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健太郎评《葡萄》一专
文 / 高桥健太郎
《葡萄》专辑封面设计被指出灵感来源于明治时期画家冈田三郎助的代表作《あやめの衣》(菖蒲衣)。细看之下,确实可以看到肩膀裸露的和服女性与专辑封面的构图完全一致。然而,我对《葡萄》专辑封面最初的感受,却是它的和服色彩与图案让我想起了Todd Rundgren的《Something / Anything》。这只是巧合吗?显然不是。封面中的「和」风格色调浓烈,却巧妙地融入了能够让洋乐迷感到惊讶的色彩,这正好与南方之星音乐的「和洋折衷」风格相呼应。
我与桑田佳佑同为1956年生,因此对于南方之星的「洋乐」一面,我与他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我是在1977年春天,偶然在当时经常光顾的雅马哈涩谷店的录音棚里第一次听到他们的音乐。随后不久,我在一楼的Young Stage看到了他们的演出,便开始频繁地去现场观看他们的演出。当时,受Little Feat和Leon Russell等乐队影响的同龄摇滚乐队开始奏响极具原创性的音乐,我一个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Little Feat和Leon Russell等名字如今可能已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37年。从1978年南方之星的首张专辑至今,曾经代表他们的欧陆摇滚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和洋折衷」的「和」这一方面呢?昭和歌谣的强烈影像,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回想大学时代,我曾与同龄乐队共同聆听的那些歌曲,今天还依旧在同一班底下演奏,这已是令人目眩的事实。更何况,南方之星的音乐一直未曾受后来的音乐史变迁所影响,它们依旧不知疲倦地在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而不知不觉中,这种「和洋折衷」的音乐风格也已成了一种幻影与幻影的混合体,创造出了一种奇妙的空间。
《葡萄》专辑给人一种极为浓密的陈酿感,正是这种奇妙的空间被充实其中。专辑的开头,以四四拍的迪斯科节奏引入的《芦荟》带来了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但接下来,至少在音乐层面,和当前流行音乐场景的互动几乎没有。仿佛他们的音乐在孤岛上独自进化般。如果从电台里听到这首歌,大家都会认出是南方之星的作品,但环顾四周,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做出如此音乐风格的创作。
另一方面,专辑中的歌词却恰恰体现了「实时性」。正是因为这种实时性,南方之星的音乐在其中显得尤为孤立。对于其中每首歌曲的歌词,已经有不少评论从政治语境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因此我不再赘述,但可以明确的是,桑田佳佑这样的歌手,在今天的社会中竟然还能创作出这样的歌曲,确实让人震惊。反过来说,在这个时代,或许只有桑田佳佑敢于创作并演唱这样的歌曲。可以说,《葡萄》这张专辑,是把这两个现实问题深刻地反映给社会的一张专辑。
在专辑中,我很快就被两首情歌打动了,它们是《はっぴいえんど》(快乐结局)和《道》。前者有一句歌词:「比我活得更久的你啊。」这首歌可以从一个接近死亡的同龄男子的角度来听,也可以从充满层次感的电钢琴与弦乐背景中听到对已故音乐人——大泷咏一的致敬。
《道》的音乐则更为自传化,12弦吉他的和弦拨奏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元素很可能是对初期David Bowie的致敬。桑田佳佑演绎这种带有自传性质的歌曲时,总能带上一点戏剧性的表现,这种音乐让人感受到他在表演时的羞涩。
反复聆听这两首歌之后,我开始觉得,《葡萄》的核心似乎是一首献给「直到死都在一起的男女」的赞歌。从这个角度重新聆听整张专辑,我注意到原由子在很多歌曲中的键盘演奏与歌声相互交织,展现出了绝妙的和谐与呼应。
高桥健太郎(タカハシケンタロウ) 1956年生。大学期间开始为《Player》等音乐杂志撰稿,后来在报纸和其他杂志上也有常规专栏。作为音乐评论家和作家活跃的同时,也担任制作人和录音工程师。2000年,他成立了独立唱片公司「MEMORY LAB」,并参与创办了音乐下载网站「OTOTOY」。