?歌词很重要。很多歌的旋律和声可能是中流,但加上歌词,整首作品骤然能提升一个档次。每当有人说方文山是周董的“御用词人”,我会好奇他们俩间的关系能否可以归结到如此简单的单向依赖。有时,谁成全了谁,又怎能说得清楚呢?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许巍沧桑的声音在继续,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把第二句中那个“你”错听成“我”。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什么时候呢?是有了iPod之后的某日了。仔细搜寻脑海,零零散散的碎片忽然跃出深邃而平静的水面,骤然拼成一种强烈的感觉。
傍晚,夕阳,异乡。窗外是荒凉的城市,破败而灰暗,却在斜阳余晖下弥散出褐红色的光晕,如飞扬的尘土。摇摇晃晃的小中巴,拥挤一如车外散漫却壅塞的人群和自行车。
我想起来了,那是高二某天,我翘了Dana的外教课,独自去杨柳青一所郊区技校寻找丢失的钱包。在回学校的路上,在摇晃的中巴内,在一种身处人群却似乎和人群毫无所涉的一种奇异的孤独感中,许巍的歌从iPod中响了起来。也是随机播放。
那是一种怎样的契合呀。那种人在旅途的感觉——一种疲惫,却不会停下的脚步。
每每在这种心境下,在路上,这三个字会蓦然浮上心头。
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是小学时的一本《读者》上。那篇只有半页的文章说了些什么,我已经全无印象。但那文章的沧桑感,一种无以名之却无比强烈的感觉,却随着那三个字留在了我的心头。
在其后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动过念头,想写下这三个字所散发出的感觉。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象牙塔中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说出的不过是一种淡淡的心绪,一如十七八岁的阳光和细雨,总是弥散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青草味道。无法理解,无法记录。
结束初中三年的租房,第一次在回家后感到陌生。平生第一次,我感到自己真正走上了一条路,尽管对它的方向一无所知。
在开向天津压缩罐头般的绿皮车里,在晃在塘沽的尘土飞扬的机动三轮上,在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的北京街头,在悄悄溜出自习室的黑暗走廊,我在路上,在路上。
高中第一个暑假,离家一年后第一次的回乡。在家乡街头漫步的我,感到了一丝迷惘。“穿过幽暗的岁月……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是的,我已在路上,在路上。
前行,前行。此去经年,世事流转,时过境迁。头上的天空摇摆过阴晴雨雪,心下的蓝莲在人世的潮起潮落间花开花落。
在凌晨芝加哥空旷的候机室,在纽约rush hour过后的地铁站,
在吉隆坡吵杂的夜市,在沙巴杳无人迹的雨林。就这么走过来,在路上,在路上。穿梭在陌生的人海,踟蹰在无人的林海。白眼、青睐。风风雨雨的吹打,妙处难与君说。
在路上,在路上,这是一种怎样喧嚣的惆怅;在路上,在路上,这是怎样热闹的忧伤。永远前行,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痛苦,却也因此而迷人的一种冲动啊。旅途注定是孤独的,前方注定叵测——也正因此,它如绽放的蓝莲花,神秘得摄人魂魄,勾人心弦!
独行,是没有家乡的归依,是没有旅伴的冒险。唯其没有固定家园的束缚,方有坦荡随性的自由。夕阳西下,望着远山,终在相看两不厌的刹那,感受到“时光漫步”的那种从容不迫,触物而不滞于物的洒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
当Danial说起他年少时想背起一把吉他冲出校园的轻狂理想,我心有戚戚地报以微笑。
我们都是注定活在路上的人。
背上背包,朋友,我们就此别过。或许在将来的某日,我会在某条分岔的歧路上,向迎面走来的你挥一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